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女婿有多牛?不但做了汉朝丞相,还建立了一个千年世家!

史叙年华 2025-02-17 15:36:41

大家都清楚,唐朝时期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女皇,那便是武则天。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她可是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并且还为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呢。

然而,绝大多数人都并不知晓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这两个人,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身份背景更是毫无关联、相差甚远,可实际上,他们之间极有可能存在着血缘方面的关联呢!

确切来讲,在武则天的身上,极有可能存在着司马迁所遗留下来的一部分基因!可以说,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毕竟从某种角度去推测,武则天与司马迁之间或许存在着这样一种微妙的、关乎基因传承的关联呢。

这件事千真万确,绝不是虚假编造的,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其真实性毋庸置疑,确实是真真切切的事实。

司马迁育有一女,此女嫁给了名叫杨敞之人,二人育有两个儿子。之后,杨敞当上了汉朝丞相,由此杨家得以繁衍发展,日益兴盛起来。在随后的上千年岁月当中,尽管历经诸多朝代的更迭变换,可杨家却一直稳稳挺立,未曾倒下。

唐朝时期,杨家有一女儿,她嫁给了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婚后育有三个女儿。在这三个女儿里,排行老二的那位,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武则天。

必须得承认,历史在某些时候,着实奇妙无比。它就像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画卷,时不时会展现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情节与发展,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种种惊叹,让人不禁感叹其蕴含的奇妙之处真是难以言表呢。

在这一关系里,杨敞可是个极为关键的角色,要知道他可是司马迁的女婿呢。倘若没有他的存在,大概率之后就不会出现那个传承千年的世家了,甚至连后来的武则天或许都不会有这般情况出现呢。

其实,杨敞的故事同样极具传奇色彩。

杨敞的故事,源头得从项羽的一条腿说起。在楚汉战争之时,刘邦于垓下成功将项羽围困,致使项羽最终自刎于乌江。项羽身亡后,其尸体竟遭众人哄抢,还被分割成了五部分。杨敞的曾祖父杨喜,便是在这场哄抢中抢到了项羽的一条腿。

杨喜因着项羽的一条腿,后来得以被封为赤泉侯。也正因如此,在后世,不少人都以一种戏谑的口吻说道,正是项羽的这一条腿,成就了后来延续千年的一个世家。

确有此事,杨敞的曾祖父当真抢到了项羽的大腿。可关键在于,项羽的这条大腿所带来的福泽仅延续了三代人罢了。待到杨敞他爹那一辈时,项羽这条大腿所蕴含的福荫,实际上就已然消散殆尽,不复存在了。

这事儿说到底还得归咎于杨敞的父亲。在史书中有相关记载呢,杨敞的父亲当初是顺顺利利地承袭了赤泉侯的爵位。可谁能想到呢,之后他父亲由于犯了一些过错,结果就把好不容易得来的这个爵位给弄丢啦。

待到杨敞这一辈时,家中已然没了爵位可依傍。杨敞成人之后,虽说能够较为顺遂地开启仕途之路,可往后在官场中谋求晋升,那可就真的全得凭借自身的努力了,再无爵位带来的助力可言。

故而,弘农杨氏那存续千年的基业,实则与项羽的那条大腿并无多大关联。确切来讲,杨家后来的这份基业,是从杨敞这一代人起,历经慢慢积累方才造就的,和项羽大腿一事基本没什么要紧关系。

杨敞在失去爵位后踏入仕途,此时的他一切只能依靠自身努力了。关于杨敞早年的种种经历,史书当中并没有太多的记述。我们仅仅知晓,在杨敞成年之际,有幸遇到了两位贵人,恰恰就是这两位贵人,彻底改变了杨敞此生的命运走向。

司马迁乃是第一个贵人。

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担任汉朝的太史令一职,其地位着实不怎么高。太史令这一官职主要职责就是记录历史,并无其他方面的权力。况且,司马迁的家族也未曾拥有高级爵位。不过,因其家族祖上便从事与历史相关的工作,故而显得有那么一丝特殊之处。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司马迁从本质上来说,更趋近于一位纯粹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官员角色。他所展现出的特质以及所专注从事的事情,都和一般官员有着明显的区别,反倒与一心钻研的科研人员更为契合呢。

成年后的杨敞,因其个人品行优良,故而得到了司马迁的赏识。司马迁十分认可杨敞,后来更是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杨敞也由此与司马迁有了更为紧密的关系。

就当时情形而言,杨家已然丢掉了爵位,如此一来,和司马家倒也能称得上是门当户对了。但从实际情况来讲,凭借司马迁所担任的官职以及所处的地位,对于杨敞在仕途方面的晋升发展,实际上并没有太多能起到助力作用的地方。

特别是到了后来的阶段,汉朝的司马迁由于为将军李陵出面求情一事,惹得汉武帝龙颜大怒,进而被处以极为残酷的宫刑。遭受此等变故之后,司马迁便将自己全部的心血与精力都倾注到了撰写《史记》这件事上。至于其他方面的事宜,他压根就没再去想过,帮自己女婿谋划出路之类的事儿就更不可能去做了。

就杨敞而言,司马迁带给他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其实也就是把自家女儿许配给了他。

司马迁的女儿,身为顶级史官的后人,其见识与谋略皆堪称一流。而正是她所具备的这一突出特点,在后来的日子里,成为了左右杨敞命运走向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对杨敞的命运起到了关键性的改变作用。

而杨敞所遇到的第二位贵人,正是那位手握重权的大臣霍光。

杨敞由于家中没有背景,岳父那头也没能给予什么助力,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日里,其官职一直都处于不高的状态。在汉武帝执政的整个时期,杨敞顶多也就算是基层官员罢了。即便有幸能留在京城,可他在官场之中也仅仅属于中下层官员的层级。

汉武帝离世之后,霍光掌握了大权,就在这时,杨敞的人生迎来了彻底的转变。

汉武帝刚刚离世之际,霍光获任为大司马兼大将军之职,肩负起直接辅政的重任。在当时的四位辅政大臣里,霍光所处的地位乃是最高的。

可问题在于,彼时的霍光,并不具备足够坚实的权力根基。要知道,在担任托孤大臣之前,霍光始终是在汉武帝身旁为官的。他向来都属于典型的中央官员范畴,完全没有任何地方层面的势力基础。而且在军方体系内部,同样也不存在什么嫡系的下属官员。

说到这儿,一些对汉朝历史较为熟悉的朋友,或许会发出质疑之声:要知道霍光的兄长可是大名鼎鼎的霍去病!想当年霍去病封狼居胥,在军队里必然有着诸多下属。如此一来,霍光只需将这些人召集起来,不就能够快速掌控住局面了吗?

确实是这个道理。可关键在于,从霍去病离世,一直到霍光开始上台辅政,这中间可是整整间隔了三十年呢!在这漫长的三十年当中,霍光压根就不可能和他兄长的那些旧部有任何往来联系。要知道,此前他是在汉武帝身旁担任近侍的,要是他有意去结交那些军中将领的话,那他是绝对当不上辅政大臣的。

要知道,仅仅是几年前发生的那场巫蛊之祸,就致使霍去病以及卫家的绝大部分下属几乎全都丧生了。即便霍去病此前曾留有一些心腹之人,可到了现在,也所剩无几啦。况且中间隔了整整三十年都未曾联系过,霍光在这个时候指望仅凭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能够让人家心甘情愿地前来投效,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因此,在霍光成功成为头号辅政大臣以后,在随后的数年当中,他始终都在持续地培育属于自己的嫡系人马,并且不断地去拓展自身所拥有的权力范畴,以此来巩固自身的地位。

就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杨敞来到了霍光的跟前现身了。

在霍光看来,杨敞活脱脱就是另一个自己。杨敞他家门第不算高,可杨敞这人做事那是相当稳健的。于是没过多久,霍光便迅速将杨敞擢升为军司马了。要知道在汉朝的官职体系里,霍光身为大将军,是有权力组建属于自己的一套领导班子的。

在这套班子里,霍光拥有五支直属军队,且这五支军队皆由霍光本人直接指挥。通常情况下,在这五支军队当中,校尉是为首之人,军司马充当副手。但也存在部分军队未设置校尉的情况,这时,军司马便成为了这支军队的负责人。

总而言之,在霍光登上政治舞台之后,杨敞没过多久便成为了霍光极为倚重的心腹之人。霍光得势掌权期间,杨敞迅速与其建立起紧密的关系,深得霍光的信任,从而在霍光阵营里占据了心腹的重要位置。

接下来的日子里,霍光凭借着诸多支持者的助力,一步步在权力争斗中将其他几位辅政大臣扳倒。与此同时,杨敞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霍光极为倚重的下属,其地位不断攀升,先后担任了长史以及搜粟都尉等职务。

公元前81年,距离当时已然过去了数年时间。就在这一年,霍光借助一场盐铁会议,成功将另外两位辅政大臣桑弘羊与上官桀彻底压制住。打这以后,霍光算是完全掌握了汉朝高层的领导大权。随之,霍光这一系的官员们也陆续开始崭露头角,纷纷登上更高的职位任职。

在举办盐铁会议的那一年,杨敞获得了提拔,得以担任大司农一职,就此进入九卿的行列之中。要是用现代的职位来类比一下的话,大司农差不多就相当于农业部部长这个职务啦。

自汉武帝离世,直至盐铁会议告终,其间仅仅过去了六年罢了。短短六年的时光里,杨敞竟能从一名中下层的官员,一下子攀升至汉朝九卿的行列当中。这般晋升速度,着实是快得令人咋舌。

很明显,在杨敞的背后,霍光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杨敞之所以能够升迁得如此迅速,完全是靠着抱住了霍光这根“大腿”,霍光的存在对于杨敞而言,无疑是其快速晋升极为重要的因素。

然而,就在杨敞晋升至九卿这个职位后没多久,他便犯下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盐铁会议落幕之后,霍光对另外两位辅政大臣形成了压制之势。也正因如此,在这之后,那两位辅政大臣便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即直接发起政变,妄图反制霍光,将其置于死地。

就在这关键的当口,杨敞手下的稻田使者燕仓不知从何处获知了消息,提前知晓了那场政变之事。彼时杨敞担任大司农一职,而稻田使者这一官职呢,其主要职责是把国家的公有田地租赁给普通平民。如此一来,这燕仓便是杨敞手下直属的官员了。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杨敞知晓这个消息后,他并未径直去找霍光汇报此事。杨敞心里明白得很,此次的站队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双方已然进入决战时刻。要是杨敞站错了队,万一事后上官桀和桑弘羊一方取得成功,那杨敞必定是死路一条无疑了。

于是,在这等关乎自身身家性命的关键时刻,杨敞怯懦了起来。彼时的杨敞采取了病遁之法,径直宣称自己患病,随后便告假返回家中了。

然而,就后续的历史发展情况而言,尽管杨敞在当时并未主动去表明立场进行站队。但在之后的某个节点,他却积极地从中牵线搭桥,安排自己麾下的燕仓,将相关消息传达给了霍光的另一位下属杜延年,而后杜延年又接着把这消息告知了霍光。

恰恰是霍光事先获知了相关消息,随后便迅速采取行动,率先出击,一举反制并成功诛杀了那几位谋划政变的人。

此次政变期间,杨敞以生病为由,干脆置身事外,乍一看似乎手段高明。可实际上呢,这种做骑墙派的做法,是最遭众人唾弃的。虽说霍光后来知晓了相关情况,可只要杨敞稍有退缩之意,那他这一辈子的仕途,恐怕也就差不多走到头了。

当然啦,这么去做呢,也并非是全然没有好处的。最起码来讲,要是霍光此次行动失败了的话,那杨敞是极有可能保住自己性命的。

这一结果,实在是难以简单地用好坏来评判,说它好呢,似乎又够不上多好的标准;说它坏呢,也还没到糟糕透顶的程度,总归就是处于那种不上不下、不好不坏的状态吧。

好在杨敞的运气还算不错。虽说他曾有退缩之举,可霍光似乎并未对此过于嫉恨。此次政变过后,参与举报的杜延年与燕仓都直接获封侯爵。然而杨敞呢,就因为选择了称病隐退,最终未得到任何封赏。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杨敞一直处于被冷落的状态,就这么坐了两年冷板凳。这两年期间,霍光已然完全掌控局面,一家独大。那些隶属于霍光的大臣们,大多都得以迅速获得升迁机会。杨敞原本作为霍光旗下的核心大臣,正常来讲也是有升官可能的,可就因为之前那次称病逃避的行为,导致这两年他毫无变化。

好在这两年间,杨敞着实做了诸多事宜,由此再度获取了霍光的信赖。历经两年时光,杨敞总算又迎来了仕途的晋升,成功升任至御史大夫这般显要的高位!

当然啦,杨敞的这次升官,后世存在着不同的解读方式呢。有人觉得,彼时给杨敞升官的并非霍光,而是汉昭帝。那时候的汉昭帝已然逐渐长大成人,面对权势极大的霍光,心里也渐渐有了忌惮之意。可关键在于,当时在汉昭帝身旁,并没有可供他提拔且委以重任的合适人选。

因此,彼时汉昭帝便选定了杨敞。汉昭帝之所以看中他,是由于杨敞此前因病遁走,随后遭到了霍光这一方的冷遇处理。在汉昭帝心里,多擢升一些与霍光不合的官员,说不定就能对霍光的独大之势起到遏制作用。

无论杨敞当初究竟因何缘故得以被提拔,反正政变结束三年之际,杨敞依序获得升迁,出任了御史大夫一职。到了这般职位,杨敞实际上已然成为了能依靠的一股重要力量。要知道,此前与霍光对立的桑弘羊,其官职也不过就是御史大夫罢了。

杨敞担任御史大夫这一要职,位列三公之一啊。要知道,整个国家的监察大权可都掌控在他手中呢。在这个时候,杨敞显然是一步步迈向了自己人生的最辉煌阶段,并且已经渐渐从霍光的掌控之下挣脱出来了。

更为幸运的是,在杨敞得以晋升之后过了一年多,当时的当朝丞相便离世了。依照汉朝一直以来的惯例,丞相辞世后,通常是由御史大夫按顺序来接任这一职位的。面对这样的惯例,即便是权倾朝野的霍光,也无力去进行阻拦。于是乎,杨敞极为顺利地就登上了丞相之位!

到此为止,在汉朝,杨敞所拥有的权力与所处的地位,已然仅次于霍光啦!要是杨敞动了和霍光相抗衡的心思,说实在的,他是完全具备这样的资格的。

然而,杨敞向来是个极为谨慎之人。即便后来得以升任丞相之位,他对霍光依旧是恭恭敬敬的,自始至终都未曾与霍光彻底闹僵、撕破脸皮。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杨敞当上丞相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汉昭帝便驾崩离世了。

汉昭帝离世后,汉朝高层的大权差不多全被霍光把控着。随后,霍光将昌邑王刘贺拥立为帝。可仅仅过了二十来天,刘贺便干出诸多离谱之事。于是,霍光便联合其余大臣,准备直接把刘贺给废掉。

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丞相杨敞的态度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要知道,倘若杨敞站出来表示反对,那么霍光即便有能力废帝,可在事后也必定会遭遇诸多极大的麻烦。

彼时的杨敞,因其所处地位已然极高,早已丧失了能从相关事宜中抽身而退的资格。在霍光一方呢,于正式宣告废帝这一行动之前,同样也顾及到了杨敞的情况。于是,霍光特意派遣自己极为信任的心腹田延年,径直前往杨敞的府邸,以此逼迫杨敞表明态度。

最终,当杨敞知晓那个消息后,瞬间惊出一身冷汗,汗流浃背。彼时的杨敞,满心只想寻个时机再次以生病为由躲开,压根就不愿掺和到这件事情当中。然而,事与愿违,田延年的现身,硬是将他逼到了不得不主动表明态度的境地,完全没留给他再次病遁的可能。

在这一天里,倘若杨敞哪怕只是流露出一丝的犹豫之情,又或者产生了想要再度砌墙的那种想法,那么霍光必然会在第一时间就将他铲除,以此来为后续要开展的行动清除掉可能存在的祸患。

然而就在这一时刻,司马迁的女儿,她同时也是杨敞的妻子,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那位史学大家的女儿,在第一时间就把局势看得清清楚楚。就在田延年出去更换衣服的间隙,她赶忙来到杨敞身旁,赶忙提醒杨敞,此次是必须要表明立场去站队的,不然的话,肯定会遭遇极大的灾祸,大难临头。

就在这位司马氏对杨敞予以提醒之时,田延年恰好回来了,并且直接撞见了司马氏。事已至此,众人干脆就把事情彻底挑明了说。最终,杨敞也只得依从自己媳妇的意见,站到了霍光那一方阵营之中。

就这样,由于杨敞明确地站了队,霍光由此顺利获取了整个朝堂的全力支持。到了第二天的时候,霍光就率领着一众文武百官,径直入宫去面见上官太后,恳请太后颁布诏书,进而正式将昌邑王刘贺给废黜掉了。

在刘贺被废黜之后,时间没过多久,霍光便又有了新的选择。他挑中了曾经戾太子刘据的孙子,让其登上皇位,成为了新一任的皇帝,而这位皇帝便是日后众人所熟知的汉宣帝刘询。

在拥立刘询这件事上,杨敞实在没什么作为,基本就是个只会随声附和的角色,压根没发挥啥实际作用。他就只是跟在霍光后头,表个同意罢了。可即便如此,就这么一丁点儿“贡献”,后来竟也被刘询给记在了心上。

有趣的是,在刘贺被废黜仅仅一个多月以后,杨敞居然突然暴病身亡了。

其死亡原因并不明晰,无法确切知晓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相关情况未得到明确的界定,一切都处于不明朗的状态,总之,关于具体的死因,目前尚无确切可查的信息来予以说明。

不少后人都对此有所猜测,认为杨敞之死极有可能是霍光那一派暗中所为。他们觉得在霍光看来,杨敞所具备的影响力等因素对其构成的威胁实在太大,于是便干脆采取手段将杨敞给除掉了。

这件事究竟属实与否,我们着实难以论断。在各类史书当中,压根不存在任何能够证实霍光安排人手谋害了杨敞的相关证据。

不过有一点是我们十分明确的,那便是杨敞的离世,对后来弘农杨氏的蓬勃兴起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杨敞离世后,杨家与霍光一方就此彻底划清了界限。待到后来汉宣帝对霍家进行反杀行动时,杨家却未受丝毫影响,汉宣帝依旧对杨敞的后代秉持着善意。并且,杨家也并未因霍家的倒台而遭受牵连,得以安然无恙。

倘若杨敞未曾提前离世,参照其过往履历来看,只要他能一直活到霍光逝世之时,那大概率也会被视作霍光的同党,进而被直接处置掉。

杨敞的一生便是如此这般。从始至终,其经历种种,构成了独属于他的人生轨迹,所有过往,所有故事,汇聚起来,便是杨敞那完整的一生,就如我们所知晓的这般模样。

杨敞的一生,谈不上有多惊心动魄。他能崛起,全然是与霍光紧密相连的,二者高度绑定。要是没有霍光,恐怕杨敞也不会有后来那般发达的境遇。由此来看,真正造就弘农杨氏的,并非是项羽那条大腿的传说,而是得益于霍光的大力提拔。

弘农杨氏能成为一个历经千年的世家,显然并非仅靠某一代人的拼搏,而是在后续长达千年的历史进程里,杨家世世代代的人都在持续努力,正是这每一代人不间断的付出,才铸就了其千年世家的地位。

在杨敞离世以后,他的两个儿子皆得以顺利进入朝廷担任官职。由于杨敞曾对汉宣帝有所贡献,待汉宣帝掌握大权之时,杨家的这两个儿子,其仕途发展也都较为不错,前景一片光明。

最为关键的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杨敞的儿子将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公之于众,使其得以在天下广泛流传开来。直至杨敞离世之后,众人才真正知晓,在往昔岁月里,司马迁究竟完成了怎样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此后,杨家代代皆有才俊不断涌现。杨敞的玄孙杨震,于东汉之时官拜太尉之职。正因如此,在整个东汉时期,杨家始终保持着兴盛不衰的态势。直至东汉末期,还出现了像杨修这般出众的人才呢。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杨家亦是涌现出诸多知名人士。像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皇后,便出身于弘农杨氏。待到南北朝后期,以杨忠、杨坚这对父子为代表的杨家人,更是厉害,他们直接创建了隋朝,进而实现了天下的统一。

自西汉至隋唐,悠悠千年岁月流转,杨家的子子孙孙始终秉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着。而这,恰恰是杨家得以历经千年传承至今的真正缘由所在,这份坚韧与奋进在杨家的家族脉络里熠熠生辉。

像项羽那般凭借自身势力给予的庇佑,又或是如霍光靠提拔来庇护家族,能让家族受益两三代,这差不多就到顶了。毕竟要成就一个真正能传承千年的世家,归根结底,最关键的还是得依靠家族自身的底蕴、能力等,外力终究只是一时的助力罢了。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