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中期时中国开始使用了新疆和田玉(和田古称于阗,为读者易于理解,本文均称和田),《汉书·西域传》第一次明确记载了和田玉:“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寞,其山多玉石,采来”。

和田的玉龙喀什河
这里的河源是指和田的玉龙喀什河,“其山多玉石,采来”,就是在昆仑山脚下的玉龙喀什河采玉。从此,新疆和田玉开始进入中原,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玉器的主要玉料和中国玉文化的重要载体,使中国玉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中华文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1、和田玉进入中原新疆和田玉进入中原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在位期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第一次派张骞作为特使出使西域,目的是寻找大月氏,中途被匈奴截留下来,在匈奴生活了十年,但他始终保持着汉朝特使的气节。公元前128年,张骞终于找到机会率部属逃离了匈奴,没有回国而是继续完成任务。他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到了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由大宛介绍找到了大月氏。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后归国。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才得以脱身回到长安。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人回来。这次出使,虽然没有完全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图片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使团成员多达300余人。公元前115年,张骞凯旋,乌孙(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等地派使者随同张骞一起回到长安。此后,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
张骞本人在朝为官,对和田玉的情况应有所了解,知道其重要价值,了解其质地属性,甚至知晓其玉料开采难度。在他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在回程的路上经过和田,可能在和田发现了玉料的一些蛛丝马迹,回到京城后,他将这一情况禀告了汉武帝。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队伍中,应该就有了解和田玉的专业人士。到了西域的和田后,他们可能在昆仑山出山口,看见了堆积于河床或河滩上,圆润光滑、洁净厚密的籽料。我们今天无法想象当时他们的激动心情,但一定是无比兴奋的,不亚于我们今天发现一特大矿藏的盛况。他们将和田玉带回内地,经过认真比对,发现和田的玉料是当时人们能够找到的最好的玉料。
02、新疆和田玉的使用和田籽料在汉武帝以后的墓葬或遗址中有所发现。海昏侯刘贺于公元前74年登基,在位仅27天,但其墓葬出土文物极多,其中就有明确是和田籽料。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玉料
稍晚的陕西汉元帝渭陵出土的几件圆雕玉器,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能体现和田籽料优质的作品。汉元帝刘奭在位共16年,死后葬于渭陵。该墓葬出土了6件带皮籽料玉器,玉料质地极好,即使用今天的玉料评价标准来看这些玉料亦属极品,因而,这一时期的玉器应该开始大量使用和田玉料了。

西汉玉辟邪
03、汉代中期的玉石之路汉代的玉石之路,是将和田籽料运输到中原的路线。这条玉石运输路线可能有两条。一条是水路:当时的和田河与塔里木河水系是相通的,和田玉料可以通过这条水路运输。具体运输线路是和田玉料在和田开采后,通过和田河直接运到塔里木河,因塔里木河与浦海(今罗布泊)相连,玉料经塔里木河运送到浦海的南岸。
另一条是陆路:和田玉料开采后,经且末、若羌沿昆仑山北缘到达浦海南岸。这两条路线有一个共同的交会点——罗布泊的上岸口岸,于公元前110—前108年间,此处还设立了玉门关。这条水路目前有些河段已经干涸,不能全境通航,但在古代这条路线应该是通航的。在古代,运输走水路是运送物资最快的方式,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了。因而,汉代时期和田地区的籽料运往内地的出疆路线,大体上走的就是这条水路,因此这条路线又称为汉代的玉石之路。

敦煌附近的玉门关遗址
04、汉代和田玉的使用背景张骞发现并带回和田籽料,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历史的必然性。说是偶然,张骞出使西域历经万难,成功打通了西域通道,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不确定的基础上发现和田籽料,确属偶然。说是必然,从新石器时期起,人们就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寻找能够寄托灵魂的物质载体-玉料,因和田玉料的内质符合华夏儿女对玉料的一切梦想:质地细腻、皮色华美、内外一致、精光内敛、开采便利、便于加工等元素,成为当时玉料中的佼佼者,进而成为中国玉器的主要材料,更成为以后数千年中国玉文化的基石,把中国玉文化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使中国人找到了精神世界最好的物质载体。
05、作者简介作者:王建泉
职 业: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资深珠宝投资顾问。
资 质:NGTC 宝石学家、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
社会职务:黑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宝玉石专业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宝石及 材料工艺学专业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与珠宝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王建泉
著作有《玉璇玑的探讨与研究》一文,详细阐述了从古至今学者对玉璇玑用 途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发表于国家级期刊《科学与生活》2021 年 28 期上;论文《探讨桃山玉的发展前景》,从材料学,矿物学和工艺学等角 度对桃山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与认识;并以此 为基础对桃山玉作了全面的介绍。该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科学家》2022 年 第 6 期上。
在宝石学家王建泉的头条号和个人图书馆上推出了《彩色宝石的鉴定方法》、《田玉的鉴定与质量评价》、《八大产地玉料在古代玉器中的使用状况》、《古代玉器特征解析》、《仿古玉器研究》、《新石器时代泛红山文化发展历程》、《吉林与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期玉器的研究》、《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研究》等文章 450 多篇,300 多万字。阅读量 100 多万人次,深受广大宝友喜爱,因发布内容优质,被头条号认证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注: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中国新疆和田玉》、《中国和田玉》和《系统宝石学》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玉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