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清明节,再忙别忘“做3事,吃2样,忌3事”,去晦气平安顺遂

傻姐美食 2025-03-26 21:19:00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傻姐美食。每年一到四月初,我总会想起爷爷那顶发黄的草帽——那时候他总说:“清明要到了,该去给祖宗们松松土了。”小时候的清明节,天还没亮透爷爷就扛着锄头往山坳里走。我跟在他身后,竹篮里装着黄纸钱、白酒和青团,裤脚沾满露水。爷爷弯腰给太爷爷坟头拔草时,总念叨着“草长得快,不拔干净要挡了祖宗的路”。山风吹过新折的柳枝,远处飘来艾草混着泥土的湿润气息。

那时不懂大人们为什么要在坟前烧纸钱,直到有次看见奶奶把太爷爷生前爱吃的花生米摆在供桌上,忽然明白:原来清明是活着的人,给记忆里的亲人捎去春天的消息。明日清明节,老传统:做3事,吃2样,忌3事,去晦气,平安顺遂,具体是哪些习俗呢?提前了解!

清明三件事

1. 扫墓要像梳头如今我带着孩子去扫墓,总会揣把老木梳。拔净杂草后,用梳子在墓碑上轻轻刮三下。这可不是迷信——早年间没有水泥墓,梳子能清理砖缝里的枯枝落叶。现在倒成了仪式:梳去旧岁尘埃,理清家族血脉。

2. 踏青要踩露水城里人爱说“春游”,老辈人却说“沾地气”。特意选清晨去公园,光脚在草坪上走七步。凉丝丝的露水沁进脚心,整个人像被春雨洗过。老祖宗说这是接引天地阳气,要我说,倒像是给996的现代人开了剂天然提神汤。

3. 放风筝要断线去年清明在滨江公园看见个老爷子,风筝飞到云端突然剪断线。他笑呵呵说:“晦气都让风筝带走了。”想起《红楼梦》里探春放风筝的桥段,忽然懂了——那根断线,是教我们学会对某些执念放手。

三、两碗清明饭,吃的是生死契阔

青团:草木本心。上周教女儿做青团,她盯着艾草汁染绿糯米粉,惊呼像哈利波特的魔药。我揉着面团告诉她:“以前穷人家用鼠曲草,富人家用艾叶,现在超市卖抹茶粉青团...”话音未落,小丫头把豆沙馅包成了表情包。蒸笼腾起的热气里,恍惚看见奶奶往我嘴里塞刚出锅的青团,烫得直跳脚。

螺蛳:舌尖上的清明。“清明螺,赛肥鹅”这话真不假。菜场螺蛳摊前永远排着队,阿婆们挑螺要听声——嗒嗒响的才鲜活。回家养在清水盆,滴两滴麻油吐沙。热油爆香姜蒜,加勺豆瓣酱,螺蛳在锅里哔啵开花。嗦螺时想起爷爷的话:“壳越硬的东西,里头的肉越鲜。”人生何尝不是?

三件忌讳的事不要做!

1. 太阳落山前回家去年加班到深夜,地铁口卖纸钱的阿婆拽住我:“姑娘快回吧,清明夜的露水沾不得。”突然想起小时候扫墓,爷爷总赶在日头偏西前收拾供品。原来不是怕鬼,是怕晚归的人着凉——那些禁忌里,藏的都是活人对活人的牵挂。

2. 鞋店绕着走闺蜜去年清明网购了双AJ,被奶奶念叨半个月。“鞋”同“邪”的忌讳看似荒唐,细想却有道理:春天换季易感冒,老人家是变着法儿劝我们捂好脚。现在我会在清明前囤好春鞋,既遵了传统,也不耽误当穿搭博主。

3. 碗筷不碰出声响有年清明家族聚餐,表弟摔了汤勺,二叔当场黑了脸。后来才懂,碗碟相撞像极了旧时牢狱镣铐声。如今家里用密胺餐具,倒是歪打正着——那些叮叮当当的忌讳,教我们学会对平凡日子心存敬畏。

前日路过老宅,墙根野艾草又冒出新芽。忽然懂得清明不仅是祭奠,更是教活着的人如何活着。那些拔草、踏青、吃青团的规矩,说到底是要我们在春生夏长的时节,记得自己从何处来,该往何处去。窗外的雨还在下,厨房飘来艾草香。女儿举着歪歪扭扭的青团跑来:“妈妈快尝尝,我加了奥利奥馅!”突然笑出声——原来清明从未走远,它只是换了个模样,继续在人间烟火里生长。

写完这篇时,发现阳台的柳枝泡在水里生了根。打算清明扫墓时,给爷爷坟前栽株新柳——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而我们记得。关于清明节的习俗您有哪些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谢谢阅读,我们明天见!

0 阅读: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