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公元300年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淮南王司马允以及他的3个儿子,都被晋军给处死了。这司马允啊,可不是一般人,他有着如同司马懿、司马师那般的权谋和手腕呢,那可是相当厉害的。只可惜,他最后却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败下阵来,而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年龄。要知道,司马允要是还活着的话,对于晋朝而言,那可就意味着还有希望啊。他所具备的能力和影响力,说不定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晋朝的局势走向呢。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他最终还是被杀掉了。而随着他的离世,这著名的八王之乱才得以有机会进入到更为激烈、混乱的下半场阶段。
话说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一场名为“八王之乱”的大事件,这可完全就是司马家族内部为了争抢那至高无上的皇权而掀起的一场极为惨烈的相互厮杀呢。在这场大乱斗当中,可不单单只是司马家的人在折腾,那些势力庞大的门阀士族也掺和了进来,他们各怀心思,想要在这权力的争夺中分得一杯羹;还有外戚宗室呢,他们仗着和皇室的亲属关系,也迫不及待地投身到这场混战之中;甚至连寒门弟子也被卷入其中,或许是想在这乱世里寻得一丝出人头地的机会吧;更别说那些游牧骑兵了,瞅准了这个混乱的时机,也一股脑地涌进来搅局。而这场混乱无比的混战,给整个华夏大地带来了极其沉重的灾难,那灾难的严重程度,真的是都没办法用言语去准确描述出来呢,实在是太可怕、太惨烈啦。
要知道,八王之乱原本是存在能够迅速终结的可能性的,而且这样的机会还不少呢。可司马家族却一次次地与这些机会擦肩而过,没能将它们把握住。就这样,司马家族在走向灭亡的这条道路上越行越远,到最后,已经陷入了无可挽回、无药可救的境地啦。
在司马家族中,有一位颇为出众的人物,那便是司马允啦。他可是司马懿的曾孙呢,而且称得上是其中极为优秀的一位,其优秀程度能和司马乂相提并论哦。司马允可不是一般人,他在征战方面相当厉害,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能够在战场上应对自如,是个能征惯战的将领呢。不仅如此,他还特别深得人心,大家都很认可他、拥护他。更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允身上有着司马懿、司马师那样的特质哦。他有着出色的权谋之术,懂得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去处理事情,在做决策的时候也足够果断,一旦下定决心,就会毫不犹豫地去执行。只可惜呢,就是年龄稍微年轻了些。
话说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期,有个29岁的司马允,他和60多岁的司马伦展开了一场较量。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司马允没能胜过司马伦。司马允之所以会失败,其实是因为他在这件事情上犯了个不小的错误呢。他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性当中险恶的那一面,在眼看着就要取得胜利的关键时刻,居然出了岔子,就好像链子在这时候突然掉了一样,导致整个局势急转直下。要是他当时没有出现这样的失误,那可就不一样啦,说不定他就能够抓住机会,让八王之乱就此终止,那么司马家族这场让人痛心的内斗,也就可以到此画上句号了呢。
公元290年的时候,晋武帝司马炎去世了。要知道,这晋武帝刚驾崩,遗体都还没凉透呢,司马氏的那些宗室成员们就开始相互争斗起来了。而这有名的八王之乱啊,要是细分一下的话,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呢。就好比一场比赛似的,有上上半场,中间还有个中场休息的阶段,之后便是下半场啦。总之,这场内乱的发展有着这样一种类似分段的情况。
在上半场的局势发展中,贾南风采取了一系列动作。她先是把楚王司马玮调进京城,其目的在于借助司马玮的力量去诛杀当时的辅政大臣杨骏。在成功除掉杨骏之后呢,贾南风并未就此罢手,而是继续利用司马玮,让他又去杀掉了继任摄政王司马亮以及卫瓘。而当这一系列的动作完成之后,贾南风来了个“卸磨杀驴”,竟然以“矫诏”这样的理由,反过来将司马玮也给处死了。
八王之乱的上半场啊,总共持续了大概3个月的时间呢。在这期间,有好几个人都在这场权力争斗中出局了,像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还有辅政大臣杨骏以及太傅卫瓘,他们都没能继续留在权力的舞台上。不过呢,这上半场的争斗主要就是局限在宫廷内部发生的政变哦,本质上其实就是中枢权力在那儿进行调整呢,还没有对全国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没有把整个国家都牵扯到这场混乱当中去。
在那之后,一直持续到贾南风将太子司马遹处死这个节点为止,西晋可是享受了将近10年的太平盛世呢。那段时期,社会相对安稳,百姓们也过着还算平静的日子。然而,这份难得的安宁却被赵王司马伦和他的谋士孙秀给硬生生地破坏掉了。就因为他们的种种举动,一下子就拉开了八王之乱下半场的大幕,从此西晋又陷入了无尽的混乱与动荡之中。
司马伦乃是司马懿的第九个儿子,不过呢,他在能力方面以及人品方面都着实不怎么样,可以说是相当低劣的。你想啊,要是没有孙秀在一旁给他出谋划策的话,就凭司马伦自己,那是根本折腾不出什么名堂来的。司马伦这人啊,本身没什么真本事,可野心却不小,而孙秀呢,是个有权谋的人,就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便因为他们俩的这种情况而产生了。
司马伦是站在贾后那一方阵营里的人哦。在孙秀的支持之下,他刻意去挑起贾南风和太子司马遹之间的矛盾冲突呢,使得他们两人争斗起来。最后呢,贾南风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太子司马遹给废掉了,还将其囚禁在了许昌这个地方。
随后呢,孙秀故意对外放出了一则风声,声称太子有想法要杀回来,而且还会在诸位大臣的支持之下,一举扳倒贾南风呢。之后,孙秀又把这事儿原原本本地告知了贾谧。这下可不得了啦,贾南风听闻此事后,顿时勃然大怒。她即刻派人去对司马遹下手,最终可怜的司马遹竟然是被人用棍棒活活给打死了。
司马遹可不甘心就这么坐等着灾祸降临,于是他选择逃向厕所躲避。在逃跑的过程中,他还大声呼喊着,那呼喊声响亮得很,使得整个许昌城的人都能清楚听到他在喊是贾南风杀害了太子这件事。而司马伦呢,瞅准了这个时机,顺势就行动起来了。他率领着兵将一路气势汹汹地杀进了皇宫之中,目标明确,就是要去擒拿贾南风。最后,司马伦成功将贾南风给抓住了,并且还狠心地用毒药把她给毒死了。
司马遹呢,他可是惠帝的亲生儿子,并且还担任着帝国储君这么重要的角色呢。要知道,只要司马遹还活着,那对于司马家族而言可就意味着有着很大的希望。然而,不幸的是司马遹后来去世了。这一下,那些诸侯王们心里可就都有了各自的想法啦。不过呢,要是按照皇位接班的正常顺序来看,司马炎的第九子司马允在这当中是有着很大优势的哦。
司马允获封淮南王,还身兼都督扬州、江州军务的要职呢。他的封国那可是财税收入颇为丰厚,而司马允呢,把这些钱财广泛地散发出去,如此一来,便有了不少心甘情愿为他效死力的亲信,在人际关系方面也经营得相当不错。就在这个时候,朝廷里的大臣们普遍都有着这样的一个期望,那就是希望能够册立司马允为“太弟”,让他成为整个帝国未来的储君。
在当时的局势下,司马允那可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啊,大家都对他寄予了厚望呢。可这情况司马伦就不乐意啦,为啥呢?因为他自己心里也打着当皇帝的小算盘。再说说司马允,这人可不得了,能力十分强悍。而且,他还担任着中领军这一要职呢,要知道中领军可是掌管着禁军的。就因为这样,司马允在司马伦一心想要篡位的这条道路上,就成了一块大大的绊脚石,让司马伦觉得很是头疼呢。
司马伦其实是存在一些优势的。怎么说呢?他有个兄弟叫梁王司马肜,当时就在京城呢,而且手里还掌握着数量可观的重兵,这无疑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除此之外,他身边还有孙秀这么一位谋士给他助力呢。孙秀这人脑子灵活,点子多,能帮着司马伦出谋划策。在这些条件的支撑下,司马伦就动起了向皇位发起挑战的心思,而他首先瞄准的目标就是司马允,打算先把司马允给收拾了。
司马伦打算对司马允下手,于是便想了个法子,他想让司马允来上朝,觉得这样就能找到合适的时机把司马允给灭掉。不过呢,司马允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他可是继承了司马懿的一些特质呢。他心里清楚司马伦没安好心,所以根本就不上这个当,直接称自己生病了,没办法去上朝,就一直对外宣称自己在家里安心“养病”呢,还说因为生病,行动起来特别不方便,所以就只能待在家里啦。
司马伦呢,借着皇帝的名义,把某人任命为太尉啦。这看似是升了官,实际上却是明着给好处,暗地里把人家的实权给剥夺掉咯。而这个被任命的司马允,他就参照着先辈司马师的做法,偷偷地养了700多个“死士”呢。这些“死士”可都不简单,他们全都是来自淮南地区的高手以及剑客哦,每个人单独作战的能力那是相当强悍的。
司马允这人呐,他可不像一般人那样会为钱的事儿发愁,手头那是相当宽裕。而且,他对待自己的部下特别大方,特别舍得赏赐他们呢。就因为这样,有整整700个剑客都心甘情愿地跟在他身边,愿意追随他。司马允其实挺厉害的,司马懿、司马师身上那些优点,他都给学到手了。可就算这样,他还是在一件事儿上出了岔子。什么事儿呢?就是他大大低估了人性这东西。结果呢,就被已经陷入绝望境地的司马伦给逆袭了,这可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呐。
司马伦心里头老是担忧会出现什么变故,毕竟夜长梦多嘛,所以他就想出了一个法子。他假借惠帝“圣旨”的名义,下达命令让司马允去逮捕他自己的那些手下人。司马允拿到这份所谓的“圣旨”后,仔细一瞧,发现上面的字迹竟然都是孙秀的。这一下,司马允可就忍不住心头的怒火啦,当即气愤地说道:“赵王伦啊,你这家伙竟然妄图为祸天下,这等恶行那可是人神都为之愤恨的!”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司马允行事极为果断,在某个关键时刻,他当机立断地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率领着自己的兵马径直冲入宫廷之中。他这么做的目的呢,是想要通过劫持惠帝的方式,从而在道义方面为自己占据有利的态势。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现了变故。司马伦那边的部将察觉到了司马允的行动意图,于是提前采取了措施,迅速地关闭了张掖门。如此一来,司马允原本的计划就没办法继续实施下去了。不过呢,司马允也是个应变能力很强的人,见此情形,他立刻改变了前进的方向,转而直接奔向司马伦的府上,看样子是准备直接对司马伦展开斩首行动,以此来应对当下这突发的局势。
当时司马伦瞧着对方仅有区区700剑客,那是压根没放在眼里。要知道,他可是和梁王合在一起算了算兵力,足足有3万之众呢。在他想来,就凭这兵力,去对付司马允那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儿,随随便便都能把司马允给暴虐一番。可谁能想到呢,最后的结果却狠狠打了他的脸。没想到那700剑客一个个都特别能打,双方一番激烈的交战下来,司马伦这边的部下竟然有一千多人都阵亡了。
司马允这边一开场就取得了胜利,这一下啊,士兵们的士气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随后呢,他们迅速结成了方阵的队形。在进攻的时候,士兵们用盾牌严密地掩护着自身,同时呢,弓弩手们一起发力,朝着司马伦那边不停地放箭。那场面,就好像箭如同下雨一般密密麻麻地射过去。这不,好多箭都射中了司马伦所乘车辇的车轮呢,他身边负责护卫的亲兵们也因此死伤得特别惨重呐。
话说司马伦派出的那些士兵啊,心里头可害怕啦,一个个胆战心惊的。战斗一打响,他们就纷纷找地方躲藏,好多人都躲到了大树的后面。这战况激烈得很呐,就看那些大树吧,每一棵上面都被射过来的箭射中了好几百下呢,由此就能想象得出当时战斗是多么的激烈啦。就在这个时候,还有一股力量也在行动着呢。原来,是已经故去的太子司马遹的那些部下,他们在宫中也没闲着,又是摇旗又是呐喊的,那动静可不小,全都是在为司马允呐喊助威,盼着司马允能在这场战斗里取得胜利呢。
在洛阳城内啊,百姓们纷纷在传着一个消息,那就是司马伦战败啦,而且已经被人给擒拿住了呢。这时候啊,淮南王可是掌控住了当下的局面哦。要是按照这样顺利发展下去的话,那司马伦肯定是必败无疑的啦。不过呢,这司马允最后却在这件事情上栽了跟头,为啥呢?就是因为他太“大意”啦,毕竟他还年轻,没那么多经验和周全的考虑呢。
司马伦的儿子司马虔,察觉到父亲当时的处境已经是万分危急、岌岌可危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富贵”作为许诺,以此来吸引他人为其效力。并且,他还大量地散发钱财,通过这种方式去招募所谓的“敢死队”。经过一番努力后,还真有不少人响应,就这样,他成功招募到了一支队伍,人数达到了400名骑兵。而司马虔组建起这支队伍后,便打算凭借他们去做最后的拼搏,试图改变父亲所面临的艰难局势。
有这样一支400人的骑兵队伍,要是按照常规的方式去进行冲杀作战的话,那在敌方弓弩的强大火力面前,他们恐怕就只能像刺猬一样,被射得满身是箭,落得个凄惨的下场。不过呢,好在这支骑兵队伍的领头人伏胤是个十分聪明的人。当他率领着这400骑兵冲出皇宫之后,并没有让骑兵们直接就朝着敌人发起冲锋,而是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指挥骑兵们纷纷举起木板,用这些木板来给自己做掩护,以此来应对可能面临的弓弩攻击呢。
瞧,伏胤当时是这样一番情形,只见他一只手紧紧拿着那份伪造的“圣旨”,另一只手则顶着一块木板,然后扯开嗓子大喊道:“皇帝派我前来,目的是协助王爷去消灭那些反贼,淮南王您快接旨吧。”要说这事儿啊,也怪当时的情况有些误导人呢。或许是因为司马允太年轻了,缺乏足够的阅历和判断力,又或者是之前东宫将士们那一阵摇旗呐喊,声势浩大的,种种因素综合起来,就导致司马允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司马允心里琢磨着,在他看来,只要能够拿到那份“圣旨”,那可就是名正言顺啦。到时候,跟着自己的那些剑客们士气肯定会更加高涨,有了这样的优势,去消灭赵王那还不跟玩儿似的,简直就是易如反掌的事儿嘛。就因为这么想着,司马允随后便下达了命令,让手下的将士们把阵型给打开。接着呢,他还亲自从战车上走了下来,目的就是去迎接那份他心心念念的“圣旨”。
我们得承认,司马允确实是太年轻啦。要知道他当时才29岁呢,就像很多这个年纪的青年一样,还未曾经历过那种大风大浪的考验,所以对人心的险恶程度根本就没有深刻的认识。你看当时那情况,双方都已经把脸皮给撕破了,而且在此之前出现的那些所谓的“圣旨”可都是伪造出来的呢。既然如此,那这一回同样碰到这种情况,按照常理来说,他就应该坚决拒绝才对,可他却没能这么做呢。
当时的情况啊,那真是已经杀得眼红了,根本不管有没有所谓的“圣旨”啦。其实司马允完全可以这样做,他大可以说:“既然现在有圣旨在,而且当下军情万分紧急,你们就应当马上对赵王发起进攻,去清除君主身旁的那些奸佞之人嘛。”要是他这么做了的话呢,一方面没有违背那道“圣旨”,另一方面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毕竟这属于特殊情况嘛,特殊情况就得特殊对待。
你瞧,当时那情况啊,要是司马允坚持不下车呢,司马伦可就成了输家啦。可谁能想到啊,司马允一下车,结果就惨咯,直接被伏胤给打死了。这还不算完呢,不光他自己送了命,还连累了他的三个儿子呢,而且有数千人的性命也因为这事儿没了。再看司马伦呢,本来都已经到了快要崩溃的那种边缘境地了,结果就这么着,最后居然逆袭成功了,可真是世事难料哇。
司马伦在争斗中获得了胜利,这下他可就得意忘形啦,完全搞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大能耐了,还满心认为自己那是天命所眷顾的人呢。随后,在孙秀给出的建议之下,司马伦干了一件大事,他直接把司马衷的皇位给废掉了,然后自己登上皇位,当上了皇帝。这时候可就闹出笑话来了哦。司马衷竟然被尊称为“太上皇”啦,您瞧瞧,司马伦那可是司马衷爷爷辈的人,现在却得管孙子辈的司马衷叫“太上皇”,这辈分和名分乱得,可真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估计从古至今都没谁能这样啦。
司马伦当上了皇帝,这对于西晋来说,着实是一场灾难。要知道,司马伦可是司马懿的儿子呢,不过呢,他和晋武帝这一系的血缘关系那可就比较疏远啦。而且,这个人既没什么能力,品德方面也是不咋地。你想啊,连司马伦这样的人都能当上皇帝,那晋武帝的其他儿子、侄子以及兄弟,心里肯定会想,凭什么他能当,我们就不可以呢?所以,这就为后来的局势埋下了诸多隐患。
在司马家族的观念里,似乎只要有着血缘关系,再稍微具备那么一点实力,就都能够朝着至高无上的帝王宝座去发起冲击啦,完全就是谁的兵力强盛谁就有机会去争上一争呢。就因为这样的一种状况,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以及长沙王司马乂,这几位王爷纷纷都被卷入到了这场对皇位的争夺之中。而且,他们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甚至还借助了匈奴、鲜卑等外族的兵马前来参战呢。至此,那场著名的八王之乱也就正式进入到下半场的纷争阶段啦。
咱们来看看当时的情况,要是司马允在争斗中获胜了呢,就以他所具备的能力以及水平来说,那是完全有足够的本事去把控住整个局面的。只要他能够做到尊重惠帝,把皇权的那种至高无上的神圣性好好维护起来,那么地方上那些诸侯们,又有谁敢贸然主动地就杀到京城来呢?要是这样的话,西晋说不定就还能再多延续一段时间的国运呢。可后来是司马伦当上了皇帝,这情况可就一下子全变了。司马家的这些人呢,一看司马伦能当皇帝,就都动了心思,个个都想着自己也去当这个皇帝。这可就不得了啦,对于中原地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整个局势就变得混乱不堪,动荡不安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