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电商平台上,一款多功能趴睡枕因“擦边带货”而销量暴增,引发公众对电商平台“尴尬推送”的讨论。众多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在公开场合和手机音量“赛跑”的“社死”经历,表示一些产品宣传广告语“0帧起手”,极具暗示的语言让人十分尴尬。
(4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5版)
一款多功能趴睡枕因“擦边带货”而销量暴增,其极具暗示性的广告语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网友的集体吐槽。这不仅是社会的尴尬,也是法律的尴尬,监管的尴尬。当“擦边带货”都能让一款产品而火爆的时候,那些老老实实做生意的人情何以堪?这不是妥妥的“劣币驱逐良币”吗?
所谓“尴尬推送”,是指电商平台利用算法技术,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购买记录等数据,推送一些具有暗示性或争议性的商品信息。这些推送往往以夸张、低俗甚至引人误解的语言呈现,不仅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还可能对消费者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正如网友们所反映的,一些产品宣传广告语“0帧起手”,极具暗示的语言让人在公开场合和手机音量“赛跑”,陷入了“社死”尴尬境地。
今年春节前,兰州市民马葶在电商平台为家人购买过袜子,随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被多次推送相关广告和直播间,开场“穿了跟没穿一样”“超薄无感”等类似的广告语让她极度反感,她设置了“不感兴趣”但清净两天后又会推送。多名喜欢网购的消费者说,以前是搜索过类似关键词,才会被推送相应视频,但现在电商直播平台的“擦边”营销不搜也推,一旦在公众场合不慎点开就十分尴尬。
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人,而且超三成未成年人经常在网上消费,近六成未成年人在网上消费过。“花式擦边”推销商品,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尴尬推送”现象的出现,背后是电商平台对算法技术的过度依赖和滥用。算法本应是提升用户体验、提高交易效率的工具,但在追求流量和利润的驱使下,一些电商平台将其异化为了“算计”消费者的手段。他们利用算法精准推送具有争议性的商品信息,以此刺激消费者的好奇心和购买欲望,从而实现销售增长。
面对“尴尬推送”,必须认识到“算法”不可失控。算法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电商平台应当建立严格的算法管理制度,对推送内容进行审核和筛选,确保推送信息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不可为了利益充当不良商家的帮凶。
除了对算法的监管外,监管部门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电商平台的监管力度,确保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明确电商平台在算法使用和推送内容上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要加强执法力度,对违规违法商家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形成有效的震慑。
电商“尴尬推送”现象发出警示:“算法”不可失控,监管不可失守。别再拿“算法”算计消费者!电商“尴尬推送”,到底是谁在尴尬?答案很简单:不止是消费者很尴尬,所有的监管部门都应该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