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纪念馆前
詹天佑纪念馆,位于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京张铁路八达岭隧道的上方,是一座为了纪念在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史上做出过贡献的詹天佑先生而建立的专题人物纪念馆。
门口建筑物上有巨幅浮雕,长约41米,高约5米,内容是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突出詹天佑巨幅头像和贡献,用以显示詹天佑业绩在祖国建设中的历史作用。
匾额“詹天佑纪念馆”,系吕正操上将——老铁道部长所题。《詹天佑纪念馆记》,也系吕正操撰,启功书。内容是:“为了纪念詹天佑先生,学习他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八达岭京张铁路的最高点修建詹天佑纪念馆,以缅怀前贤,激励后代,振兴经济,传播文化,为加强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我们走进了詹天佑纪念馆,瞻仰、参观、学习。大量的实物、图片、图表、沙盘模型、场景复原,详实生动地展现了詹天佑爱国、创新、奋斗、自强的光辉一生。
詹天佑,号眷诚,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祖籍江西婺源(我们去婺源旅游曾住在“天佑中学”对面的宾馆)。1872年,年仅11岁的詹天佑便考取了清政府官派赴美国留学。在这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中,詹天佑背负着国家励精图治的使命,刻苦学习,1878年,考入了耶鲁大学,专攻铁路工程专业。1881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回国后,先在福州船政局、广州博学馆工作。1887年,“中国铁路公司”在天津成立。第二年,詹天佑经留美同学邝孙谋推荐,以他精通铁路工程工作,成为中国第一名铁路工程师,开始负责修筑塘沽到天津的铁路。仅用了80天,詹天佑就出色完成了津沽铁路的铺轨任务,为他走上中国铁路建设之路奠定下基础。
也就是从1888年起,詹天佑先后参加了京奉铁路、津浦铁路、川汉铁路、粤汉铁路的踏勘和修建工作,历任总工程师、督办和交通部技监等职。最为突出的贡献是,1905至1909年主持修建了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1905年5月,面对英国和俄国强势染指中国铁路建设的危困局势,清政府决定由中国人自己建设北京通往张家口的铁路,便钦点詹天佑担任京张铁路修建总工程师。
外国人一听公开讥讽:“建筑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恐怕在娘胎里还没有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 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
詹天佑顶着外国人的冷嘲热讽,下定决心,要为中国人争口气。他说:“中国地大物博,而修路工程却必须借用洋人,这应该引以为耻”、“中国人已经醒过来了,用自己的工程师、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
詹天佑便背上标杆仪器,带领施工人员,成天奔走在崎岖的荒山野地,实地勘测线路。他白天测量、赶路,晚上就伏在煤油灯下绘图计算,一遍一遍勘察定线。
从南口到八达岭地势太陡,如果采用常规的盘旋式铁路,火车很难爬上去,经过调查研究,询问当地老乡,詹天佑创造性地设计出“人字形”折返线路。就是在山高坡陡的青龙桥地段,顺着山腰铺设“人字形”路轨,既降低了坡度,也缩短了隧道。
我在人字形铁路
我们曾特意沿着上坡的铁路,前往青龙桥地段实地看过。这里群山环抱,峻岭围绕,长城巍峨,两山相夹,是一个峪口。慢慢的坡度,缓缓向上,一撇通往八达岭,一捺奔向居庸关,真像是一个大写的人字,环境很是优美。这就是“人字形”铁路,詹天佑把当年铁路爬坡的问题,解决得淋漓尽致。
我在青龙桥车站
我们又到了青龙桥火车站。这里既是终点,又是起点,每辆列车都要经过“人字形”铁路折返运行,即车头变车尾,车尾变车头。如果只有一个机车,那就需要作业,再调挂一个机车,才能从人字形铁路的另一边折返下山。詹天佑就是用这延长铁路距离的方法减缓了列车爬坡的难度。所以说,京张“人字形”铁路,即老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现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仍在运行,宝刀不老,青春永在。可巧,一辆列车正在那里作业,我们便随作业人员上去,径直回了北京。
另一个贡献就是 “开凿竖井”的施工方法。八达岭隧道比居庸关隧道还要长,这么长的隧道,如果从南北两头对凿,恐怕不太容易对准,影响进度。詹天佑就提出了一种在中间凿竖井的开凿施工方法。即在隧道中心点的山顶上往下凿一竖井,然后再分头,向南北凿去。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工作面,同时开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力,使原计划要用六年的工程,提前两年圆满完成,还节省了28万两银子。
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才华。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外国人不能干的,我们还能干。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同时,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铁路工程师。要不然詹天佑,享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的尊称。
我在铜像前
为了纪念詹天佑的功绩,1919年,还在青龙桥火车站修建了詹天佑铜像,每当乘坐火车的人经过青龙桥火车站都能看到,我们也前去瞻仰、拜谒。
詹天佑銅像形象逼真,站在一个高大的方形台基上,基座上刻有“詹公天佑之象”六个字。一旁还建有碑亭,內立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颁给之碑。
詹天佑铜像后有一条小路,拾阶而上,便是詹天佑的墓地,一块块正方形石块砌成,像是一顶工程师帽。墓额镌刻着“詹天佑先生之墓”七个古朴浑厚的汉隶,这是我国著名书法家徐之谦先生手书。
墓后有一座宽两米多、高一米多的卧碑,上面镌刻着詹天佑先生的生平事迹。詹天佑1919年4月24日去逝,1921年亲属根据他的遗愿,将詹天佑灵柩迁来北京,安葬在西郊万泉庄的村外,1926年夫人逝世,与詹天佑合墓。
1982年5月20日,铁道部、北京铁路局为了彰显詹天佑的功绩,激励后人,特将詹天佑及夫人的骨灰移葬于青龙桥詹天佑铜像后的新墓中,并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
青山相伴,长城相伴,铁路相伴,与詹天佑纪念馆相呼应,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九口202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