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武汉|武昌紫阳桥小叙

人文历史武汉 2024-09-27 01:42:08

牛新民

武昌蛇山南的老城区内有一个紫阳湖,但说还曾有过一座明代的滋阳桥,如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还有人以为说的是如今湖中一座新建石拱桥。其实,古桥今已并不存在了。

古时,蛇山之南有大片水域,称作南湖。南宋陆游《入蜀记》曾写道,站在蛇山上“下阚南湖”即指此片水域。此后,人进湖退,大湖逐渐变化成为若干个小湖。至明清时,今紫阳湖成为其中最大的一个湖,它状若一把网球拍,拍柄北端已靠近蛇山下的武珞路,球拍部侧南已抵达老城墙的石灰堰(街)。因南部湖心处又有一个土墩小岛,故称墩子湖。(今湖心土墩扩大,两侧有堤与湖岸相连)

正是由于该湖南北极长(约3里),武昌城南几乎被它分割为东西两块。明万历中,为了便于湖两岸的通行,人们在“拍”“柄”相连处筑了一道堤,堤北叫长湖,堤南叫墩子湖,堤上则建有一座石拱桥,至使此桥成为一条极其重要的咽喉要道和武昌城内一景。

拱桥又名滋阳桥,据旧志称,每年中秋之夜,多有民女来此桥抚摸桥石以求生子。似有滋阴壮阳之意。桥因此而得名,湖也改称滋阳湖。如同治《江夏县志·风俗》所记:“城中滋阳桥石龙首,少妇争往抚之”。而光绪刻本王景彝《琳斋诗稿》则记有:“吾鄂风土旧闻称紫阳桥旧多玲珑石,每年中秋节妇人以暗摩石窍,谓可生子。”

从以上两书所记,一为摸“石龙首”,一为“旧多玲珑石(假山)”。或桥曾有过修补改建,或两者同时都有?反正来的人多了,不管摸什么地方,能沾点仙气就行。

又据《明史·贺逢圣传》记载,明末张献忠克武昌,退休在武昌的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贺逢圣(1587-1643,湖广江夏人)被执,贺“叱曰:‘我朝廷大臣,若曹敢无礼!’贼麾使去,遂投墩子湖死也。” 此事也算悲壮,故后又称亚相湖。

至于贺逢圣死之事,有书说是当时贺帯领家人在湖中乘舟凿船而亡。而四库全书收录的清《东林列传》则写作,“逢圣叱曰:‘我岂为贼苟活耶。’冠服北向叩头,赴滋阳桥水死。时盛暑,尸数日不变。后赠太保,谥文忠”。说此桥即贺投水处。但清时,在水陆街还为其建过牌坊。其确切投水处谁都难以说清。

那么,后来为什么又叫紫阳湖呢?笔者曾在宣统年间等几幅老历史地图中看到,在桥东不远处确实曾有过一座紫阳祠。《武汉市志·社会址·宗教》书中则称,该祠建于同治元年。可能此时改的名,把堤南“球拍”部分叫作紫阳湖,路北“拍柄”部分叫作长湖,桥则叫作紫阳桥了。

正是因为紫阳桥所处的咽喉要道位置,武昌首义之夜,紫阳桥也成了起义新军必经之地。

辛亥革命时期,湖北新军多驻在紫阳湖东,而湖广总督署、八镇司令处(部)则皆在湖西今武船一帯。当晚,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兵分三路攻击总督府,所下的第二号命令即有:“右队排长邝名功帯右队一二两排,经紫阳桥向王府口搜索前进,攻督署后”。不过,当时冲到桥西的部队很快即被清军击退,后因蛇山炮击总督府撼动清军军心,大批义军方才冲过紫阳桥。

为纪念此次战斗和牺牲的烈士,紫阳桥西一段改名烈士祠街。但今烈士街名已移位,他呈一“L”形:南接张之洞路,向北,又拐向东与体育街交,在街口新建了一座颇有气派的“烈士街”石牌坊。实已非当年双方激战处,牌坊建此稍显欠妥。

那么,古桥旧址又到底在哪呢?从一些历史地图中可知,1946年,今张之洞路在烈士祠处向东取直,此桥已被“挤”进了今紫阳湖公园内。

此后,因地貌的不断变化,长湖今已成为高楼林立的首义小区,紫阳湖面也在不断地萎缩,古桥又已不存。但是在地图、卫星图、及数位老人们的回忆指认下,应该可以确定,古桥遗址处就在今紫阳湖公园大门内,向东约30米远的公园环湖大道上一凸起处。

古滋阳桥又是什么模样呢?原一直想找到该桥的照片,但也未能如愿。其实,现在许多70岁左右的当地老人也还都见到过该桥。

上世纪60年代,拙荆在附近中学读书,每当早上在湖边跑步时,必当跨越此桥。据她及多位老者回忆,当时紫阳湖水面比现在大,桥南侧就是紫阳湖,桥北则有水沟与长湖相连。不过当时的长湖基本干涸,仅为一断断续续的沟、塘、菜地。他们所见到的紫阳桥也并不起眼,为一座单孔石拱桥,东西向,长约六七米,宽约三米,不太高,条石路面已被踩的溜光,两侧没有桥拦,但各有一道不足一尺高的石桥沿。

笔者曾多次去过紫阳湖,也常在桥旧址处逗留。感到不解的是,此处地面凸起,而紫阳桥本身就是一座单孔石拱桥,莫非此桥还在路面下?但是,若果真完好,为什么不予保留而加以掩埋呢?而且凸起高度又好象不够。

椐拙荆回忆,因长湖水渐涸,曾见长湖內铺设过一条内可走小孩粗细的水泥涵管,应是为了将长湖积水引入至紫阳湖铺设的管道。而经过桥下时,为了放置水泥管,是直接从桥孔下穿过,还是因故先将桥拱顶部挖开,待涵管放下后又回填呢?今此处较高,似至少说明这座建于明代的石拱桥两端应该还在。

当然,以上仅是推测。笔者也曾向公园管理处咨询过有否紫阳湖志,并问到桥的变动。然皆无果。但总感觉到,至少古滋阳桥的大部分应该会基本完好。作为一处明代遗物,而且又在武昌的历史地理民俗文化上皆有一定的份量,能否予以发掘进行复原呢?

牛新民制图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1935年 武昌 酸梅汤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