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还没有哪个军事院校能像黄埔军校那样对本国历史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发挥过如此巨大的作用。根据史料记载,仅在抗日战争时期,黄埔毕业生就有200多人担任师级以上的职务,直接指挥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军事力量,牺牲率更是高达95%,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输送了许多的军政人才,比如李之龙、杜聿明、关麟征、宋希濂、戴安澜、林彪、徐向前、陈赓……。在这个将星闪耀的名单中,有一个人或许并不起眼,甚至有些暗淡无光,但却丝毫不影响他在蒋介石心目中的地位,不影响他在国民政府的地位,这个人就是素有“小委员长”之称的陈诚。
陈诚
陈诚能够长期屹立不倒,除了深得蒋某人的信赖以外,还因为自己身后结成了根深蒂固的军事集团“土木系”。该派系最初以第十一师和第十八军为核心和班底组建,因“十一”可以拼成“土”字和“十八”可以拼成“木”字而得名,下属将领主要有罗卓英、黄维、 林蔚、 郭忏、 周至柔和李树正等人。
本着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讲述历史,竭力还原陈诚及其“土木系”的崛起和覆灭之路。为了抵制抄袭,本人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标识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
陈诚全家
1898年1月4日,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陈诚出生于浙江青田县高市乡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仅靠父亲在私塾教书和十几亩田地为生。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奋苦读,他顺利考入省立第十一师范读书,毕业后却因为不愿意任教当老师,又没有更好的出路而赋闲在家。
经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陈诚迎娶了当地富户吴家的女儿吴舜莲,只不过二人并没有共同语言,更没有感情基础。婚后,他北上求学并且考入保定军校,在“五四运动”期间迅速接受了新思潮。
1924年6月,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中山先生成立了黄埔军校,准备为革命事业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经邓演达推荐,陈诚入校成为了炮兵科的学员,从此开启了自己黄埔一期生的生涯。
建校伊始,黄埔军校严格贯彻执行“三大政策”,本着“亲爱精诚”的校训开展各项工作,迅速成为了国民革命的中心。只不过,由于校内卧虎藏龙精英甚多,陈诚显得有些平庸,各项成绩都是平平无奇。
凡所际遇,皆有定数,无论你信与不信!
正当陈诚陷于苦恼之际,人生的际遇出现了。由于那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他随手拿出教材进行翻阅,恰巧被巡查的蒋校长撞见,询问之后竟得知还是自己的浙江老乡,遂记住了名字。
1925年初,广东军阀陈炯明发动叛乱,自封救粤军总司令并且进犯国民政府。值此危难之际,黄埔学生军奉命出征,陈诚作为炮兵营的连长被编入教导一团参加第一次东征。
黄埔学生军虽然作战勇猛,但却缺乏实战经验,部队的伤亡率很高。在棉湖一役中,东征军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陈诚积极发挥炮兵的优势,强有力地配合和协助步兵作战,给教导一团团长何应钦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25年5月,陈诚接到“父病故速归”的电报后火速回家奔丧,也见到了多年在家守活寡的妻子吴舜莲。丧事结束,她与他终于爆发了一次激烈争执,甚至在情绪激动下使用剪刀割破自己的喉管,送往医院抢救才保住了性命。
先是父亲过世,再是妻子自杀,这两件事对陈诚的打击很大,以至于迟迟不愿返回黄埔军校继续学业。他的好友杜伟时任宁波警察厅长,曾经有过这样的回忆:
在家时写信给我,告知家里出了两件不幸的事故,十分灰心,甚至不想回广东去,要到我处工作,希望我给安排一下。
事实上,杜伟的回忆绝非空穴来风的捏造。按照当地的传统,家中长子理应在父亲过世后挑起重担,可陈诚最终还是离开浙江重新南下广东,继续回到了黄埔军校。
1925年10月,黄埔军校发起了针对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陈诚再次出现在了前线。在惠州城下,他亲率炮兵攻破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极大地减少了学生军的伤亡,彻底赢得了蒋某人的认可。
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就是否继续进行国共合作而产生了激烈的分歧,分裂成了左派和右派。而这种分歧,很快就在黄埔军校内部蔓延开来,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我党和国民党左派成立了“青年军人联合会”,主张继续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推动大革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国民党右派则成立了“孙文主义学会”,主张尽快结束国共合作,甚至还要严格限制和取缔我方的活动。很快,陈诚加入了孙文主义学会,成为他本人在政治上的最重要选择。
1927年4月12日,蒋某在上海悍然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开始公然屠杀我方人员。作为他的学生和嫡系,陈诚自然态度坚决,还被任命为第一军第二十一师的师长,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由于升迁速度过快,资历尚浅又能力一般的陈诚自然引起了许多非议,很多将领都对这个依靠“攀老乡”而上位的师长不满。其中,最明显的要数第一军军长何应钦,时常都会或明或暗予以刁难。
1927年8月,北伐战争中最激烈的龙潭战役打响了,这是北伐军和孙传芳的最终较量,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更是表示“东南一战无余敌,党国千年重此辞”。不过,陈诚却因为胃病发作而难以继续行军,只得坐着轿子进行前线指挥。
“军人乘轿打仗”,这在历史上的确没有出现过。于是,何应钦以此大做文章,不仅指责陈诚有失体统,而且畏缩不前贻误战机,最终被蒋某人免去师长职务以示惩戒。
1928年7月,在非议逐渐平息后,陈诚终于复出担任了第十一师的中将副师长。该师骨干成员清一色都是黄埔毕业生,是国军五大主力部队中成军最早、装备最好、战力最强的老牌劲旅。
陈诚上任以后,随即开始对部队进行整顿,还从自身做起严肃军纪和军风,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他不断拉拢骨干成员,竭力排斥师长曹万顺并且逼迫对方辞职,最终将第十一师成为了“土木系”的起家部队。
东北易帜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北伐战争也拉下了帷幕。不过,国民党内新军阀之间的混战却日益频繁,陈诚的第十一师自然是马不停蹄,为蒋某屡立战功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自身实力。
1930年5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在汪精卫的幕后支持后联合出兵对抗蒋某人,史称“中原大战”。期间,陈诚的第十一师作战英勇,再次获得了大力嘉奖,更被扩编为第十八军。
从1931年开始,第十八军被调往江西作战,参加了针对红军的第二次“围剿”和第三次“围剿”。期间,陈诚的部队并没有遭遇过红军的主力,自身实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吴舜莲
在混得风生水起之时,陈诚的婚姻生活依然一团糟,继续与原配吴舜莲保持着名存实亡的夫妻关系。不过,为了能够迎娶白富美,他还是决定要离婚。
谭延闿是国民党的元老,也是民国著名的书法家,深得蒋某人敬重。同时,他的三女儿谭祥还被宋美龄认作义女,关系异常的亲近。
为了能够离婚,陈诚第一次试探性地向吴家提出请求,却遭到了吴子漪的断然拒绝。不仅如此,对方还公然表示:
家父头白,舍妹惨遇,见者涕泣,闻者酸心,上天入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杀父之事可为,杀妹之事可为,天下何事不可为,陈做陈官,我讨我饭。
无奈之下,陈诚只能请老先生孙潜贞出面说服吴家,最终以“不休加娶”的名义再婚,吴舜莲则继续以儿媳妇名义住在陈家。不久,他如愿同谭祥订婚并且商定于1931年10月10日成婚。
随着“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悍然入侵我国东三地区,数千万同胞沦为了亡国奴。为了征得未婚妻谅解,陈诚写信推迟婚礼,立即得到了谭祥的回复:
你我小家岂能成为负累?还是应当以国事为重,才能不负我的一片真心。
到了1932年元旦,陈诚终于在上海迎娶了谭祥。从此以后,他和蒋某之间除了老乡和师生的关系外,还多了一层翁婿关系,信赖程度更甚从前。
陈诚和谭祥
1932年冬,陈诚被任命为第四次“围剿”的中路军总指挥,跃跃欲试准备继续建功。不过,他终于领教了红军的厉害,十八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后,终于改变了之前轻敌的态度。
不出所料,何应钦和顾祝同等人纷纷痛骂陈诚治军无方,要求蒋某予以严惩并且撤销第十八军的番号。同时,时任江西省主席的熊式辉也落井下石,在发往南京的电文中这样表示:
辞修骄横,目中无人,不听劝阻,惨遭失败。其责非浅,望委座撤他全职并改编十八军。
为了能够平息众怒,蒋某只得将陈诚撤职查办。不过,他并没有撤销第十八军的番号,而是改由罗卓英接任军长一职,丝毫没有伤及“土木系”的根基。
利用重建十八军的契机,陈诚指示罗卓英大刀阔斧改革,还全部换装了从德国和捷克进口的新型武器。到1933年底时,第十八军已经下辖了第十一师、第十四师、第四十三师、第六十七师、第九十四师、第九十七师、第九十八师和第九十九师,共计有八个师五万多人,初步具备了集团军的规模。
借着第五次“围剿”的机会,陈诚终于趁机复出掌军。当时,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红军在付出巨大牺牲后被迫撤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他误打误撞竟然成为了“剿匪功臣”。
1934年,陈诚带着谭祥回浙江老家省亲,也算是衣锦还乡。原本,他还担心母亲不接受新儿媳,也担心吴舜莲不接受新儿媳,但三个女人都表现得非常得体,终于让他如释重负。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初,陈诚跟随蒋某人一起前往陕北督战,要求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围剿”红军,竟然遭到了武力扣留。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他被任命为军政部次长,积极进行备战工作。
在陈诚的积极推动下,第十八军被正式扩编为第十八军、第五十四军、第七十九军、第八十七军、第九十四军和第九十九军,共计有六个军的编制。以此为标志,他的“土木系”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终于爆发,陈诚负责上海的江防指挥。不过,由于军备落后和设防不力,国军未能有效阻止日军在吴淞口等地登陆,从而导致了淞沪会战失败。
淞沪会战后,陈诚先后参与了“武汉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南昌会战”、“鄂西会战”等重大战役。不过,他的战绩非常难看,基本可以用“负多胜少”来形容,完全称不上是抗日名将。
日本投降后,蒋某决定接受美国顾问团的建议,效仿西方国家改革军制,撤销国防最高军事委员会后建立国防部,任命桂系的白崇禧担任部长。不过,为了限制对方的权力,他又设立了参谋总部直接管辖陆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空军司令部和联勤司令部。
很显然,国防部长只是名义上的“一把手”而已,真正的实权都在参谋总长身上。于是,陈诚成为当时国军中权势熏天的人物,他和白崇禧的矛盾也到了公开的地步,就像“一个笼子里关着两个叫鸡公”,相互拆台和争吵的戏份几乎日日上演。
陈诚和白崇禧
在日本投降之初,东北的局势非常混乱,有着形形色色的各种武装力量,而且都没有正式编制。按照东北保安司令官杜聿明的想法,国民政府可以收编这些武装力量,暂时编列为国军序列。
杜聿明收编杂牌军的建议,得到了国防部长白崇禧和许多将领的赞成。不过,参谋总长陈诚却极力反对,认为军队数量已经超出了财政负担,应该清剿或者解散这些武装人员。
面对白崇禧和陈诚的又一轮争吵,蒋某自然选择支持后者,这才为这件事画上了句号。不过,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东北的国军力量,也为日后东北态势埋下了伏笔,加速了我军解放的步伐。
到了1947年8月,陈诚接替熊式辉,信心满满地出任了东北行辕主任,也成为了真正的地方大员。不过,他到任后的一系列举措却适得其反,使得国军被迫退守大城市防御,东北大部分地区获得了解放。
于是,陈诚的“老朋友们”再次出手,除了之前的何应钦和顾祝同等人,就连李宗仁和白崇禧也加入进来。就这样,陈诚才以治病为由宣布辞职,将东北交给了卫立煌。
眼见东北的局势已经不稳,担心华北地区也会受到波及,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终于决定违逆蒋某人去竞选副总统并且成功当选。接替他的傅作义虽然摇摆过,但还是选择接受解放军的和平改编,三大战役宣告结束,中国的长江以北已经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后,蒋某人的嫡系部队已经损耗殆尽,立即遭到了李宗仁和白崇禧为首的桂系逼宫。1949年1月21日,他在南京宣布引退辞职,将国府表面上移交给桂系。
不过,在蒋某人宣布下野以前,已经任命陈诚出任台湾省主席,希望由他经营和固守这个最后的堡垒。1949年12月10日,在重庆失守和成都被围的情况下,蒋某仓惶从凤凰机场乘机离开了祖国大陆,逃亡到了台湾岛。
败退台湾省后,陈诚昔日的那些政敌们纷纷落马,比如何应钦、白崇禧、顾祝同、汤恩伯等人都被弃之不用,他却屹立不倒。1950年3月,在蒋某复职后被任命为行政院长,从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都迅速稳住局面。
陈诚和谭祥
1954年,陈诚被选为台湾地区副领导人,个人实力和声望也达到了顶峰。盛极而衰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他的下坡路也开始了。
为了能够延续蒋家的统治,蒋某开始大力扶持儿子蒋经国,甚至同意由其建立“救国团”。对此,一向都言听计从的陈诚却表现得极为反对,公开表示这将会造成国民党的分裂。
陈诚比蒋经国年长12岁,都属于蒋某人的左膀右臂。之前,二人并没有多少利益冲突,私人关系也算是不远不近,直到此时才开始全面交恶。
1958年6月底, 蒋某宣布改组内阁,继续提名陈诚担任副职并兼任行政院长。不过,两人在内阁的具体组成人选上却产生了重大分歧,一度闹得很僵,一个属意王云五,而另一个则属意黄少谷。据《蒋中正日记揭秘》这样记载:
辞修心中副院长的人选,意在黄少谷,却还要假意征求我的同意。我认为,他不应该对我如此狡诈,不诚实,浪费了我三十多年的栽培……。
问题来了,陈诚为何会在此时与蒋某人产生重大矛盾?
原来,陈诚考虑到1960年就是换届选举年,按照民国宪法规定蒋某已经不能再次连任。同时,蒋经国的资历尚且,还不足以挑起大梁成为地区领导人。
陈诚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忠诚,完全可以继任成为下届领导人,之后再传回蒋经国。可是,蒋氏父子都担心他会成为第二个李宗仁,坚决不同意由他进行过渡。据《蒋中正日记揭秘》这样记载:
辞修手段、言行、风度,毫无改正,令人灰心。
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台湾各界人士都纷纷表态拥护宪法,不同意蒋某谋求第三个领导人任期。其中,以胡适为首的留洋派竟然当面征询蒋某意见,引起了蒋氏父子强烈不满。据《蒋中正日记揭秘》这样记载:
胡适要我即作不连任声明。余谓其以何资格言此?若无我党与政府在台行使职权,则不知彼将在何处流亡矣。胡适无耻,殊为可笑。
蒋氏父子甚至怀疑陈诚是幕后主使,更加坚定了连任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倒陈的决心。于是,他们搬出《中华民国宪法》的附属条款“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之规定:
戡乱时期,总统可以连选连任,不受宪法第四十七条的限制。
陈诚在谋取地区领导人的希望破灭后,逐渐变得心灰意冷,而且还遭到了蒋氏父子的猜忌,只得以健康原因提出辞职。不过,蒋某却只准其请病假,不准其辞去副领导人之职。
1965年3月5日,陈诚在台北市抑郁而亡,享年68岁。闻讯后,蒋某人显得心痛不已,不仅亲临追悼会现场祭拜,而且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悼词。
作为陆军一级上将,陈诚的军旅生涯并不算特别出彩,几次关键性的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他在政治上却颇有建树,除了奠定台湾“亚州四小龙”的地位,还明确反对国家分裂。据《党史博览》(2008.10)记载,周总理在得知陈诚过世的消息后,还有过这样的评价:
陈辞修是爱国的人,坚决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抛去个人的政治信仰不同,周总理的评价足以为陈诚的一生做出盖棺定论。而且,在现如今祖国尚未完成统一之时,他的这份爱国心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