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承父志,司马迁写就《太史公书》即《史记》,完成了其父司马谈的遗愿,流芳百世。
司马谈生前立志著史,只是在汉武帝治下,工作繁忙而没能遂愿。但是,他博览群书,留下不少笔记心得,成为司马迁写作的一手材料。故,说到《史记》,该纪念司马父子二人。
“史官”自古有之,章太炎先生讲,西周开国初期就有史官,可追溯之人名为辛甲。这一路下来就到老子,他的《道德经》开道家之门,因此说,道家起于史官。
道家,通天地,宜万物,微妙玄通。司马谈是否自认为是道家人物呢?他不明说,但看他的文章《论六家要旨》以窥其心机。
他说:
1、儒家:博学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工夫多,但能会通得其要领却是难事(原文:“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因此,儒家的主张无法完全遵从。不过,人伦纲常,尊卑秩序,则百世不变。
2、墨家:教人节丧、非乐,兼爱、尚同,如此,则尊卑无别,故不可效法。而其强本节用之风,则是人给家足、丰衣足食之道。
3、法家:不论情分,一切以法律定夺,是其短。但君主与臣下各司其职,不相越权,则是其可取之处。
4、名家:强词夺理是其弊,循名责实是其利。
5、阴阳家:讲阴阳顺逆、五行生克,不免迷信吓人。但应用于自然规律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则可遵行。
6、道家:“其实易行,其辞难知。”道家的主张容易落实,只是其文字晦涩难懂。“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司马谈的意思是,道家集合了其它五家之长,是简明扼要的方法,工夫少,得效多。
以其所论“六家”之短长,大致能知他的人生向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