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748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武人政治”是指军队执政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汉代,而在汉代初期,“武人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现象。
从历史上看,汉朝的影响最大,而秦代的覆灭正是“武人政治”的直接原因。
而“武人政治”最大的特征,就是将开国将领册封为“封疆大吏”,所以,“武人政治”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覆灭之后,很多国家都想要统一世界,楚国和汉国算得上中原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所以楚汉两国之间的战争,汉国必须要做出最好的选择。
而且,“武人政治”在新建立的汉朝中也是一种极好的治国之道,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武人政治”成为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
一、汉代初期“武人政治”的历史遗留问题一种政治体制的形成,首先要考虑的是社会问题,其次是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社会制度的制定,都有“承上启下”的功能。
“武人政治”当然也不能免俗,其产生是一种“承上启下”的社会体制,继承了前朝的分封制,并对新朝的治理方式起到了启迪作用。
1、秦朝的覆灭导致了“武人政治”在汉代初期的萌芽
“武人政治”仅在汉朝早期出现,汉朝建立之初,刘邦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将许多诸侯都分给了他,而他所拥有的大部分都是异姓。
这是因为继承了秦代的封建制度,但问题也随之显现,各姓诸侯之间开始分化,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刘邦终于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他下令:“盗贼自称天子,子孙为莽夫,死后没有子嗣,外有一支军队。”
也就是说,刘邦根据秦国的历史,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秦国的覆灭,因为秦国的失败,而秦国的分封制度,也是对其他国家进行了划分,从而削弱了秦国的统治。
古时候的皇权是集中的,皇权一旦被分散到不同的诸侯手里,就很难保持皇权的凝聚力,也很难保持王室的凝聚力,这也是为什么秦朝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汉代前期并未察觉到这一点,只是简单地沿用了秦代的分封制度,以确保皇权对社会的控制,直至刘邦发现了封建分封制对国家和皇权的负面作用,这才由异姓贵族向同姓贵族过渡。
刘邦推行的是同姓的分封,这也是后来被采纳的一种制度,但这也说明了汉代“武人政治”的形成,与继承了秦代的封建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2、历史遗留下来的分封制度是汉代初期“武人政治”的直接根源
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就是“尾大不掉”的问题,前面说过,秦国的覆灭,主要是因为封建制度的制约,导致了皇权的集中。
不过,分封制并不是从秦朝开始的,而是从国家意识开始,分封制就是我们国家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从西周开始,西周的时候,就已经实行了奴隶制。
“封建亲属,以藩屏周”是当时的分封制口号,其宗旨就是要让包括奴隶主在内的各大贵族阶层,都能得到持续的继承和合理的分配。
这种体制在那个时候非常有效,所以一直延续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国社会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
在秦代以前,这里是一个奴隶制的社会,后来秦朝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封建主义,但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不能完全适应旧的社会,所以,秦朝并没有及时地改革分封制的内容,最终造成了人们对分封制的看法。
传统意义上的分封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民众对诸侯的信仰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也会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这种观念与封建制度是完全不同的。
封建社会,强调的是专制、集权,而传统的分封制度,则是将君主的权利分割开来,这是对中央集权的一种挑战和一种威胁。
而且,六国之后,秦朝就是秦朝的天下,不管是那些诸侯,还是那些被封地的人,都对秦朝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他们对秦朝并不是十分的认同,依旧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如此一来,秦国不但会面临权力的分裂,而且还会影响到君臣之间的感情,很有可能会让皇帝和百姓产生异心。
而且秦始皇为了巩固皇权,实行了专制统治,导致民众对秦始皇产生了异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陈胜和吴广,大泽乡的叛乱,其实就是在造反秦始皇。
既然大一统之后,民众的日子并没有过上好日子,甚至是一天比一天糟糕,还不如继续保持自己的封地。
这就是大秦帝国覆灭的原因,汉朝和大秦是一个封建社会,所以大秦的国家本质上是相同的,继承和继承了大秦的制度,所以分封制一直延续到了汉代。
因此,汉初“武人政治”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封建制度和新的社会属性不能很好的结合,而秦朝又忽视了分封制度的改革,导致了当时的君臣分离,没有得到任何的支持。
汉朝早期完全沿袭了秦代的体制,因此也有类似的问题,只是在汉初,“武人政治”盛行。
汉朝之所以会有“武人政治”,除了传统的历史因素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汉朝在和楚国的战争中,本身的力量要比楚国弱上一筹,因此刘邦想要击败楚国,就必须动用一些政治上的力量。
1、楚汉争霸时期的“武人政治”
前面说过,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刘邦要想击败项羽,就必须要提升自己的实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合其他的势力,组成一个更加庞大的势力。
所以刘邦才会在汉朝初期,将所有的诸侯都分给其他的诸侯,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更多的仇家,俗话说,敌为寇,为友为友。
就拿韩信来说,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韩信,他和刘邦、项羽没有任何关系,刘邦和项羽都希望能够拉拢他。
项羽曾经派人和他谈判,结果失败了,刘邦抢先一步,册封了韩信,历史上说,“汉为汉,楚则楚为汉。”
刘邦在发现了异姓的危险之后,就开始大肆的剿灭其他的贵族,这才造成了韩信的惨剧,不过从这一点来看,刘邦这么做,也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
这是一种谋略,刘邦可以增强自己的力量,让楚汉两国分庭抗礼,这也是汉朝“武人政治”的重要因素之一。
2、“武人政治”作为君主的治国方略
楚汉争霸时期,分封制是一种笼络人心的方法,可以帮助刘邦打赢这场战争,但是一旦战争结束,刘邦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政权和发展。
“武人政治”其实也算是一种统治手段,韩信在争霸之时,不过是走个过场,刘邦则需要韩信的武力支持,不过韩信在后来的发展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韩信的封地又是一个战略要地。
按照历史上的记载,刘邦在汉朝时期一共封了八个诸侯,这么多的诸侯,肯定不会单纯的想要结交更多的人,刘邦也是为了统治自己的国家。
因此,“武人政治”这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在汉代开始出现,其根源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但归根到底,却是统治者为建立与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战略。
“武人政治”对前朝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对封建体制的全面继承,传统的封建体制并不适合于新的社会体制,但也正是由于“武人政治”的存在,统治者们开始反思,寻求更好的方式来进行变革。
从内部原因来看,汉朝初期的“武人政治”主要是由于刘邦采取了一种谋略策略,认为通过对异姓的封爵进行分封,不但可以击败楚国,而且对将来的国家也有很大的好处,所以即使刘邦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分裂的危害,但“武人政治”依然存在。
参考资料:《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