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的“自我”都自带“伪装性”

无知的求道者 2022-05-24 11:50:49

问大家一个问题:变色龙这种动物他的本体色到底是什么颜色呢?

或者说,变色龙本身就没有自身的本体颜色,只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更深地保护“自我”。从更深的角度来说,从颜色这个属性来说,变色龙根本就没有“自我”。

那么,我们不禁细细思考一个问题,人类的行为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也会犹如变色龙一样,往往带有一定的行为策略性。

为了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我们往往会变换自己的服装,交谈方式,行为尺度等等。

有时候人类一位天生的“政治家”,为了同步其他人的行为和期望,随时随地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曾有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在所有的社交关系中,我们没有真正地“自我”,只是一种临时的自我,因为我们总是在多变的关系中不断的切换“自我”,就犹如一条变色龙一样。

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是一个样子,与爱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又是另一幅模样。

与同事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是一副侃侃而谈的模样,当与老板这个“特殊的同事”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又是另一幅模样。

我们如何让他人看待自己,完全取决于我们在关系中处于怎样一个角色。

变色龙没有真正的“自我”,是因为他是单向切换的,即外界环境是什么样子,变色龙便会变成什么样子,而环境本身却倏然不动。

而人文环境则不同,为了塑造对方喜欢的形象,总是不断地塑造自身成为对方喜欢的模样,即使这种形象并非自己真心愿意的。所以,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交往会存在双向倾向。

不同自我

婚姻就是如此,相爱的两个人,为了取悦对方,都在努力变成对方喜欢的模样,但是一旦结婚,真正的“自我”便会毫无保留的暴露出来,旷然大怒的呐喊:这是一场骗局。

我们的行为精准地捕捉对方的心灵感性,同时,被我们认可的他人行为,也会带着伪装被我们的心灵所接纳。这就是自己和他人的双向的“自我塑造”。

“自我”这个概念,时至今日,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而随时随地被人们所讨论。

据统计,“自我”一词在2002年的出现率相比1970年,前者是后者的7倍。

问题出现了,是人类感知到了迷茫,开始反思自我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自我”的定义却丝毫不会改变,即思想,感情,行为等诸多因素的集合体。

而反思“自我”,更多的是期望走出迷茫,更多的是对多维度因素的重新审视,找回自我。而并非执着于学术本身。

因为有了“自我”,才会感知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可以自由的回忆过去,可以主观的评估当下的好坏,可以畅想美好的未来。

不同自我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真正的“自我”,而绝非变色龙般伪装的“自我”,后者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前者才是真正的“心灵之旅”。

0 阅读:2

无知的求道者

简介:扩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全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