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一个40岁餐饮人的生命自省

开店的笔记 2025-03-26 21:11:02
人过20岁,会觉得终于长大了;过30岁,感觉责任大了;过40岁,会突然觉得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人生都过一半了。我过30岁生日感觉最不好,因为意识到青春不再了,不能再玩了,从今往后都是责任。而且那一年是我开店第一年,是最苦最累最心塞的一年。过40岁没感觉,也可能是心里面刻意去回避了。四十而不惑,不知道这种看似自欺欺人的做法是否算“不惑”。庄子说: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估计也是这个意思。掩耳盗铃般回避年龄的刻度,不再执着于 "四十而不惑" 的标准答案,转而在茶米油盐中寻找另一种通透。鸡煲店吕老板跟我年龄相仿,看看他在这方面有什么想法: 我们餐饮人啊,挺苦的,劳心劳命,饮食不规律,作息也不规律。干这行时间久的老板,绝大多数都有职业病。我也不例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一个不落。疫情三年,眼睁睁地看着血压从一百一干到一百四,最后干到一百八。我才四十岁,就已经过上了每天都得吃降压药的日子。想想刚开始开鸡煲那几年,白天开档晚上拿货,一年也没休息个几天,像个陀螺一样连轴转。那会儿年轻,精力旺盛,也不觉得累,即使头天晚上剁鸡剁到手都麻,第二天起来活动活动筋骨还能继续干,可能也是自小在农村长大,不像城市的孩子那么娇弱,农村小孩皮糙肉厚能吃苦。因为我的店是开在大学城,每天接触的都是青春洋溢的大学生,我一直都有一种才刚毕业几年的错觉,在学生面前也都是以师兄的身份自居。直到今年有一次我跟经常来的一位熟客闲聊,我说我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是你们师兄,他就问我是哪一届的,我说我是2004级入学的,他有点没反应过来,停顿了一会儿说,2004年吗?我还没出生,我是2007年生人。那个瞬间,我有点错愕,可不是嘛,现在2025年,一般都是18岁进大学,2025-18=2007,这哪还是师兄啊,我都可以当他爸了。是啊,香港都回归28年了,北京奥运会也是17年前的事了,不知不觉,我就在餐饮这个行业,从二十四五岁混到了四十岁。我又想起了去年一场久违的同学聚会,一位阔别多年的大学舍友一脸严肃的问我这几年是不是过得很辛苦,怎么老了那么多,我说这几年各行各业都不轻松,尤其是餐饮。他说可能是太久没见了,反差有点大,还是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要保重身体,身体健康最重要。我当时心里还一顿不屑,不至于吧,哪有那么夸张。回家我跟老婆说起这件事,我说我看起来真的有那么老么,我以为她会说,不老啊,看上去还是年轻小伙子,没想到她不假思索的就说是啊,你脸上都开始有老年斑了。我的天,吓得我赶紧跑进卫生间的镜子前认真得端详起来,我在里面看到了一张毛孔粗大,眼皮下垂,黑头密布的中年男人的脸,原来岁月真的在我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曾经以为四十岁是很遥远的事,现在认真回想,原来我的十八岁已经是很久远的以前,好像还没来得及认真年轻,就已经要开始认真的老去,似乎我一直都是在往前走,却没怎么停下来思考:当我追逐某一个目标的时候,我是不是对当下的生活不满意?还是习惯将幸福寄托于未来尚未实现的目标,而忽略了现在实现的这个目标,是过去的自己,拼尽全力换来的,若人生注定是逆旅,那么目的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餐饮同辈们,适时地停一停奔跑的脚步,看看来时的路,看看周遭的人和物,虽然我们注定要与生活苟且周旋,但爱与远方并不在天边。2024年下半年,利用周末的时间,我带着老婆和女儿,去了重庆,贵阳,遵义,柳州,厦门,普宁,在重庆逛了洪崖洞,吃了重庆火锅和江湖菜,在贵阳去了贵阳省博物馆,吃了酸汤火锅和跳水牛肉,在遵义看了“伟大转折”,吃了夺夺粉和羊肉汤,在柳州去了风情港夜市,吃了正宗的柳州螺狮粉,体验了不用洗发水的茶麸洗头,在厦门去了科技馆,吃了地道的姜母鸭,在普宁哪儿也没去,全程都在吃,潮汕生腌,甜汤,卤水火锅,番薯粥,后来我又独自一人去了杭州,吃了片川,拌川,小笼包,还有陈晓卿形容好吃到耳鸣的野生米鱼,去了上海,吃了威煌的醉鸡煲,最后去了苏州,吃了阳澄湖大闸蟹和两百多一碗的蟹黄阳春面。这一路走来,见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品尝了当地的特色美食,感受到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抚慰人心的人间烟火气,也获取了对餐饮这个行业新的认知。在拜访那些一位难求的餐饮名店的过程中,我清晰的看见了主理人对待食物的敬畏和对待顾客的真诚,那种摒除杂念的专注像金子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让人心驰神往。停一停,缓一缓,去见见天地,去见见众生,去见见自己,不要被困顿于当下,也不要给自己画地为牢,人生不过三万天,夜深人静的时候,问问自己的内心,这样的生活,是你真正想要的么?那个镜子里的你,是不是真正你想见到的你自己?
0 阅读:4

开店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