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运行中的偏差能够消除吗?

职场大师哥 2023-08-24 22:09:00

管理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并倾向于社会科学,管理是艺术也是科学且艺术的成分更多一些。我的理解就是其基本原理有规律,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并得出科学的结论,但在具体应用当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人、环境等)施行,而充分体现其艺术性。

组织运行中存在多种偏差,越是复杂的组织偏差越多发生。我们对此应该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态度?以下是我的思考:

一是组织中总有一部分人在“混日子,磨洋工”;

无论多优秀的组织,多好的组织架构、制度和流程设计,总是不能做到让所有人都以同样的效率工作。有一个理论说,组织中如果有30%的员工努力工作,50%的人正常工作,20%的人混水摸鱼,就已经达到很好的水平了。组织的绩效目标是由前80%的人完成的,但后20%的人几乎不可能完全消除掉。

不管哪一级的管理者,所在团队中都大概率都有这三类人,只是比例不同而已。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优化管理来尽量激发努力的人更多、偷懒的人更少,一方面我们切记不要把精力和重点放到混水摸鱼的20%上面。要把资源投在前两类人上,他们才是组织中的核心资产,好好维护核心资产是我们首要、重要的工作,把组织的资源、待遇都匹配给他们。而最后一类不可能消除只能减少,一定不要花太多精力在上面(建议不要试图去改造他们,可以影响他们让他们自己觉悟),最好用KPI或者别的什么来实现制度上的筛选就行了(进入第二类或者淘汰)。

二是任务执行过程中效果总是会层层打折;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开会明确了目标——和下属达成了一致意见,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和问题,但是到节点时间的时候发现成果离目标有或大或小的偏差。管理者经常犯的错误就是用传达了、要求了、会开了代替完成了,最后一定会打折扣,至于是“三折”还是“五折”或者“七折”,那得看命。

没有过程控制就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管理者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英明神武”能让下属按照自己的要求拿出想要的结果,也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权威”,可以让下属无条件地执行命令。更不能把下属当成一台机器,你输入一个指令,它就蹦出一个字母来,“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因为人性如此,人总是会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来进行选择——包括选择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比如下属会选择先做大领导的事情,比如他会选择自己可以避免受处罚的事情。如果下属和目标是一条直线,那么到达直线终点沿途中有无数个可能影响最终结果的直接、间接因素在发生,管理者必须 经常抖一抖那根线。

三是接收到的信息总是不全面、不准确;

有一个问题要引起管理者的注意,就是下属的报告中必须要分辨信息中有多少是真的,多少是客观的。我自己已经很多次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就是下属报告的信息,和事件相关方传来的信息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一方面下属在报告信息的过程中会避免自己的问题从而对信息进行加工,一方面下属没有沉下去把问题真正弄清楚。如果管理者没有这种“防范”意识,没有相关工作的经验,只是根据下属的报告来做决策,很多时候会出现重大的偏差。

我也相信,很多时候管理者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或者花更多的成本去收集更多的信息来做决策,但是,如果可以的话还是不可偏听偏信。在下属汇报工作的时候尽量不要有情感偏向(比如相信自己的人而怀疑事件相关方),尽量收集更多的意见,尽量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多问一问。有时候多问几个问题就很容易判断下属到底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真实的情况、是不是在汇报中有选择性的取舍信息。所以下属的话只能“信七分”,留三分合理的怀疑才好。

以上三种情况是我们管理活动中常见的偏差,主要是人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引起的。在从事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者一定要清醒认识到组织管理的复杂性,必须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对组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丁荣贵老师提到的共同因偏差和特殊因偏差,我认为也是一种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有一定“容忍度”(即心理上的准备),并为这些偏差预留好保障措施,以确保目标的最终实现。

管理者千万不要去想办法彻底消除这些偏差并为此而投入过多的资源。要主动接受它们的存在,并和主动去控制它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