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当来上早朝的文武百官来到奉天门(今故宫太和门)之时,却吃惊地发现坐在御座上的人,竟然是已经和他们阔别近七年之久的太上皇帝朱祁镇,而不是当朝皇帝朱祁钰。
虽然大家都知道宫中发生了重大变故,但太上皇帝乃先帝嫡子,本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而且当今天子身罹重病,已经多日未能视朝且没有子嗣。大臣们没有犹豫,立刻行五拜三叩头礼,承认了这场政变的合法性。
上曰: “卿等以景泰皇帝有疾迎朕复位,其各仍旧用心办事,共享太平。”群臣皆呼万岁。—《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四》
夺门之变剧照
朱祁镇随即来到文华殿,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让本次政变的军师徐有贞兼翰林院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第二件,召集所有内阁成员起草改元登基的诏书。第三件,将当年拥立景泰皇帝,同时也是保卫大明江山社稷的最大功臣:少保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于谦给抓起来。
五天后,于谦在西市被斩首示众。一代功臣,死在了他竭力保卫的大明朝廷手里。那么当初参与陷害这位忠良的野心家们,日后都是什么样的结局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夺门功臣沉浮录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景泰帝都已经被废为郕王了,他在位时候的执政大臣们,自然也要大换血。
兵部尚书于谦剧照
除了于谦,以及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王文被杀以外。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陈循,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江渊,刑部尚书俞士悦,吏部左侍郎项文曜发配铁岭卫充军。户部右侍郎、翰林院学士萧鎡,左春坊大学士商辂,兵部侍郎王伟等人罢职为民。五朝元老礼部尚书胡濙、东阁大学士高谷相继致仕。
而协助太上皇帝夺门的“功臣们”,则达到了他们个人权势的顶峰:武清侯石亨进封忠国公,都督张軏、张輗分别进封太平侯和文安伯,都御史杨善封兴济伯,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徐有贞封武功伯。
俗话说盛极必衰,这些人的最终下场都会如何呢?
武功伯徐有贞
徐有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原名徐珵。在北京保卫战中因第一个跳出来建议南迁,遭到于谦的当面呵斥。此后满朝都视徐珵为小人,直到听从内阁首辅陈循建议,改名徐有贞之后,才得到了治理黄河水患的差事。
徐有贞(左)剧照
虽然人品有“瑕疵”,但徐有贞的能力确实很强,完美地完成了治河工程。但是由于当年的前科,外加和于谦和好的努力失败,自感在景泰朝永无出头之日的徐有贞,这才放手一搏,成为了夺门集团事实上的核心人物。
朱祁镇复辟成功之后,对于如何处置于谦,曾经有过犹豫,毕竟天下人都知道这位于少保的功劳。正是徐有贞关键时刻的那一句话“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最终决定了于谦的命运。而在为于谦定罪之时的那一句“虽无显迹,意有之”,更是常常被拿来和陷害岳飞的那句“莫须有”相提并论。
奏上,英宗尚犹豫曰: “于谦实有功。”有贞进曰: “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明史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五十八》
陈循等人被贬之后,徐有贞一跃成为内阁首辅。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胸怀大志的徐有贞一旦掌握了权力,立刻和当初的战友石亨等人发生了理念上的冲突。最终在石亨等人的联手运作之下,徐有贞失去皇帝的信任,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六月被贬为广东右参政。到了七月份,尚在途中的徐有贞又被追贬为民,押赴云南金齿监视居住。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一直到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石亨事败之后,徐有贞才被免去罪名,放回老家吴县生活。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七月十五日,平民徐有贞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说句题外话,明代著名书法家祝枝山,就是徐有贞的外孙。
太平侯张軏
张軏,河南祥符人,靖难元勋河间忠武王张玉之子、定兴忠烈王张辅之弟。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中,张辅扈从朱祁镇亲征,却不幸殉国。不但如此,朝中群情激昂,一致认为应该继续对张辅的罪行进行追究。
武臣太师、英国公张辅等,文臣尚书、侍郎、都御史、学士等官王佐等同时扈从,并无协济之功。未审存亡,难逃悖弃之罪。亦应挨究,以警其余。—《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一》
土木堡之变剧照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张軏是靠着在征北虏、麓川、贵州苗贼等战斗中实打实的功劳,才一路成为前军右都督,但他在景泰年间的日子,依然过得十分憋屈,毕竟张家已经不复昔日之荣光。
夺门之后,张軏对当年打压自己的于谦等人展开了疯狂的报复。特别是当年守卫德胜门的功臣、团营副将范广之死,和张軏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三月十五日,重病缠身、痛苦了近一个月的太平侯张軏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追赠裕国公,谥“勇襄”。谥法“临难不惧”曰“勇”,“因事有功”曰“襄”,算是皇帝对他功劳的最大认可。不过史书记载张軏是被范广索命而死,我们来看看:
一日朝退途中拱揖,左右问故,曰: “范广故也。”遂得疾不能睡,痛苦月馀而没。—《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九》
夺门之变剧照
而根据《复辟录》的记载,范广之所以下狱,是因为奉了于谦的命令,准备擒拿夺门功臣。景泰内阁被一锅端的原因,也是因为对此知情不报。
张軏死后,其子张瑾袭封太平侯。不过到了明宪宗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六月,张瑾被革爵降封为锦衣卫指挥使。
兴济伯杨善
杨善,北京大兴人,凭借在靖难时摇旗呐喊的功劳,被封为典仪所引礼舍人(未入流)。在此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杨先生一直在鸿胪寺这个圈子里打转。鸿胪寺就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杨善这个人风度翩翩,讲话中气十足又没有口音,多年的资历熬下来,在土木堡之变前终于成为了正三品的礼部左侍郎。不过这里还有个后缀:“仍理寺事”,也就是以鸿胪寺卿的级别享受正三品的待遇。
杨善(左)剧照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凭借着对太上皇帝的一片忠心,以及三寸不烂之舌,杨善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将朱祁镇从瓦剌给迎回了京师。然而景泰帝并不想让他哥哥回来,所以杨善此举自然“大失圣心”,仕途上也就到此为止。
时举朝竞奇善功,而景帝以非初遣旨,薄其赏。迁左都御史,仍莅鸿胪事。—《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五月初一日,掌礼部事、兴济伯兼尚书杨善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追赐为兴济侯,谥忠敏。据《实录》的记载,杨善之死也和于谦、王文有关,是二人“为之厉云”。
忠国公石亨
石亨,陕西渭南人,袭祖职为宽河卫指挥佥事,自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起辅佐武进伯朱冕镇守大同。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十五日,大同明军主力在阳和口被远道而来的瓦剌军队打了一个伏击,朱冕以及驸马都尉宋瑛战死,石亨却“侥幸生还”。
石亨剧照
此后兵败大同的石亨平步青云,一路由都督同知晋升右都督,而且还被封为武清伯。我们要知道一点,这一切都发生在他北京保卫战立下大功之前。然而在以后的岁月中,因为种种原因,石亨和于谦分道扬镳,并且最终决定通过政变夺门来放手一搏。英宗复辟后,石亨家族瓜分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除了他本人进封忠国公以外,侄子石彪也被封为定远侯。石家的气焰到了什么程度?我们举一个例子:石彪在大同的时候,连封国于当地的代王都要向他下跪。
彪初为大同游击将军,见代王谓: “王新得增禄,皆石亨与彪侍上数为言之。”王为跪谢,因索妓女劝酒,自后以为常。—《明英宗实录卷三百八》
侄子不把大明亲王放在眼里,叔叔对皇帝会尊敬吗?英宗在忍耐多年之后,终于决定出手反击。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七月,石彪被召回京师,随即在八月被打入锦衣卫大牢。九月初一日,皇帝给石彪安上了一个罪名:“绣蟒龙衣及违式寝床”,石亨则不得不自请居家养病。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正月二十五日,英宗以“怨望,造妖言”的罪名,将石亨打入大牢。同时又以诏书的形式为石亨叔侄定性:
岂期亨貌若忠淳,心实狡险。作威作福,黩货无厌。欺厌诸司,卖官鬻狱。而又纵侄彪肆为凶逆,暗结人心,图谋镇守。—《明英宗实录卷三百十二》
二月十六日,石亨瘐死狱中(指在狱中病亡)。四天后,石彪被斩首示众。石家的富贵,就此雨打风吹而去。
文安伯张輗
张輗,英国公张辅之弟,太平侯张軏之兄。之所以能够在夺门之变中发挥重大作用,在于张輗的身份:管将军宿卫。
夺门之变剧照
和“性尤凶暴”的张軏相比,张輗被认为“与人接温恭”。但这是表面而已,张輗本质上“性亦阴忮”,即非常的阴险嫉妒。不过和石亨这样的暴发户相比,老张家毕竟底蕴深厚,平日里的为人处事要老到和圆滑得多。所以石亨倒台,却并未连累到张輗。
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二月二十八日,文安伯张輗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追封文安侯,谥忠禧。其子张斌当年六月袭封文安伯,但很快坐事削爵闲住。
结语:人生有时候就像是投机,有成功就会有失败。虽然靠着夺门获得了巨大的回报,比如徐有贞以明代唯一有爵位的内阁首辅,石亨叔侄尽享高官厚禄,一时风头无俩。但大浪淘沙之后,却没有一家的爵位能够传到后世,算不算是善恶终有报呢?
曹吉祥剧照
再补一个人:曹吉祥。这位景泰朝的司设监太监,在复辟之后奉命总督三大营,嗣子曹钦更是被封为昭武伯。石亨倒台后,曹吉祥夜夜不安,和曹钦密谋造反。结果这场发生在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七月的政变最终失败,曹钦投井自杀,曹吉祥则被处以磔刑。
于谦的仇人们,终究没有几个有好下场。
英宗查账,查到那里那里就火龙烧仓,查边军就断粮!土木堡之变发生到结束仅仅只用了一天!不要说什么是王振指挥军队造成的,简直胡扯!明朝从开国到灭亡,太监从来就没有掌过兵权!军队根本不可能听太监的!文人,勋贵,内阁 这些人岂能听太监的!何况是出了京城!土木堡之变发生三年后也先被其他部族杀了!也先是英宗扶持起来的!他需要英宗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