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后,老臣日渐凋零,一直被压制的吕氏势力逐渐抬头。
功臣集团、帝后势力及刘姓诸侯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新生的大汉帝国,即将迎来它的第一波考验。
萧何去世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解释解释“后刘邦时代”的定义。
刘邦驾崩后,刘盈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是真正能影响政局的,其实是吕后。
吕后虽然能影响朝局,却不能完全掌控朝局,因为朝中还有萧何、曹参、张良、陈平等一众老臣,朝外还有一大帮子刘姓诸侯王。
三股势力互相制约、互相博弈,一时间达成了一种诡异的动态平衡。
这段时间从刘邦驾崩开始算起,截止到吕后废少帝,立诸吕为王,真正掌控政局,前后共八年。
我称之为“后刘邦时代”。
当然了,这并不是什么权威、严谨的定义,而单纯是为了我好写才划分的,哈哈。
目前的设想是,先划分出“刘邦时代”、“后刘邦时代”、“吕后时代”、“文景时代”、“武帝时代”几个时间段来写。
下面开始正文。
在刘邦驾崩两年后,萧何病逝。
在萧何病重时,汉惠帝刘盈前去探望。
眼看萧何就要不行了,刘盈问道:“丞相百年之后,谁可以代君为相呢?”
其实在刘邦去世前,就已经选定曹参接替萧何为相了,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
萧何这个老滑头,临死前还在明哲保身,他并没有明说举荐谁,而是说了一句:“知臣莫如主。”
刘盈便问道:“曹参怎么样?”
萧何顿首道:“帝得之矣,臣死无恨。”
于是,曹参上位。
有意思是,曹参和萧何,算是多年的老哥们,早年间交情还挺好。
建国后,刘邦论功行赏,当时大家(包括曹参自己)都认为,曹参应该是第一功臣。
但是刘邦却搬出来一套“功人功狗”的理论,封萧何是第一功臣,曹参屈居第二。
二人从此有了间隙。
再后来,萧何在长安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曹参则在齐国做齐王刘肥的国相,二人的关系更加疏远。
我一直有个大胆的想法:这其实是刘邦这坏小子设的一个局。
假如你是刘邦,面对萧何和曹参这一文一武两大功臣,你是愿意看到他们好得穿一条裤子呢,还是愿意看到二人日渐疏远?
所以,都是千年的狐狸。
曹参执政听说萧何病逝,曹参的反应非常有意思。
曹参对府中下人说:“赶快收拾行囊,我要去长安接任丞相了。”
过了一会,使者果然就带着皇帝的诏书前来请曹参赶赴长安,接替相位。
曹参到达长安后,并没有进行所谓“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一切按照萧何既定的规矩治理朝政,还留下了个“萧规曹随”的典故。
曹参先是对朝中的官吏们进行了一次清理,他将朝中那些“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全部罢免,并将地方上木讷的、敦厚的官员们提拔到朝中,委以重任。
曹参自己,则日日饮酒。
朝中的官员们一看丞相大人日日饮酒,不理政事,可都操碎了心。
纷纷组队上丞相府进言。
对此,曹参早有准备。
不等来人开口,曹参就拉他们一块喝酒。
丞相请你喝酒你敢不喝?
有机灵点的人,就打算先陪曹参喝着,在喝酒的间隙找机会进言。
而曹参就一个原则,只要你想开口,那就是个“喝”啊。
结果弄的大家喝了一肚子酒,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口。
曹参对于属下也很宽松,只要属下不犯原则性错误,其余一点小错,曹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糊弄过去了。
但是,作为皇帝的刘盈却不乐意了,刘盈心想:“你曹参在我爹的手下,又是冲锋陷阵,又是兢兢业业的,怎么到我这里就知道整天饮酒享乐了?看不起我还是咋滴?”
于是,刘盈就把时任中大夫的曹参之子曹窋叫来,让曹窋私下里问问父亲大人,为何如此双标?
曹窋回到家中,奉旨问父,然后就感受到了来自父亲的“疼爱”。
曹参大怒,打了曹窋二百鞭子,骂道:“你就老实当你的中大夫吧,治理天下的大智慧,岂是你能随便点评的?”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刘盈当朝质问曹参:“是我让你儿子问你的。”
曹参则把帽子一脱,反问道:“陛下觉得您的英明神武比先帝如何?”
刘盈连忙说道:“我哪里敢和先帝比!”
曹参又问:“那陛下觉得我和萧何比,又如何呢?”
刘盈乐了,但考虑到这毕竟是在朝堂之上,多少得给丞相留点面子,便小心翼翼地回答:“您似乎比不上萧何吧?”
曹参一听,知道刘盈上套了,连忙说:“陛下说的太对了,先帝和萧何,已经把一切都制定好了,我们遵守就可以了啊,还折腾什么啊。”
刘盈说:“善”
这就是“萧规曹随”的故事。
稳字当头那么问题来了,曹参为什么这么做?
答案是,曹参不得不这么做。
当时的政治局势,是非常敏感的。
刘邦刚刚驾崩,刘盈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是真正能影响政局的,其实是吕后,最高权力是处于一个真空的境地。
稍有不慎,刘邦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大汉帝国就会内乱四起,土崩瓦解。
而曹参作为功臣派的代表,和吕后也是多年的交情,同时又是皇帝刘盈的长辈,也是萧何之后,真正能威服各方势力的这么一个角色。
因此,曹参的施政,象征意义大于真实意义,就是着重突出一个“稳”字。
这也是在那个局势之下,最稳妥的一种处理方式。
摸鱼都能摸出来典故。
刘邦年轻时交的朋友个个都是厉害角色!说明他很会识人!非常有本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