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武汉公开课|武汉方言开课了

人文历史武汉 2024-09-28 01:21:15
人文武汉公开课 | 武汉方言公开课“发高烧” “粉丝”置评“还想听•江城印象第十三讲

原创 任闻

8月18日上午,“人文武汉·江城印象公开课”在武昌红巷艺术城江城印象博物馆举行,业余研究武汉方言20多年的胡全志老师应邀分享了“武汉方言常用字词漫谈”,40多位武汉方言“粉丝”冒着酷暑前来听课,湖北省荆州地区文保志愿者牵头人祝长华等人闻讯“赶场”,原定90分钟的课时延至120分钟,听众兴致勃勃,意犹未尽,长江大学在读大学生夏雨轩受访时出语干脆,脱口而出:“还想听!”

此次公开课由人文武汉·奥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江城印象博物馆、武汉市秋枫记忆博物馆主办,公开课旨在不断挖掘、整理、传播地方文化,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此次开讲方言还是第一次。人文武汉团队负责人侯红志说,听了胡老师的课,深感武汉话的“写”需有基本标准;武汉话的“说”需要推崇优美、扬弃糟粕!方言课,还可以再安排。

胡全志是武汉技师学院退休教师,武汉方言民间研究者,2010年,他首次组织汉网网友与武汉方言专家朱建颂面对面交流活动,倡议遴选100个最具武汉人性格的方言词汇,一度引起方言热。当年11月,由他动议汉网联手武汉晨报发起海选经典武汉话活动,最终评出20句经典“汉话”。

胡全志老师讲课中。昌庆旭摄

人文武汉团队牵头人侯红志介绍公开课内容。昌庆旭摄

武汉方言的基本特点

胡全志将武汉方言的基本特点简要归纳为:一是没有卷舌音,zh 、ch 、sh发音为z 、c 、s,而且l和n不分;二是武汉三镇地区发音不统一;三是国粹京剧里含有大量武汉音,如“白bé”、“街jāi、ɡāi”、“界ɡài”、“如yú”、“何huó”、“春qūn”、“主jǔ”、“树xù”、“吓hé”、“矛miáo”等;四是武汉方言知名度高,如过早、不服周、麻木等;五是常用词汇中多具幽默、诙谐成分,俏皮话丰富。这实际上反映出武汉人在生活中的乐观态度。

方言公开课现场。昌庆旭摄

武汉方言词汇来源丰富

胡全志在研究中发现,有一部分方言词汇来自古文化典籍,比如服周、宁馨(灵醒)、吊腰、隐(ěn)了脚、镵头尖等;一部分来自古戏曲,如餐刀、承头、者、一末带十杂、板眼、幺锣、西皮流水等;还有一部分来自外地或农村,如舞饭、乖乖隆地隆、轧马路、惯适、搞定、打鼓泅、挑土、全乎人等。他说,武汉方言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在传承、流动、创造中变化发展的。

他举例说明:传承的词语有:扯皮、斗(逗)散放、见判(姅)、下河、出鱼(出虾子)等;新创的有:麻木、紧螺丝、上发条、分分钟、水货、怪倒秀梅在、来菜、挂眼科、新贩(犯)子、洗了睡、下课、起篓子、撮虾子、混点、扁担、挖地脑壳、讲味口、疯得板、吨位重等;避讳的有:财喜(猫)、客人(老鼠)、黄大仙、赚头(口条、舌头);隐语有:拐子、来子、叶子、亮子、条子、麦子、吹灯、夹磨、破脑壳(前科)等;另外还有来自码头的词语和异语。

胡全志认为,方言所涵盖的词义比通用语要丰富得多。比如“过细”,在通用语里仅表示“十分仔细”,而在武汉方言里却多达近十个义项,如表警惕、当心;小气、抠门;身材瘦小;柔弱;警告、威胁、抖狠;详尽、翔实等。

荆州市文保志愿者牵头人祝长华初议武汉、荆州两地可进行方言交流活动。胡晋鄂摄

熟语、歇后语生动、风趣、地域性强

如:下黑雪、不要鼻子(脸)、抠错了胯子、从盘古到瘪鼓(谷)、胆子超过体重、背时背出十一来了、瞌睡遇到枕头;黄陂到孝感——县过县、清油炸豆腐——黄皮(陂)、木兰山的菩萨——应远不应近、汉阳来的——贱三爷 、扁担山上砍柴——鬼斧神工、黄鹤楼上看翻船——幸灾乐祸、集家嘴的划子——擂倒荡(tànɡ)等。

武汉话里的刁话(吊气话)也特别多,多取自于谐音,具有联想、夸张、搞笑、发泄成份。这是武汉人语言丰富、充满喜感的反映。如么事——糍粑豆丝(事);么唦——摸唦(沙),摸泥巴;结婚——结黄昏;有钱——有呵欠;遭孽——遭茶叶;快点——快了招呼割了手;是真的——不是蒸(真)的是煮的;哎呀(矮了)——不晓得长高一点;你跟我过点细——我还跟你过点粗咧;还(鞋)好——袜子破了;感冒(赶冇)了,不晓得起早点。

人文武汉“铁杆粉丝”吕品先生听课中。胡晋鄂摄

理性探讨有争议的方言词

由于武汉地区缺乏方言规范、系统教学的良好环境,加之方言研究力量分散,且缺乏权威性,因此,长期以来,武汉方言“会说不会写”、“以音代(解)字”的窘态日益突出,大量方言词汇、语意被曲解,或不知其产生的由来。大量常用方言字被误读、误写,以讹传讹。媒体、网络以及部分出版物中,滥用错别字替代方言本字而无节制的现象,使得武汉方言很受伤。

胡全志选取了几例有争议的方言词进行分析,如“岔巴子”,“岔”字语义不符,他主张用“杈”字,源于“围桶杈子”、“杈把子虫(多脚虫、蚰蜒)”,特征是多枝多杈(形容多嘴、多事)。“嬥腰”,建议用“吊腰”,成语本有“吊腰撒跨”。“掸水”建议用“泹水”。对同一个词义的两种写法,胡全志表示可以“兼容”。如“半铫子”和“半吊子”,“里份”和“里分”,都是合理、有出处的,不必厚此薄彼,严格区分,让方言词在规范使用的同时允许“柔性”操作。

近水楼台先得月,近距离抢拍。昌庆旭摄

考证方言词源词义要有理有据

比如:“掌勺”,“勺”字通用语读sháo,古音里读zhuó,通“酌”。武汉话不读卷舌音,读zuó。“餐刀”,本指受刀刑、赴刑场、被杀。餐刀,即引刀、就刀、吃刀、挨刀。形容受死。武汉方言中喻指不顾一切狂奔。这是有典可查的。

胡全志还分享了他破译“说(勺)穿了漏水”这句熟语的来由,古音中“说”与“勺”谐音,“芍”与“勺”也是同音。勺子,旧读“说”子,勺子底磨穿了,当然就漏水了。

“到麻城去了”,表示睡觉、进入梦乡。这句话源于明初洪武年间“麻城始迁”“湖广填川”的大移民活动。背井离乡的人们总是魂牵梦萦自己的老家,做梦都会梦回乡关。这就是把它作为睡觉和做梦的代名词的由来。江苏、浙江、安徽等吴语地区,也有一句类似俗语:“到苏州去了”,与“到麻城去了”如出一辙,出自“洪武赶散”事件。

忍受酷暑听得津津有味。胡晋鄂摄

学会认识不常见的方言字

鏾xiàn鸡,不要写成“阉鸡”。

鋊yù ,器物用久渐渐磨光失去锋刃或棱:菜刀鋊了切不烂,剪刀鋊了剪不断。武汉话里常说:“嘴巴都说鋊了”。

䱗cān(鯵)子鱼,《康熙字典》《集韵》:千安切,音餐。与(左鱼右餐)同。《正字通》白鰷別名。䱗子鱼又叫䱗鲦鱼。

㧾hū,不作“呼”,“一拳头㧾过来”“㧾死你”“㧾个澡”等。

楤cōng担,不作“冲担”, 尖头担,用以挑柴草捆。楤,尖头担也。——《广韵》。

剉cuò ,量词,段、截:吃一剉,剥一剉。嗍suó、xó,普通话读suō,吮吸意。在武汉话里读suó,又读xó。如“嗍冰棒”、“嗍螺蛳”。过去,亲一口也叫“嗍一口”。

蹙cù 、蹙住了,原来知道的事,一下子懵住了,不知道怎么说或者怎么做了,武汉人说“cóu住了”。

捋lē,普通话读luō,用手握着条状物,顺着移动、抚摩:捋起袖子。捋桑叶。武汉话读lē。

䭰pòng,词典上䭰有两音běng、bèng。《集韵》:“蒲蠓切,音菶。香气盛也。”就是武汉人说的“香䭰pòng了的”。

埲pòng,词典读音为běng ,尘土飞扬。《广韵》《集韵》蒲蠓切,音菶。尘起貌。就是武汉人说的“灰埲pòng了的”“埲pòng得灰流了的”。

㞘dóu,词典注音为dū。〈方〉屁股:㞘子。〈方〉泛指器物或空间的底部:瓮㞘。碗㞘底。

膱zí,普通话读zhí。词义分别是干肉条、油肉腐败、臭。

在长江大学攻读传媒专业的夏雨轩同学听完讲座后表示,我们对很多平时经常说、经常用但是不会写、不会特意关注的方言字词产生了新的思考。 胡晋鄂摄

武汉方言中容易写错的字

“岔的”,应为敞的,方言学里叫“阴阳对转”,同例还有“爽朗(xuǎ lā)”、“急忙(mǎ)急跄”、“三般(bǎ)两样”、 “烫(tá)”等,去掉韵母尾音anɡ,只读元音后面的a。而“菩萨(sǎnɡ)”、“玻璃(lin)”等,则加上尾音。

“莫斯”“么司”应为么事、么唦。“半糙子”建议写作半仯子。“滴沰”建议用“嘀哆”。“伙姐”,应为“伙计”。“么昂”应为“么样”。“条具”即“苕帚”。“斗里”“逗底”即“窦里”。“盅瞌睡”实际是“瞌睡”。“找高了”,应是“找交了”。

胡老师最后强调,在方言面前,人人都是小学生。如果真心喜欢、热爱武汉方言,建议自觉规范方言用字。

参加听课的汉商集团原总经理、武汉摄影家协会主席麻建雄表示:“胡全志先生对武汉方言研究了多年,很接地气,代表了民间人士方言研究的成果。我们的院校、文学新闻界也从不同角度在研究传播武汉方言,政府应从地方文化传承的高度整合这些力量,把武汉方言进行再整理。”

武汉纺织大学传媒专业在校大学生孙蕴函说:“我是武汉人,第一次听武汉方言课,原来方言不光是口头说的,而且还是可以用方言文字表达的。”

荆州地区文保志愿者牵头人祝长华说,听了胡老师的课才知道“说(勺)穿了漏水”是这么个来历,解了几十年的“惑”。

人文武汉公众号主编田联申建议:规范方言用字是对的,但尽可能少用不常见的字,有些字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淘汰,要适应大众。

公开课后部分参与者合影留念。邓伟明摄

欢迎关注本号并在最下方留言!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1876年的武汉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