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十一月十三日,东吴王张士诚手下平章潘原明打开杭州城门,向西吴王朱元璋养子朱文忠投降。当月二十五日,大将军徐达率领大军包围了姑苏城,张士诚政权已经摇摇欲坠,整个江南即将一统。
十二月十二日,朱元璋发布令旨罢浙东行省,开设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原来的右丞朱文忠升任平章政事。然而在史书的记载之中,此时朱文忠的名字,已经改为了李文忠,而他的身份也由朱元璋的义子,正式恢复为外甥。
己未,罢浙东行省,开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于杭州,升右丞李文忠为平章政事。文忠,上甥也。自幼育之,赐以国姓。至是命复姓李氏。—《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
李文忠剧照
类似李文忠这样的义子,朱元璋总共有二十多个。为什么在大明建国之前这些人要改姓?他们在明朝建立以后的结局又如何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建国前捐躯说起义子和义父之间的关系,难免让人想起东汉末年的那位“义父终结者”:吕布吕奉先。当然像吕布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义子和义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问题。
而到了军阀混战的年代,收养一些义子,是有效控制军队的一种手段。甚至于明太祖朱元璋本人,就是义子制度的受益人。据不完全统计,老朱收养的义子多达二十余人。这些人之中能见到大明建国的并不多,甚至大多数都籍籍无名,比如真童、金刚奴、也先、买驴、泼儿等人。
马皇后与朱元璋剧照
相对来说,名气比较大的有两位,我们来做一个简单介绍。
朱文逊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亲率十万大军攻打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当年朱元璋渡江以后攻下的第一座城池,就是太平府,所以这里也算是老朱的龙兴之地。
驻守此地的花云面黑如铁,骁勇过人,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猛将。而朱文逊,则以老朱义子的身份而特殊。二人面对陈友谅大军毫无畏惧,果断开城出战。一般来说,守城必野战,如果野战打不过对方,这个城很难守得住。
陈友谅战船
只可惜花云和朱文逊虽然勇猛,但是手下毕竟只有三千人,和陈友谅大军的人数相差实在过于悬殊。结果朱文逊战死沙场,花云在退回城中之后,也只坚守了三天。朱文刚
小字柴舍,籍贯不详。朱元璋之所以大量收养义子,目的是派他们跟随大将出镇各地,起到一个实际上的监军作用。朱文刚的出镇之所是处州(今浙江丽水),跟随的大将则是从龙元老耿再成。
太祖初起,多蓄义子。及长,命偕诸将分守诸路。周舍守镇江,道舍守宁国,马儿守婺州,柴舍、真童守处州,金刚奴守衢州,皆义子也。金刚奴后无考。周舍即沐英,军中又呼沐舍。柴舍者,朱文刚,与耿再成死处州难。—《明史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二十二》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二月初七日,金华苗军元帅蒋英等人发动叛乱,杀害了朱元璋部下大将胡大海。四天后,处州苗军元帅李佑之等人也跟着作乱,耿再成、朱文刚均不幸遇害。
五大义子当然百炼真金依然是存在的,朱元璋的义子之中就有五人活到了大明开国,而且各自的成就也都颇为不俗,我们不妨也来盘点一下。
沐英
沐英,定远人,生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的时候被朱元璋收养。当时老朱长子朱标尚未出生,他和马皇后二人给沐英赐名朱文英,所谓“赐姓朱氏,恩养之甚厚”。
沐英画像
由于常年待在朱元璋身边的缘故,沐英在开国之前的功劳并不大,他仅仅在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的时候,才跟随大将汤和一起南征福建。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准备封建诸王,让他们各自领兵戍守边疆。为了避免义子们和亲儿子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竞争,老朱特意让他们全都认祖归宗,恢复本姓。
岁戊申,是为洪武元年,上即皇帝位,命英复姓曰: “不可使其本宗乏嗣也。”—《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八》
沐英此后接连出任大都督府佥事、同知大都督府事等官职,正式开始崭露头角。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沐英以征西副将军的身份,同卫国公邓愈一起西征。此战收服了吐蕃,沐英也因此获封西平侯,赐世袭铁券。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沐英以右副将军的身份,同颍川侯傅友德一起征讨云南。而在大军班师之后,沐英留镇云南,创造性地发明了三段式火枪射击法,大破三十万麓川大军。朱元璋对此老怀大畅,曾经当面夸奖这位昔日的义子:“使吾无西南之忧者,英之功也”。
太子朱标剧照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太子朱标薨逝。消息传到云南,从小就和太子关系莫逆的沐英悲痛不已,竟于当年六月也不幸去世,享年四十八岁。接连痛失长子和义子,已过花甲之年的朱元璋悲痛欲绝,破例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谥曰昭靖,并命其长子沐春袭爵西平侯。
此后沐氏子孙世镇云南,真正做到了和大明王朝同生共死。
李文忠
李文忠,泗州盱眙人,生于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其母朱佛女是朱元璋的二姐。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的时候,李文忠之父李贞带着儿子,前往滁阳投奔朱元璋。老朱从小和二姐感情极其深厚,当即给外甥赐姓朱氏,把他当亲儿子来养。
甲午冬,上驻兵滁阳,文忠父子来见。上喜甚,因养以为子,赐姓朱氏。—《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
李文忠之母画像
由于天资聪颖且勇武过人,外加朱元璋亲外甥的身份,李文忠很早就已经独当一面,是朱元璋在浙江对抗张士诚的核心人物。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李文忠率军北伐,并于当年五月在应昌俘虏了元顺帝嫡孙买的里八剌,以及太子妃陈答里等宗室亲贵无数。当年十一月大封功臣,李文忠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食禄三千石,子孙世世承袭。
李文忠在开国六公爵之中排名第四,仅次于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和郑国公常茂。虽然李文忠是大明皇帝的外甥,但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排名实至名归,因为他的功劳太大了。
曹国公李文忠剧照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年底李文忠突染重病,并于次年三月去世,享年四十六岁。追封为岐阳王,谥曰武靖,由其长子李景隆袭封曹国公。
何文辉
何文辉,滁州人,生于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滁州守将何世隆之孙。何世隆归降朱元璋之后,何文辉被收为养子。名义上老朱对他是“见而爱之”,实际上颇有人质的感觉。
不过凭借着出众的能力,何文辉在开国之时颇有战功。他以鄱阳湖的战功,升任同知南昌卫指挥使司事,紧接着又进封江西行省参政、左丞。汤和南征副将,何文辉以征南副将军的身份随征。回京之后,又扈从朱元璋北巡。接着又河南卫指挥使的身份,在定西击败了王保保所部元军。
王保保剧照
然而很奇怪,以这样的资历和战功,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的时候,何文辉却榜上无名,仅仅升任大都督府佥事而已。要知道此前一直居于其下的薛显,都被封为了永城侯。
何文辉很知道进退,很快就以身有暗疾为由,请求回乡治病。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六月,何文辉去世,享年三十六岁。其子何环,以蜀王府成都护卫指挥使的官职随军北伐,不幸阵亡。
徐司马
徐司马,扬州人,九岁的时候被朱元璋收养。金华、处州之乱后朱文刚遇害,老朱把徐司马给调了过去,很快又进封他为金华卫指挥同知。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的时候,徐司马跟着李文忠一起北伐,抓获了故元宗王庆生。此后徐司马先后进封杭州卫指挥使和河南都指挥使。朱元璋对徐司马有一个爱称: “马儿”。
蓝玉剧照
在讨平了越嶲之乱后,徐司马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年底回到京师,随即染病,并于次年正月去世。徐司马喜好文学,性格仁厚,生活简朴,《明史》称其为贤将。可惜他死后不久爆发了蓝玉案,由于曾经在四川和蓝玉一起平定月鲁帖木儿之乱的缘故,徐司马也被打为了蓝党,两个儿子都受到了牵连。
平安
平安,滁州人。和沐英、徐司马等人不同,平安的老爹平定一直都在朱元璋军中任职,并且以济宁卫指挥佥事的身份在攻打大都(今北京)时阵亡。
《明史》称平安“骁勇善战,力举数百斤”,也曾经跟着朱棣出塞。但由于种种原因,平安在洪武年间的功劳几乎都被一笔抹去,很可能和他在靖难战争期间的立场有关。
燕王朱棣剧照
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的白沟河之战中,平安率领骑兵冲锋,一路击溃了朱棣手下大将房宽、陈亨,甚至连朱棣本人都差点被他一槊刺死。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败在平安手下的大将有薛禄(后封阳武侯)、李彬(后封丰城侯)、王真、陈文等人。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四月底,朝廷大军在灵璧战败,平安被俘,燕军官兵无不欢呼庆幸。
安久驻真定,屡败燕兵,斩骁将数人,燕将莫敢婴其锋。至是被擒,军中欢呼动地,曰: “吾属自此获安矣!”—《明史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
朱棣篡位登基之后并没有处死平安,反而封其为北平都指挥使,不久又升任后军都督佥事。然而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即将巡幸北京之时,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平保儿尚在耶?”
听话听音,朱棣这次北巡是为迁都做准备,一切不稳定的因素都要扼杀。因此平安非常识趣地自尽,换来了子孙后代的平安,其子平宏得以享指挥使禄而善终。
朱棣剧照
结语:义子监军,是草创之时的无奈之举。随着实力的逐渐增强,朱元璋也在收回义子们所享受的特权。到了大明开国前夕,为了避免他们和亲儿子之间产生矛盾,又全部恢复了原来的姓氏。
如果说沐英、徐司马等人开国之时功劳不够,那么以何文辉的资历,应该可以获封侯爵。《明史》对何文辉的评价很不错,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让朱元璋对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打压。
文辉号令明肃,军民皆德之。帝尝称其谋略威望。—《明史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二十二》
枪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