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周总理得知任辅臣遗孀尚在,嘱咐童小鹏:给她终生高干待遇

东方子帛说历史 2025-03-17 15:20:15

1987年11月,任栋梁收到了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苏共中央委员会及苏联部长会议共同署名的贺信。拆阅后,信中内容映入眼帘。

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70周年纪念之际,我特向您致以共产主义的崇高敬意,并衷心祝贺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节日。

他明白,苏联寄信给他是因父亲任辅臣的关系。任辅臣究竟何人,有何特别经历?

今天,我将引导大家了解任辅臣的一生及其传奇经历。通过这段叙述,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感受他的非凡人生。

【01 任辅臣秘密参加布尔什维克党】

1891年,辽宁铁岭县的功夫市场上,泥塑匠人张渑武遇到了小商贩任有德。两位东北男子一见如故,深感相遇之晚,彼此都充满了相见恨晚的感慨。

两位东北大汉在小酒馆里对饮几杯,酒酣耳热之时,一拍即合,决定为各自的两个孩子缔结娃娃亲,许下这份特别的约定。

事后,双方虽感些许冒昧,但深知君子协定不可更改。正因如此,两家人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加亲密,往来频繁。

十年光阴匆匆流逝,张渑武之女张含光已长成窈窕淑女,上门说亲的人络绎不绝,几乎要将门槛踏破。

张渑武忆及早年为女儿许下的娃娃亲,遂寻至任有德处共商婚期。随后,任有德前往奉天警员教练所进行相关安排。

在此处,任有德发现了正在刻苦学习的儿子任辅臣,他便是本故事的核心人物。

1884年4月,任辅臣在辽宁铁岭县镇西堡乡河夹心村的普通家庭中诞生,字佐卿。童年时期,家庭贫困,无力承担他的学费,因此他未能接受正规教育。

任辅臣随在外教书的舅父读了五年私塾后,家境转好,得以继续学业。他把握住机会,前往铁岭县城的银冈书院,开始了新的学习旅程。

1898年,俄国在铁岭着手建设东清铁路支线,即从尔滨经铁岭至大连的线路,并招聘员工。任辅臣被录用为录事,在岗位上逐渐掌握了俄语。

1901年,怀揣救国救民热忱的任辅臣,报考了奉天警员教练所。正因如此,父亲任有德特地前来此地,希望能找到他的儿子。

起初,任辅臣拒绝了家中的婚事安排。但经朋友一番劝说后,他改变了主意,决定先与这位姑娘相处一段时间再做决定。

任辅臣抵达张家后,张泥匠见其英俊非凡,满心欢喜。他欣然紧握任辅臣的手,连连称呼他为女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任辅臣初时听着有些不适,但见到张含光后,不适感烟消云散。两人目光交汇,瞬间仿佛有火花迸发,一见钟情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发生了。

随后,两人频繁约会,深入交流,均觉对方为灵魂伴侣,知音难觅。双方父母见状甚感欣慰,遂着手筹备他们的婚事。

1902年,18岁的任辅臣自警校顺利毕业,随即被安排至铁岭县城警察署任职,成为了一名警官。

次年,经双方父母催促,两人结为连理。婚后初期,他们形影不离,备受旁人羡慕。任辅臣不愿离家,常借口返家探望爱妻。

张含光在丈夫的鼓励下,报名加入平民劝学所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出乎意料的是,她成为了铁岭城中少数几位敢于率先入学、打破传统束缚的女性之一。

婚后,他们迎来了爱情的结晶:先是长女任玉珊,接着是儿子任栋梁,最后是小女儿任玲玲,三个孩子陆续来到这个世界。

1904年日俄战争时,因懂俄语,任辅臣被俄军征为翻译。在服务于俄军期间,他与俄国军官交往时得知了社会民主工党的信息。

当时,众多俄国军官为该团体成员。随后,他结识了几位有革命倾向的军官,通过这些交往,他开始接触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

1907年,为探寻救国救民之道,任辅臣经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员瓦夏引荐,毅然辞去新民警察署副警事长之职,独自踏上了前往尔滨的征途。

经好友引荐,他前往尔滨东清铁路护路军司令部下属的俄国军官学堂,担任起了汉语教学的职责,成为那里的汉语教官。

次年,任辅臣悄然加入了由俄国布尔什维克引导的“尔滨工人团”,该团体隶属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并积极参与了相关的革命活动。

他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勤奋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踊跃投身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宣传活动。1908年,他悄然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

【02 任辅臣和华工的前往苏俄】

那时,尔滨处于沙俄统治下,布尔什维克党的秘密活动极为不易。任辅臣与护路军军官学堂的青年交往紧密,常与他们中的地下俄共党员及工人开会,直至毕业。

1909年,帝俄当局在东清路上逮捕了几位布尔什维克党员,随后迅速察觉到任辅臣所从事的秘密活动。

因他与尔滨中国当局高层有交往,当局无法直接拘捕。于是,当局暗中出资,收买一名中国土匪,令其执行刺杀任辅臣的任务。

土匪趁任辅臣洗澡时,在浴室门口开枪。任辅臣虽胸部中弹,右手受伤,但仍镇定自若,用左手还击,土匪惊恐万分,慌忙逃窜。

沙俄政府行动失败后仍不死心,计划趁他养伤时继续迫害。危急时刻,俄共地下党积极营救,同时,军官学堂中富有正义感的中国教官也竭尽全力相助。

在同伴的掩护下,任辅臣的妻子彻夜缝制了白大褂,戴上口罩假扮护士。次日,他们趁护士用餐时潜入医院,随后在铁路工人的帮助下,连夜逃往齐齐尔。

抵达齐齐尔后不久,经原警卫员教练所老同学引荐,任辅臣成为黑龙江省警察总署巡逻队长,负责带领队员巡查黑龙江沿岸及蒙古国边境。

那时,军阀混战给了沙皇政府可乘之机,他们肆无忌惮地侵占中国边境。党组织因此派给他任务:保护被沙俄流放至东西伯利亚的政治犯,秘密渡过黑龙江逃往境外。

1912年,沙俄当局发现一名重要布尔什维克流放犯越过黑龙江,被任辅臣藏匿。为此,沙俄向黑龙江省都督宋小濂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交出该流放犯。

要求在48小时内,中国行政当局必须交出并引渡任辅臣,否则,他们将对中国黑龙江南岸的地区采取开炮行动。

宋小濂万般无奈,立即秘密下令逮捕任辅臣入狱。然而,因缺乏确凿的藏匿人犯证据,加之他平日里对任辅臣颇为器重,一时陷入两难。

经妻子张含光与多位同学、同事的共同努力,宋小濂表面上对任辅臣发布通缉令,但实际上却暗中操作,将他秘密安全送出齐齐尔。

在绥芬河东宁县,他担任水上警察局局长时,不仅继续协助转运布尔什维克流放犯,还常渡河至俄国参加会议、传递关键文件,因此深得组织信赖。

1913年,任辅臣从东宁县返回尔滨。经朋友引荐,他接下了税务局局长的职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加入协约国阵营。根据协约国协议,中国需派遣华工前往各成员国从事劳务工作。

众多华工涌入欧洲,其中前往沙皇俄国的就超过10万人。他们在煤矿、采石场及伐木场等地辛勤劳作,这些地方都见证了华工的汗水与努力。

北洋政府因舆论所迫,把驻俄公使起草的《募工章程》分发给负责招工的地方政府,指令他们按照该章程执行相关事宜。

《募工章程》规定,应向华工密集区派遣通商事务员,其职责为监管华工事务及促进通商,人选需品行端正,精通本国与驻在国语言,且具备商务资格。

任辅臣当时年仅三十有余,正值壮年,品性端正。他具备中东铁路工作经验,且精通俄、日、英、法四国语言,无疑是极为合适的人选。

然而,1914年末的实际情况是,尔滨富亚公司招募了2000余名华工赴俄工作。遵照布尔什维克党的安排,外交署官员任辅臣前往俄国处理相关事务。

他在乌拉尔地区彼尔姆省的阿拉巴耶夫斯克矿区,与华工们共同砍伐木材、开采矿石。一年后,张含光携三子女抵达俄国。

华工在俄国每日劳作繁重,困境频发。任辅臣积极行动,力求改善华工境遇,不断与俄国当局协商,以提升他们的生活与工作条件。

因此,任辅臣赢得了华工们的高度信任与爱戴。随着威信不断提升,他开始在华工群体里着手建立革命组织。

另外,他向华工传授革命思想,将革命传单翻译成中文并分发给华工,以此提升他们的思想意识。

【03 十月革命胜利,任辅臣组建中国团】

1916年,俄国矿场与伐木场主无故拖欠华工工资,任辅臣秘密发起罢工。场主发现罢工与任辅臣有关后,向彼尔姆省反动当局举报了他。

他因“组织暴乱”罪名被当地警察局软禁,但警方未找到更多证据。经党组织营救及彼尔姆省有影响力的华侨保释,他的软禁状态很快得以解除。

任辅臣组织罢工后,华工生活有所改善。此次行动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斗争意志,更为后续的革命风暴奠定了坚实基础。

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发动了十月革命。该消息传到阿拉巴耶夫斯克矿区后,华工们纷纷传告,整个矿区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

任辅臣激动不已,期待已久的革命浪潮终于涌来。他组织并倡议后,矿区1500余名华工加入红军,成立了“中国团”,由他亲自担任团长。

中国团队组建完成后,华工们经过简短培训,随即穿上军装,前往前线参与战斗。

1917年末,苏维埃政权初建,面临极大困难,尤其是东战区局势严峻。高尔察克白匪军得国际帝国主义支援,行动愈发嚣张。

中国团队在阿拉巴耶夫斯克矿区附近的一个白匪盘踞的村镇,首次与白匪发生冲突,旨在保卫该矿区。

中国团队趁夜色发起突袭,成功打了白匪军一个措手不及,将其全部歼灭。此次首战大胜,极大地振奋了军威,随后他们乘胜追击,又连续取得了几场胜利。

然而,东部战场的整体局势依然严峻,白军势力狂妄自大,不断施压,导致战线持续向西撤退。

1918年春,中国团在都拉河、卡马河区域活动。在团长任辅臣的率领下,于阿拉塔伊河周边击败了兵力更多的敌军,成功将敌人驱逐至上都拉地区。

《共产主义者》报报道了中国团的高昂斗志与出色战绩,称赞他们士气旺盛,战斗中表现出色。

中国部队是战线上最坚实的力量。其顽强战斗力源于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官兵间深厚的阶级情谊,他们如同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家人。

任辅臣着重于思想建设,部队休整时,他日间向战士传授革命理念,夜晚则组织干部研习共产主义理论,全心全意投入部队工作。

1918年10月,中国团队对高尔察克白匪发起了猛烈攻击。一日清晨,中国团队士兵迅速攻入白匪盘踞的拉亚镇。

随后,步兵紧跟而上。尽管敌人装备精良且人数占优,但战士们英勇奋战,最终击毙击伤敌人数百,并俘虏300余人。

战争结束后,苏维埃中央为表彰中国团在战斗中的英勇,将其更名为“红鹰团”,并在库什瓦城隆重举行授旗仪式,以示嘉奖。

授旗仪式结束后,战士们备受鼓舞,士气高涨。随后,任辅臣带队转战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周边。紧接着,他们连续取得了多场战斗的胜利。

在此期间,一座战略要地之铁路桥梁不幸落入敌手,对红军而言形势极为不利。为扭转局势,红军司令部当即向中国团颁布命令,要求迅速夺回该桥。

中国团队接令速达指定地点。接近桥梁时,发现敌于桥另一端设两重机枪,形成严密火力网,封锁桥面,战士们难以抬头。

他们每前进一步都代价高昂。两次进攻失败后,战士伤亡惨重。紧急时刻,任辅臣指令第二营长桑来朝重组火力,对敌人实施猛烈反击。

桑来朝营长决心为逝去的战友报仇,他勇往直前,带领部分战士冲过桥梁,直捣敌阵,与敌人的机枪手展开了激烈的近身搏斗。

敌人机枪停止射击后,大批战士迅速过桥,歼灭了守敌,夺回了桥梁。桑营长不幸身中数弹,英勇捐躯。中国红鹰团再次圆满完成任务,获得嘉奖。

【04 任辅臣壮烈牺牲,儿女们怎样了】

11月下旬,任辅臣被任命为战场临时总指挥,于维亚与白匪交战。至11月29日,他全天指挥战士们与敌人激战不休。

部队战士在军用列车上休憩,而夜色中,一富农对中国团怀恨在心,悄然向白匪泄露情报,指引他们从意想不到的方位向中国团发起包抄。

黑夜中,白匪趁机突袭维亚,包围列车并机枪扫射。任辅臣迅速指挥战士们,他们英勇地奋起,对敌人展开了有力的反击。

战斗历经数小时,红鹰团被迫防御,战士伤亡巨大。仅极少数人冲破重围,绝大多数英勇牺牲。

任辅臣左臂受伤后仍英勇奋战,直至子弹耗尽。最终,在车厢通过台上,他被敌人用刺刀刺死,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工农革命政权献出了生命。

任辅臣34岁时英勇牺牲。1918年12月28日,《公社社员报》刊登了苏维埃政府俄文讣告,对其牺牲表示哀悼,苏维埃政府与布尔什维克党均对其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任辅臣捐躯后,列宁同志在莫斯科接见了张含光及其两个女儿和儿子,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他给予了深切的关怀。

列宁同志提及任辅臣的英勇表现,赞誉他为杰出的布尔什维克与卓越指挥员,并高度肯定了中国工人阶级展现出的国际主义精神。

另外,苏维埃政府把任辅臣的遗孀及三名子女接至莫斯科安顿,并为他们一家提供了特别的关怀与照顾。

张含光与孩子们在莫斯科居住近一年后,正式向苏维埃政府申请回国。列宁接获申请后答复,待东部战事稍缓,便会着手安排他们返回祖国。

张含光携子女归国后,面对严峻的政治局势,他们隐去姓名,在铁岭老家过着更为困苦的日子,从未炫耀过与列宁的会面及丈夫的功绩。

1958年春天,周总理与弟弟周恩寿及其家人共进晚餐,保姆潘娘亦在座。巧合的是,潘娘之前服务的主人正是张含光。

她向周总理说明张含光现状时,提及任辅臣遗孀仍健在。周总理闻此消息,情绪激动,满怀深情地说道:

任辅臣在苏联十月革命时,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献身。他是一位先烈,其革命功绩是我们的骄傲与光荣。

随后,周总理指令国务院办公室主任童小鹏联系任辅臣家属,要求他们整理任辅臣参与十月革命的相关事迹,并提交材料。

另外,周总理吩咐童小鹏去探望他们全家,询问他们有何需求,并表示要给予占寒光终身享受高级干部待遇。

得知周总理仍惦念着他们,已步入老年的张含光不禁热泪盈眶,动情地说道:

感谢总理关怀,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我感到很幸福,日子过得很美满。子女均服务于人民政府,我别无所求。祖国已解放,我对现状十分满意。

1974年,张含光身患重病。中央统战部闻讯后,专门派遣人员探望。组织上表示,将给予她高干级别的待遇,承诺终身供养,并会竭尽所能为她治疗。

1975年5月11日,张含光在北京同仁医院逝世,终年91岁。

张含光去世后,鉴于其传奇人生与独特革命历程,组织特在八宝山为其举办追悼会,并将其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内。

1988年,值任辅臣牺牲70周年,应苏联友好协会及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之邀,张含光之子任栋梁携家人前往苏联,以示纪念。

7月20日,他们前往维亚车站祭拜任辅臣及3000多名中国团官兵之墓。立于苏联国际主义战士纪念碑前,任栋梁含泪说:“父亲,70余年过去了,我未违您愿,已将7个孩子培育成才,皆受高等教育。”

另外,他遵循母亲张含光逝前的愿望,把母亲骨灰的一半与父亲合葬,并将另一半骨灰所在地的泥土带回,安置在辽宁省铁岭市烈士陵园。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