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要饭的似的,弄一身灰在这挤呗”“谁穿这么脏到这挤来”“中国有句话叫笑破不笑补” ……近日,一段北京地铁5号线乘客频繁辱骂邻座乘客的视频流传网络,引发网友愤怒。视频中,一名身着黑色上衣的男子因为嫌弃邻座乘客的衣着而不断辱骂。一名女乘客见状挺身而出,对黑衣男子的恶言进行制止:“你要是不愿跟他挨着,就别坐这儿了,我愿意跟他挨着。”
(4月22日《现代快报》11版)
人美心善。该出手时就出手,该说话时就说话。这位女子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让我们看到的是她对他人温柔以待的善意。说出“我愿意跟他挨着”之后,女乘客坐在了被辱骂的乘客身边,并轻声安抚他“没事。”可以说,看到这样的视频之后,很多人都是泪光闪烁。那是因为共情,那是因为善良,那是因为我们不少人看到的是父辈的身影。
被骂的乘客应该是一名务工人员,他摆手解释,表示自己连靠背都没挨上。就因为身有泥土,就要遭遇别人的白眼?何况还不是白眼,而是辱骂?据北京公交警方通报,违法行为人赵某峰(男,61岁)因座位问题,与邻座两名乘客产生纠纷,其间多次辱骂乘客,扰乱乘车秩序,后被其他乘客劝开,已依法对赵某峰行政拘留。要赞美善意,更要惩罚恶意。我们为警方的“斤斤计较”叫好。
“我愿意跟他挨着”,一位普通北京市民的这句话,在网络空间引发了强烈共鸣与深刻反思。这起事件既揭示了个别人的道德失范,也唤起了公众对维护社会公德的集体思考——这份善良不应是孤例,而应成为社会常态。
当我们将目光从个案扩展到整个社会,不难发现“我愿意跟他挨着”式的善意亟需制度化、常态化的支撑。单纯依靠个体道德自觉,难以形成稳定的文明秩序。北京地铁上的辱骂事件,折射出部分人在公共生活中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基本尊重。这种现象的根除,仅靠个别“我愿意跟他挨着”的公民远远不够,还需建立完善的法治机制与道德规范。文明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制度约束逐步养成的。因此,构建文明社会不仅需要赞美善行,更要建立对恶意的有效惩罚机制。
没有农民工,就没有我们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我们社会的进步。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我们享受着农民工用汗水换来的成果的时候,难道不该有感恩的的心,哪怕是一丝一毫?不知道某些人哪来的优越感?衣服虽然破烂,身上虽然脏了,可心却是纯洁的。而反之,衣服光鲜,身上洁净,而心里却肮脏不堪,那不就是道貌岸然吗?
北京地铁上的一幕,恰如一面社会之镜,映照出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从个体的善意出发,经由制度的保障,最终形成文明的习惯——这或许才是是从“我愿意跟他挨着”走向“我们愿意跟他挨着”的必然路径。当这样的社会公德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选择,我们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平等包容、和谐共生的文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