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卖月亮的人》:敢想会想,成就了海因莱因的科幻佳作

夜空文化 2024-04-22 02:02:25

以前听说过罗伯特·海因莱因,是因为他与艾萨克·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并称为“科幻三巨头”,仅雨果奖就获得过11 次,是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终身大师奖的初代得主,被誉为“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但却没怎么读过他的作品。所以究竟如何神奇,只是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而《出卖月亮的人》这个海因莱因的短篇小说集则加强了这一感知。能够成为埃隆·马斯克事业的灵感来源,海因莱因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短篇小说集《出卖月亮的人》除去同名作品之外,还包括《生命线》《“要有光”》《道路滚滚向前》《爆炸总会发生》以及《安魂曲》5部作品。虽然是短篇,却依然足够具有代表性,非常符合评价中对海因莱因作品的一般“印象”:硬核的科技素养、严谨的社会构想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而且很显然,这样的科幻作品或许并不现代化,但非常认真,不是为了科幻而科幻,进而随心所欲地去标新立异。

海因莱因的科幻作品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一定程度上应该是与他的求学、工作经历相关——他一度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物理,二战期间曾在费城海军航空试验所任工程师。总体上,海因莱因在写作上更多地是运用对话和行为来推进作品,对人物、人性的关注超过了科技因素。作品《生命线》中,皮涅罗博士那台能够预测人的死亡时间的仪器,其原理的神奇之处在于,可以把每个人作品一个四维的时空连续体,有出生也就是开始,自然也会有死亡也就是结束,所以向前追溯向后延展也就都具有可能性——而这个时空连续体的每一个截面,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单个离散的躯体”。当然,《生命线》的重点并不在于讲述这个仪器如何神奇,也不在于讲述皮涅罗博士的才华如何超出常人,而是在讲述人性的弱点与科技发明的超前所形成的固有矛盾——不是每个人、每个团体都会热烈地拥抱和欢呼科技进步,因为他或者他们会有自己的固有利益。当固有利益被侵犯的时候,矛盾就到了不可调和的爆发节点——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其实也依然是这样。所以,想到当年蒸汽机车替代马车的历史了吗?

海因莱因的科幻文学作品并非“高高在上”,十足的科幻“外衣”背后,其实非常接地气,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折射和反映。比如,作品《“要有光”》中,注意到主人公阿奇巴泉德·道格拉斯的那一长串的学位了吗?他是理学博士、哲学博士以及理学学士!所以,在他与马丁博士研究奇异能源的过程中,当这种奇异能源有可能或者是已经影响到了当下“旧能源”的切身利益的时候,道格拉斯想到的好主意,居然是“放弃秘密,把制造方法公之于众”,从而一举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和麻烦。这样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和麻烦的好办法,估计也只有拥有了哲学博士学位的这位理学博士才能想到并且付诸实践。道格拉斯肯定是成功了,而且还得到了更多,比如,他得到了马丁博士也就是玛丽·卢的爱情——这个结果还是挺温馨和美好的。

毕竟是科幻作品,所以奇特的想象力自然是不可或缺的,海因莱因的作品就具备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前瞻性,很多都被他预言成真了。作品《道路滚滚向前》中出现的“路带”,和现今的“高速铁路”真是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而作品《出卖月亮的人》中的哈里曼,又何尝不是后来那些前赴后继奔赴月球的航天英雄们的一员呢?

所以,海因莱因几乎是所有科幻和科学工作者的偶像,显然是有着非常充足的理由的。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