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每天排便超1次易得心血管疾病,一天排便几次才正常?

观云脑 2025-02-18 12:42:50

当排便次数出现异常时,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肠道是不是出了毛病。

然而,不少人并不清楚,排便次数的改变其实和心血管疾病也存在关联。这里不妨参考一下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

2020年1月9日,北京大学的李立明、吕筠等人于《BMJ Open》期刊发表了一篇名为《Bowel movement frequency and risks of major vascular and non - vascular diseases:a population - based cohort study among Chinese adults》(排便频率与主要血管性和非血管性疾病风险:中国成年人群队列研究)的论文。

研究人员花费10年时间,对将近50万中国人的排便习惯进行了追踪随访。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每天排便1次的情况,每天排便超过1次的话,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会高出12%,心力衰竭的风险则会升高33%。另外,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也与较高的缺血性心脏病、主要冠状动脉事件风险相关。

这样的研究结果无疑打破了大众的传统观念。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排便次数改变常常被视为肠道发出的警示信号,觉得排便次数改变意味着肠道健康状况不佳,却没想到排便次数的改变还和心血管疾病有关。

当然了,研究人员目前还没有指出其中确切的发病原理。不过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不久之后,科学家们肯定能够揭开其中的奥秘。

作为一名消化内科医生,在门诊经常会遇到排便次数改变的患者。有些患者是大便次数增多,而有些则是大便次数减少。那么,一个健康的人每天排便几次才正常呢?

通常来说,正常人每天的排便次数大概是1次,并且排便时间比较固定。早餐后1小时是比较适宜排便的时间段。这是因为进食后会引发胃结肠反射,简单来讲,就是胃充盈之后结肠蠕动的速度加快,进而促进排便。

除了关注排便次数,大便的外观也是需要留意的地方。正常人的大便呈黄色圆柱形,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不存在血便、黏液便等异常情况。要是大便变得特别干结,如同羊屎颗粒一般,或者像蛋花、稀水一样,这些都是不正常的大便,需要引起重视。

如果每天排便次数超过3次,排粪量每天超过200克,粪便质地稀薄,含水量超过85%,这种情况通常被认定为腹泻。

要是每周排便少于3次,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往往就是便秘。

不管是腹泻还是便秘,都不能轻视,最好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病因。

最后,讲讲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

其一,养成固定时间排便的习惯

大家要培养自己良好的排便习惯,早上是很适合排便的时间,尤其是在吃完早餐之后。

这是因为早上起床后,身体体位发生变化,结肠蠕动速度会加快;进食早餐后,结肠蠕动速度会进一步加快,这样就有利于排便。

只要你有意识地去培养这种排便习惯,时间久了,排便习惯就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规律。

其二,坚持运动有助于排便

坚持运动能够增强肠道的蠕动能力,肠道蠕动顺畅了,排便自然就会更加顺畅。

其三,多喝水对排便有益

水分是如何被吸收的呢?喝进去的水进入肠道后,会被吸收进血液,然后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

我们的粪便之所以看起来蓬松,和水分有很大关系。如果喝水过少,为了满足身体需求,身体就会从肠道中吸收更多水分,这样大便就会变得干结。

其四,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有利于排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饮食过于精细,这其实对健康是不利的。蔬菜、水果和粗粮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进入肠道后能够促进肠道蠕动,还能让大便更加蓬松,从而更有利于排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