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的南京师范大学报告厅,28岁的陆彭起身向作家柯岩提问,镇定自若的气场让南国剧社负责人眼前一亮。这个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语文老师,自此开启话剧生涯,在《幸福的黄手帕》里把矿工演得入木三分。
彼时的陆彭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白天批改作业,晚上研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妻子看着他深夜伏案的背影,掏出积蓄推他北漂:“你去考北电,家里有我。”2002年,34岁的他以全国第一的成绩叩开北电大门,成为班里最年长的研究生。
2004年《亮剑》选角现场,副导演对着简历皱眉:“37岁新人?”陆彭掏出日语N1证书,现场演绎山本训话戏份,阴鸷眼神惊得李幼斌拍案:“就他!比真鬼子还像!”为还原特种军官的仪态,他翻遍《陆军战术手册》,把日语台词练出京都腔调。
剧集播出后,观众涌入贴吧怒骂:“查查这鬼子是不是战犯后代!”陆彭却捧着妻子寄来的徐州辣酱傻笑——二十年教师工资买下的北京地下室,终于能换套有厨房的房子。
2008年,陆彭戴着北师大电影学博士帽走出校门,转身在《金陵十三钗》里演活日军中佐。学生们刷着电影惊呼:“陆老师上课讲蒙太奇,下课拍大屠杀!”他特意在课堂分析这段戏:“反派越真实,历史警示越深刻。”
片场里的“冷面魔王”,在江苏师大课堂却是另一幅面孔——学生排戏忘词,他即兴扮鬼子吓出灵感;剧组凌晨收工,他赶早八课带着热煎饼慰劳学生。面对“不务正业”的质疑,他展示日程表:每年只接两部戏,论文发表量全院前三。
妻子辞去教职当他的专属剧务,儿子报考导演系延续光影梦。回望当年教师转型,他总说庆幸赶上好时代:“如果没有表演,我可能还在讲《岳阳楼记》;如果没有教学,我演的反派永远浮于表面。”从彭城书生到荧幕魔王,陆彭的江湖哲学很简单:把每个身份都活成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