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泽连斯基从华盛顿的激烈交锋转向伦敦的贷款签约时,这场被外界视为“高空走钢丝”的美乌博弈,意外因特朗普政府释放恢复援助的信号迎来转折。乌克兰以稀土、石墨等战略矿产为筹码,试图在安全保障与资源交易间撬动大国利益杠杆,却也在大国角力中暴露出小国的生存困境。
乌克兰手握全球12%的稀土储量、17%的钛矿及20%的高品质石墨资源,这些关键矿产成为泽连斯基与美欧谈判的核心资本。美国对华稀土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控制90%加工产能)的现状,使其对乌克兰矿产的渴望尤为迫切。五角大楼评估显示,若能掌控乌东部的稀土矿带,美国可在5年内将国防工业稀土自给率提升至45%。
泽连斯基将矿产开发与北约安全承诺捆绑的策略渐显成效。在与特朗普的会谈中,他坚持将黑海港口安全保障、F-16战机供应作为开放矿权的前提。这种“资源换安全”的博弈,迫使美方在暂停援助三周后态度软化。美国务院近期悄然恢复对乌2.3亿美元军事贷款担保,被解读为妥协信号。
英国的20亿英镑贷款、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与乌签署的钛矿联合开发协议,凸显欧洲“去风险化”战略的另一面。欧盟委员会提出“关键矿产联盟”构想,试图通过乌克兰资源降低对华依赖,但法国阿海珐集团私下警告:乌东部矿区的实际控制权仍系于战场形势,投资风险远超预期。
俄罗斯以“特别军事行动”名义实际控制扎波罗热65%的稀土矿区,中国洛阳钼业则通过哈萨克斯坦中转站持续获取乌克兰石墨资源。这场横跨欧亚的资源暗战,使得美乌谈判不仅关乎地缘安全,更牵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重构。美国地质调查局报告指出,若乌克兰矿产全面开发,将改写全球电动车电池材料的供应格局。
泽连斯基的“钢丝舞”虽暂获喘息,但大国博弈的残酷逻辑始终高悬:当乌克兰的矿产储量从战略资产变为风险源,当安全保障承诺与资源开采权挂钩的平衡被打破,基辅的抉择或将决定其在这场世纪棋局中的最终位置——是成为多极世界的关键支点,还是沦为资源民族主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