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这段历史,常常被人们提及,不少有名的事件能被很多人下意识地说出来。像洪武年间展开的数次北伐行动,广为人知的洪武四大案,还有朱元璋对功臣进行大肆屠戮的情况,都是大家较为熟知的明初相关事件。
在这一段历史进程之中,朱元璋无疑占据着主角的位置。历史的主要脉络、关键情节等绝大部分主线剧情,皆是围绕着他而徐徐展开的,他俨然就是这段历史舞台上最为核心的关键人物呢。
但事实上,在这一阶段的历史进程里,除了朱元璋所构成的那条明晰的历史主线以外,还存在着另外一条完整且相对隐蔽的线索。而这条隐线,具体而言指的便是明初时期所发生的经济斗争状况。
明初时期,经济斗争的精彩程度着实不容小觑,丝毫不比政治、军事方面的斗争逊色。要是对此进行深入挖掘的话,便会轻易察觉到,明初诸多重大事件,其背后潜藏的真正根源,往往都是经济方面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明朝刚刚开国的那个时期开始讲述这段故事。
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登上皇位,自此明朝宣告正式开国。就在明朝开国之际,朱元璋着手安排,让徐达出任统帅之职,由此正式开启了北伐之行,开启了明朝初期这一重要的军事行动征程。
这段历史众人都颇为熟悉。特别是在徐达挥师北上之后,其间一路的战争历程,更是在后世广泛流传开来,各种小说以及评书都将其作为素材进行编排创作,使得这段历史故事愈发广为人知。
可实际上呢,在徐达朝着北方进发之后,朱元璋除了要费心去考虑前线作战方面的诸多事宜外,还被另外一个难题搞得头疼不已呢。
所面临的这个问题在于:究竟该如何发放工资呢?
在阅读这段历史时,或许绝大多数人都未曾过多留意这样一个问题。毕竟明朝统治者在经济领域并非格外擅长,所以这个问题容易被人忽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是一直存在着的。
在朱元璋起兵之初,这一问题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凸显出来。可以把明朝比作一家公司,那时正处于创业时期。在创业阶段呢,老朱只需许下承诺,给予底下众人各种各样的股份,大家便会干劲十足。而对于基层的那些士兵而言,只要能有口饭吃,同样也会奋力作战。
然而,待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情形便截然不同了。
在封建王朝的情境下,正式开国这一节点,就如同现今一家公司迈过创业期而正式上市那般。都到这个阶段了,要是老朱还老是给手下开些空头支票,连一分钱工资都不发放的话,那底下的人谁还会心甘情愿地为其拼命效力呢?
可问题在于,朱元璋出身底层,经济方面向来是他的知识短板。打仗也好,管理也罢,这类事情凭借天赋或者实践经验,朱元璋都能应对自如。然而经济学却不同,它属于另一种极为科学的知识体系,绝不是朱元璋仅凭灵机一动就能处理妥当的。
明朝开国后,除了给官员发工资这事儿外,诸多其他经济方面的难题也一并摆在了朱元璋面前。像国家该以何种方式收税,财政体系又要怎样去建立呢等等。但就朱元璋所具备的经济学知识而言,很明显,他是没办法解决这些难题的。
那么在此之后,老朱便着手依据一种极为简单的思路,去思索并着手解决这些难题了。
若期望士兵能奋力作战,要么给予他们一定军饷,要么使其察觉到其中益处。而要发放军饷,就必然要征税,毕竟政权需要有收入来源。要是打算征税的话,那就非得构建起一套完备的财政体系不可,否则根本没办法顺利开展征税事宜……
既然如此,那干脆不收钱了,直接从老百姓那儿收取各类物资,比如收粮食不就行啦。反正士兵们领了军饷,最终也是用来买东西的嘛。那我就直接收物资,之后再给下面发放物资,这不就把问题给解决了嘛,并且还能避免中间商从中赚取差价呢。
于是乎,在接下来的明朝历史进程中,出现了颇为有趣的一幕:依照那套既定制度,明朝的官吏会直接向农民以及地主收取粮食,还有诸如丝绸、茶叶等各类物资,以此作为所征之税。而那些参与北伐的士兵呢,发放的则是直接可用的粮食。
史书记载显示,在明朝初期的时候,当时士兵每人每月所发的粮食,平均下来大致是1.5石。要是换算成如今我们常用的单位来衡量的话,那就相当于给每个士兵发放大约一百二十公斤的大米呢。
这便是在当时情况下,一名明军士兵所拥有的全部收入情况。也就是说,这就是那个时期里,每一个身为明军士兵的人所能获得的所有收入了,别无其他额外的收入来源与之相加,仅仅如此而已呢。
在当时那种情形下,不得不说这个办法着实算是个不错的办法。要知道,此前元朝的经济体系糟糕透顶,烂到明朝想承接过来都无从下手。毕竟经济体系这玩意儿,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搭建起来并且使之完备的呢。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直接拿实物当作军饷,着实极为便利,且能在最大程度上把问题给解决掉。要知道,身处乱世,粮食才是当之无愧的硬通货。相较而言,像金银货币这类东西,其价值的浮动反而会比较大呢。
随后,明军的军饷难题得以成功解决,这使得士兵们个个都心满意足。在此情形之下,紧接着的两年时间里,明朝以极快的速度推进北伐大业,并且逐步将整个长城以南的绝大多数区域纳入了自己的掌控范围之中。
然而在此之后,随着明朝局势逐步趋向稳定,中原内部原本存在的战争也渐渐平息下来。尽管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间,明朝仍有多次对外扩张之举,但那些战事基本都发生在边境地区。如此一来,中原腹地的老百姓已渐渐察觉不到战争的存在了。
于是乎,到了这样的时刻,便又有一个全新的问题冒了出来。
当下不少人对收税这一概念的了解或许并不明晰。毕竟绝大多数人在拿到工资之前,就已经在税务系统完成了报税事宜,待到工资发放下来时,个人所得税也早已缴纳完毕了。
然而在明朝时期,收税一事着实是极为麻烦的。那会儿收税面临诸多困扰,过程繁杂琐碎,各种环节、各类情况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收税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远不像想象中那般简单轻松,总之就是麻烦得很呢。
在明朝时期,其税收方面最大的一项来源当属农业税。当时明朝政府在各项税收当中,农业税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整个税收体系里最为主要的构成部分,为明朝的财政收入贡献了相当大的份额呢。
实际上,并非只有明朝如此,在中国古代的各个封建王朝当中,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无外乎农业税。要知道,古代的中国全然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农业国度。相较而言,像盐税、茶税以及商税等其他各类税种,虽说所收数额也不算少,可要是和农业税放在一起比较的话,那可就显得少得多啦。
在明朝时期,对于高层而言,怎样顺利征收农业税成了最为关键的问题。与此同时,对底下的众多地主来讲,怎样隐瞒自家土地数量以及收入,进而偷税漏税,已然变成了他们增加财富的要害所在。毕竟,要是能够少交税甚至不用交税,这些地主肯定能获利更多。
在当时,有这样一种现象表现得极为突出,特别是在江浙地区。该地区不少地主为了能够少缴纳税款,竟采取了将自家的土地以及财产,统统寄放到仆役、亲戚或者邻居家中的做法。
朱元璋哪能容忍这种情况。在北伐刚有成效之时,他便立刻着手统计全国的土地数量,还将其一一登记在册呢。要知道,那时测量与登记全靠手绘完成,负责记录的文书所画的土地分布图,模样就如同鱼身上的鱼鳞一般,故而后来人们就把这类图册叫做鱼鳞图册啦。
明初之时,鱼鳞图册的大范围出现当属一个极具标志性的情况。它意味着明朝政府已然开启了逐步强化对地方管控的进程,这一图册的出现有着重要意义,清晰地表明明朝在地方治理方面迈出了强化控制的重要步伐。
然而在开展土地统计工作之际,朱元璋随即察觉到,中下层的官员体系并非那么好使。特别是诸多先前投降而来的元朝官员,他们常常与当地的地主相互勾结,通过瞒报或者漏报土地数量的手段,达到中饱私囊的目的。
在知晓这件事后,朱元璋无疑愈发恼怒起来。于是乎,接下来他便大力展开肃贪行动,对中下层官员进行大肆屠戮。特别是到了朱元璋在位中期的时候,诸多京城官员竟直接与地方官勾结在一起,联手对税收情况进行瞒报。
在知晓了相关事宜后,朱元璋毫不留情,于全国范围之内展开行动,一口气将上万个与此事有涉的官员统统斩杀。而这一事件,便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郭桓案。
说到底,其本质不就是对权力的追逐以及对金钱的渴望嘛。归根到底,所图的也就是权力与金钱这两样东西罢了。说到底,实际就是奔着权力和钱而去的。总之,说到底无非就是为了获取权力以及捞取钱财罢了。
就这样,凭借着强硬的铁腕手段,朱元璋最终成功梳理清楚了全国的土地状况,如此一来,国家的农业税得以顺利收缴上来。在收税这一难题初步得以解决后,不少文官纷纷向朱元璋提议,希望能参照以往的朝代,去构建一个完备的货币体系。
公元1374年,彼时距离明朝开国已然过去了七年的时间。在这一年,朱元璋做出了一项重大举措,那便是开始大规模地发行“大明通行宝钞”,而这所谓的“大明通行宝钞”,实际上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纸币。
纸币的诞生,本应是人类社会取得的一项重大进步。然而,明朝初期开展的那次货币发行工作,却未能取得成功。在随后仅仅十多年的时间当中,由明朝政府所主导构建的宝钞经济体系,便迅速走向了崩盘。其通货膨胀的速度异常之快,到了朱元璋在位后期,所谓的大明宝钞已然无人使用了。
其主要缘由在于,老朱压根儿就对经济学一窍不通。在发行货币之际,他既未将其锚定任何金属货币,也未曾锚定其他实物。要知道,在古代时期,仅仅凭借所谓的国家信用,就妄图发行一种纸币,很明显,这是根本走不通的。
明朝初期纸币发行遭遇失败,这对整个明朝的后续历史影响颇大。由于此次货币发行失利,明朝之后只得重新启用金属货币。等到明朝中期时,大航海时代已然开启,外面的殖民者从美洲大量开采白银,这些白银涌入明朝境内后,立刻致使物价大幅上涨。
简而言之,彼时那些外国人,靠着从地里挖出的石头,就将明朝辛苦产出的粮食、丝绸、茶叶等各类物资给换走了。虽说这种石头被称作白银,可实际上呢,它根本既没法用来果腹,也不能当作日常用品去使用。
于是在那之后,明朝便只得采取封禁贸易这一举措了。而人们后来所提及的闭关锁国状况,实际上正是从这一时期拉开了序幕。
其实呢,要是当时的朱元璋对经济学有所了解,能够成功推出货币并且着手设置关税的话,那么这些问题处理起来压根就不会是什么难事,完全可以轻松地得以解决。
尽管这些领域所创造出的财富同种地相比要少得多,然而就国家层面而言,其同样能带来一笔颇为可观的收入。
因此,在对全国土地进行整理之际,朱元璋同步下达命令,着手整顿全国的盐业。之后,朱元璋察觉到,明朝往北方运输粮食极为困难。于是,他精心设计出了一套开中法与盐引制度。简而言之,南方的商人若能将粮食运至北方边境,便可依据所运粮食的数量,从政府那里获取相应的凭证。
而把这些凭证拿到南方以后,便能在当地获取与之相对应数量的食盐贩卖许可资格。
凭借着这一套制度,朱元璋成功解决了向北方运输粮食的难题,并且使得国家收入得以增加。此后,在整个明朝时期,都是依照这样的体系来进行运转的,这套制度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呢。
然而,这套系统投入运行后没多久,朱元璋便察觉到一个情况:各地的地方官府在向中央交纳物资时,常常图省事,先把官印给盖上,等将物资运到京城了,才去填写对应的数字。毕竟依照明朝的税收规定,地方上呈交的数字得和物资的总量严丝合缝、完全相符才行。
在这一过程之中,官员出现中饱私囊的情况显然是极易发生的。
于是在此之后,就着这件事,朱元璋又一次大肆诛杀,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空印案了。
另外,鉴于北方存在人口数量短缺以及北方军队驻守方面的状况,朱元璋采取了诸多举措。他大规模地向北方迁移人口,同时还在边境广设屯田。不过,这些做法虽解决了不少难题,却也滋生出诸多新问题。就拿军屯来讲,其初衷本是保障军队的饮食供给,可到后来竟沦为高层将领盘剥基层士兵的途径。
或许在最初的时候,朱元璋无论怎样都不会料想到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总而言之,在朱元璋执政的整个阶段,他始终全力以赴地推行各类有益的经济政策。经朱元璋以强硬手腕坚决执行后,这些政策着实从根基处对元朝遗留的旧经济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自此,整个国家开启了全新的时代篇章。
不过话说回来,朱元璋在经济方面的能力着实欠佳。正因如此,他所设立的那套制度,随着时间推移便冒出了诸多漏洞。要是认真研读后续的明朝历史便会知晓,实际上明朝后来出现的许多重大问题,追根溯源的话,都是从朱元璋这儿起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