这次举报涉及的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颇为复杂。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举报声明中所说的“常压油箱”和“高压油箱”之间的区别,实际上也跟日常开车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问题在于排放。燃油车大多数用的都是“常压油箱”——简单地说就是油箱内产生的挥发性燃油蒸汽,最终会被排到发动机内,通过燃烧的形式烧掉。但是比亚迪的混动车型,由于在大多数工况下发动机并不开启,所以处理掉那些蒸汽相对棘手一些。解决方法无外乎两种——一是在车上搞一个更大的炭罐,以吸附处理那些燃油蒸汽,然后在发动机短暂开启的时候,抽到发动机中处理掉。另一种就是用高压油箱(常压油箱承受不了燃油蒸汽压力),把那些气体先存在油箱内,等发动机介入工作后,再去处理。相对而言,做一个大炭罐并不现实,所以常见的解决方案都是搞一个高压油箱。但比亚迪被长城抓住的一点就在于,那两款混动车(秦PLUSDM-i和宋PLUS DM-i)并没有配置高压油箱。不过比亚迪在声明中表示,长城汽车购买的比亚迪相关车型,并不符合国标要求的送检状态(没完成3000公里磨合测试等)。双方现在是各执一词。
今天发布新车,然后遭遇“背刺”?现在的局面很难收拾。比亚迪说了,欢迎有关部门随时过来调查、取证和检测。但对于长城来说,如果手中没有实锤,也不会轻易对比亚迪发难。而且从长城的举报声明来看,4月11日就已经举报,在今天以公司名义直接对社会大众发了声明,已经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势了。还有一个巧合,那就是今天比亚迪正好发布旗下车型宋Pro DM-i车型。这种“撞车”也许是意外,但免不了引发各种猜测,比如长城“背刺”了比亚迪?很难说长城和比亚迪之间的关系,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尤其是考虑到仅仅在不到5年前,长城、比亚迪还双双参加了“中国汽车行业自律联盟”——该联盟成立的目的是反对“黑公关”和“黑媒体”。这个联盟现在没人提了,但其曾经希望在成员之间促进“共赢互利、共谋发展的新局面”。在2021年底,比亚迪甚至还无偿把“魏”商标转让给长城汽车,因为后者的高端品牌“WEY”的中文名是“魏派”,而且这个品牌是以长城汽车创始人魏建军的姓氏来命名。当时,双方还都惺惺相惜,天下车企一家亲。但随着这次公开举报,长城和比亚迪的关系几乎堕入冰点。几乎可以肯定,这是一次难有赢家的对线——今天双方的股价都跌了,其中比亚迪跌了2.41%,长城午后跳水,大跌6.17%。从结果导向来看,长城推动的这次举报,很难从根本上削弱比亚迪在市场上的统治地位。今年前4个月,比亚迪已经卖出了大约38.8万台混动车,总销量75.7万台,同比增幅94.1%。同期,长城汽车的全部销量为33.73万辆,同比下滑21.7%。双方已经不是同一级别的玩家了。退一步说,就算长城汽车举报成功,比亚迪付出的代价顶多只是为车子更换一个高压油箱。长城内斗比亚迪,合资车企坐收渔利对于长城和比亚迪的对垒,最开心的应该就是合资巨头。大概十多年前,长城汽车成为国产老大的日子里,就通过SUV这种车型,从合资车企手里抢走了很多用户。现在则是比亚迪。比亚迪不断通过“DM”技术(一种双模式混动技术),用动力更好、更省油等多种产品力,把以燃油车业务为主的合资车企搅得夜不能寐。这个时候长城的实名举报出现了。对于合资车企来说,即便指望不上比亚迪会被这次举报击倒,但一次成功的内斗,至少会让围在边上看热闹的第三方,能看到中国用户到底喜欢什么。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举报证明比亚迪的那套DM技术系统几乎没有短板(除了常压油箱),如果引进这套系统,并用于对付长城,或许有奇效。或者合资车企自己也大搞类似系统,然后通过供应链优势实现一个比较高的性价比,也许就能继续在中高端市场兴风作浪。但对长城来说,真的很难捞到实惠,而且还留下了话柄。不过事情已经发生了,除了接受潜在的一切后果,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