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周一的清晨,当我踏入大厦之时,众多女同事手牵着手,满面笑容,欢声笑语不断。我暗自思忖:“看来,她们这个周末过得极为惬意。有好友相伴,自然是满心愉悦。”
就在这时,另一位同事也走了进来。很明显,她心情不佳,孤身一人,且显得无精打采。我礼貌地打了声招呼,她也同样礼貌地回应。随后,我们先后走进电梯,一同进入了公司。
接着,我随口问道:“这个周末过得如何?” 她声音低沉地说:“还行吧。” 我感觉气氛有些不对,便只简单应了一声 “哦”。
过了一会儿,与我关系较好的同事小李来找我,说道:“道哥,这周末咱们去骑单车吧,我叫上了一位朋友。我们定了个长远的目标,八十公里,怎么样?” 我头也没抬,一边盯着电脑,一边回应:“你可拉倒吧,我的单车才几千块钱,骑起来比较重,骑二十公里我的腿就酸了。可比不上你们那好几万的单车。” 他笑着说道:“没事,这样吧,我还有一辆旧款的,你先骑着,跑八十公里,保证你不会觉得累。”
我调侃着说道:“算了吧,万一给你弄坏了,我可赔不起。” 他瞥了我一眼,说道:“行了行了,别说这些没用的。周日早晨八点在公司门口汇合,千万别迟到啊。”
这时,那位女同事看到我们的互动,羡慕地说道:“真羡慕你们之间的友情,一点儿芥蒂都没有。”
我好奇地说道:“你今天这是怎么了?受什么刺激了吧。”
她沮丧地说:“昨天我和闺蜜一起逛街买衣服,我试穿了好几件,她总说我土。”
我差点被她气笑了,说道:“这有什么呀。我和朋友也经常开玩笑呢。你还在意了?”
她叹了口气,说道:“她之前也这样跟我开玩笑,我本来也没太在意。可等我们逛完街之后,我开玩笑地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土里土气的。她的回答让我很伤心。”
我好奇地问:“她怎么回答的?”
她说:“可能是因为我的家境本身就很好,其实我一直都觉得你挺土的,这可能就是一种刻板印象吧。”
我惊诧地说道:“这可不像是开玩笑了,这话有点过分了。”
他愈发沮丧,缓缓说道:“是啊,这让我回想起她平日里的那些玩笑话,原来全是发自肺腑。她或许根本就瞧不起我。如今我才领悟,我们看似亲密无间的朋友,实则不过是一起吃饭、看电影、逛街的搭子罢了,毫无灵魂的默契,也没有心照不宣的感应。我最好的朋友给我上了沉重的一课,原来,友谊也不过如此。”
我再度好奇地问道:“既然如此,那她为何还常常约你一同逛街、吃饭呢?”
他闭着眼睛,低垂着头说道:“这也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我曾以为她只是利用我来炫耀自己,毕竟我们的家庭状况有着天壤之别,有这样的心理也属正常。可直到看到你们骑单车的事情,我又陷入了困惑之中。小李和你之间的家庭也存在差距,然而你们却没有这样的芥蒂,我很是羡慕,同样,我也想不明白其中的缘由。”
我说道:“你也不必羡慕我和小李之间的友情。其实,我们之间也有隔阂,只是与你和你闺蜜的隔阂有所不同罢了。”
她好奇地问道:“真的假的?”
我不紧不慢地说道:“小李这个人性格豪爽,可有时候,我实在难以忍受他说话的态度。比如,我与他探讨一些事情时,他会说‘你以为呢’‘不然呢’‘你才知道啊’‘还不是因为你才……’这些话曾一度让我无言以对。实际上,周日的活动我并不想参加,也是因为不想与他走得太近。”
他灰心丧气地说道:“我记得有一项针对 1000 名成年人的社会学调查,94% 的人表示他们曾与最好的朋友产生过争执。你和我可能永远都不会成为那 6% 的幸运儿。而所谓的朋友,可能都只是阶段性的朋友而已。不是他疏远你,就是你疏远他。很多我自以为很好的关系,其实也不过如此。”
我淡淡一笑,说道:“如果你真的这么想,也许你这辈子都不会有朋友。或者说,无论是你疏远他们,还是他们疏远你,你都要付一半的责任。”
她疑惑地问:“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
我笑了笑,说道:“你还记得去年,由于我的电脑坏掉了,一时着急,用你的电脑发了一封邮件,最后你对我大吼那次吗?”
她尴尬地笑了笑,说道:“当然记得,你为了给客户发资料,把我里面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的。当时,我可生气了。然后,你好几天都没怎么跟我说话。自此以后,你就再也没有碰过我的电脑了。当时,我就觉得你很反常。不过,还好,咱俩没闹僵。”
我思索了一阵,严肃地对她说:“当时,我也这么想的,你也很反常,本来就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嘛。”
她笑着说道:“所以你直到现在还是对我有所芥蒂,一直都没碰过我的电脑。所以,平时出去见客户,都是借用其他人的电脑,对吗?”
我也尴尬地笑了笑,说道:“我并没有生你的气,只是我明白了一件事情。我有一半的责任 —— 我对你缺乏足够的了解。心理学家琼斯和戴维斯提出‘对应推论理论’。他们认为正常的行为只能让我们对一个人存在有限的了解,而不寻常的行为可以让我们对一个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你的反常也好,我的反常也罢,在对方看来,这些都不应该发生,而实际上,却发生了,只能说明,我们缺乏对彼此的了解。现在我了解到,电脑是你的禁区,我就不会再迈入。禁区之外,才是咱们的友谊区域。反之,如果我无视你的反常,无视你的禁区,咱俩可能连普通朋友都做不了了,对吧?”
我继续说道:“其实在婚姻当中,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配偶的一句话,便可能引发反感、生气乃至嘶吼,进而演变成大吵大闹。倘若有心的配偶面对这种反常行为能够深刻反思,便会明白有些话对别人可以说,对爱人却万万不能说。至于原因,或许他们不会深入探究,但一定会从中了解到对方的敏感区域在哪里,而这恰恰就是一种深入的了解。在婚姻关系里,这种了解至关重要,它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只有当双方都能敏锐地察觉到彼此的禁区,并给予尊重和理解时,婚姻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更加稳固、长久。反之,如果总是戳对方的伤口,久而久之,疏远,冷漠,乃至离异将会一步步恶化下去。婚姻中的疏远和友情中的疏远并无不同,不是吗?”
她认真的地对我说:“我认为,你也应该向小李展示你的禁区,如果以后他再那样和你沟通,你索性也一反常态,让他明白你的禁区在哪里。”
我摇摇头,笑着说:“我不会那样做,这辈子可能都不会,至少对小李是这样。”
她疑惑地问:“为什么?”
我说:“刚刚你也看到了,他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单车借给我,这就是一种情分,他在我这里,已经储蓄了情分。还有之前,我骑单车摔倒,是他把我背上车,然后送到医院。还有很多其他的时候,他也给予过我帮助。总之,虽然他对我出言不逊,我相信都是无意之举,并没有看不起我。而他在我这里储蓄的情分,难道还换不来一份包容吗?”
我继续说道:“实际上,有近40%的友情曾因无法容忍好友的习惯或观点差异而选择断绝往来。通俗点讲,就是对彼此太多苛刻。朋友之间的爱,如果因为一点点分歧,便割袍断义,无异于将这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全部抛弃,这不是很刻薄吗?如果我保持这种心态,那么,第二个朋友,第三个朋友,乃至第五十个朋友,我们可能都处不长远。我不会游泳,即便换再多游泳池,仍然不会游泳,不是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的道理,我相信,你也懂。人嘛,终归存在分歧,就像我和小李,如果说他瞧不上我的见识,那我不也是瞧不上他的说话方式嘛。如果因此而不再往来,我们不是同样刻薄吗?也许这分歧对我们的友情有破坏性,但是,仅仅只占到整体友谊的 10% 而已。”
她似有醒悟地说道:“你和所有的朋友,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相处吗?”
我惊呼道:“我可没有那么伟大。我也有很多令我厌烦的朋友,看着就不顺眼,相处起来特别敷衍,反常的举动特别多。这让我认识到,这种友情走不长远。我的感觉告诉我,这可能只是我人生中的阶段性朋友而已。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朋友,我只做好我那一半的责任就好,通过他们的日常行为和反常举动,了解对方,包容对方,直到我累了,不能再包容为止。也算对得起这段交情了。我的疏远,对他们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于我来说,却是另一种重生。”
他问道:“你觉得我应该如何与我的闺蜜相处呢?”
我安慰道:“其实,我个人认为,既然你们经常一起出入,那就说明你们的关系很不错。她觉得你土,可能只是审美不同,而非身份歧视。”
她说道:“也许是这样吧,因为平时她也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就像小李对你一样,虽然说话趾高气昂,但总体来说,对你还是照顾有加的。可是,即便如此,我也无法接受她的审美歧视,毕竟我们是朋友。朋友之间可以有分歧,但不能有歧视,两者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我建议到:“我明白你的感受。这样,我给你几条大致的建议,至于具体的操作尺度和节奏,你自己掌控。“
首先,作为朋友,应该有包容为先,而不是一味地刻薄对待。你的包容程度取决于你们之间的感情深度。
其次,如果你的包容没有取得效果,你可以选择间歇性的疏远她。以这样微妙的反常举动做出一个暗示:你伤害了我。这样的举动能让她清晰地认识到你的禁区在哪里,也能让她清楚地了解你的人格是怎样的。
第三,前面两个措施一软一硬,在接下来的相处中反复评估你的暗示对她是否起到警醒作用。
第四,如果关系确实有所改良,说明还可以继续交往。如果没有任何改进,那么,选择交面不交心的相处方式。见面的时候,该打招呼就打招呼,毕竟你们曾经都真诚付出过。而私下里就不要走得那么近了,还给彼此自由和一个新的开始。”
也许,朋友之间的疏远,并非谁对谁错。往往是我们疏忽了对方反常的一面,错过了深入了解彼此的契机,也未能进一步调整相处模式。在彼此的禁区一次次被践踏之后,我们最终选择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隔离了对方。这种疏远令人惋惜,倘若我们能在相处中多一份敏锐,多一些理解,及时捕捉到那些反常的信号,或许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隔阂与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