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振铎 | 1898-1958
一个较真的人

郑振铎在杭州 | 1923年.秋,左起高梦旦,郑振铎,胡适,曹诚英
吴晗属于郑振铎的学生辈儿的。据吴组缃说在1930年代,郑振铎在燕京大学任教同时在清华兼课,一大批青年学生都是他发现培养起来的,像余冠英、曹禺、季羡林、吴晗、林庚和吴组缃都是,得到他的发现和赏识,然后在郑振铎的《文学季刊》上发表文章,才渐渐的开始走上写作的道路的。
著名的「林徽因指着吴晗鼻子臭骂」事件发生在1953年5月。那天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席间,郑振铎说:推土机一开动,我们祖宗留下来的文件遗物,就此寿终正寝了。而此时肺病已重,声音沙哑的林徽因指着吴晗的鼻子大骂,边骂边哭。
那年的8月20日,吴晗主持会议,讨论北京文物建筑的保护问题,郑振铎、梁思成、林徽因都出席了。郑振铎态度强硬:如有要拆除的最好事先和社会事业管理局联系,由中央决定。吴晗则说:只有全国性的问题才请示中央决定。
——郑振铎时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而吴晗任北京市副市长。

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 | 落款: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周总理批示:原则同意
️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
国务院:
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今天,我们的文化事业也得到了飞快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我们请求对十三陵中的明朝统治者朱棣的长陵进行发掘。封建统治阶级的帝王,死后陵墓中都有大量殉葬品。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他在世时迁都北京,是十三陵的首陵,殉葬品可能多于其他陵墓。通过对长陵的发掘,以活生生的事例与实物,进行历史探索,并可利用这些器物,进一步开展对明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史实的研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陵墓发掘后,就原址建立博物馆,将出土器物整理陈列。以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古为今用”的方针,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阶级教育,可进一步认清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丑恶面目,加强对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同时也可增加首都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内容。
当否,请批示。
郭沫若 沈雁冰 吴晗 邓拓 范文澜 张苏
1955年10月3日
另一件事是发掘定陵,1955年10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副部长沈雁冰、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范文澜等人联名提交《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报告呈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得知后认为条件不成熟,强烈反对贸然发掘,高层形成一场争论。周恩来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点头后,周批示:“原则同意”。
至于最后发掘又换成定陵,因为定陵是十三陵中营建年代较晚的一个,地面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将来修复起来也容易些;再者万历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做了48年皇帝,可能史料会多一些。

定陵开棺 | 1957年9月,左一郑振铎,左二夏鼐
定陵发掘工作自195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58年7月结束,历时两年零两个月,用工2万余人、耗资40余万元的代价,使这座深藏地下368年的玄宫重见天日。
️ 定陵的发掘也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自此成为中国考古界的定规。
定陵鸟瞰图 | 2020年,上东下西

古建避雷针的安装,始于郑振铎。
1952年,清东陵康熙景陵大碑楼遭雷击被烧毁。1956年6月明长陵祾恩殿遭雷击起火。周恩来指示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前去检查,局长郑振铎立即约了梁思成一同去现场。棱恩殿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巨型楠木大殿,一旦焚毁于雷击火灾,将会损失惨重。此后,郑振铎和梁思成给周恩来呈递了报告,周很快以国务院的名义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重要的古代建筑上都安装避雷针。
一个不练字的人

郑振铎手稿 | 诗人唱些什么
不知道看什么书好的时候,我一般会找出书信集来,一般都会很快陷进去。想快速了解一个人,不能去看闲杂人等写的《XXX传》,从书信入手是条捷径。梁启超、陈独秀、台静农、傅雷、张大千、徐悲鸿、黄宾虹等都是从他们的书信开始入门的。而有的是看完他们的文学作品再看书信能则能更全面的了解这位作家作为一个“人”的真实的一面,如鲁迅、老舍、张天翼、巴金、叶圣陶等。
而郑振铎我就是在看完他的《劫中得书记》、《中国白话文学史》、《郑振铎文集》后又翻开的《郑振铎书信》,虽然这本小集子里只是他和刘哲民一人的通信。

南汉宸请郭沫若题写的「中国银行」 | 1955年
在民国短短几十年里,学术空气自由奔放,风云人物井喷式出现,但是不管是什么学科的大神,旧学功底大都相当深厚,一个作家写字难看相当于一个作曲唱歌跑调。
康有为在上海做寓公时就是靠「鬻字」支撑着庞大家庭的开销;梁启超因为成名太早写个便条都不敢随便——生怕别人拿去裱了挂起来;陈独秀的字独成一家,在狱中何应钦还去找他求字;鲁迅的字自成一体,导致厦门大学和聊城大学都是集鲁迅书法做的招牌。
其他像陈衡恪的篆隶、沈尹默的行书、于右任的草书那更是公认的大手笔。郭沫若题的「故宫博物院」和「中国银行」,胡适的字,茅盾的字,老舍的字,就连没上过学的沈从文的字都漂漂亮亮的。

郑振铎与友人在北海公园 | 左起:李健吾、曹禺、郑振铎、巴金、唐弢
写字好的太多了。——就像一个音乐人即要会作词作曲又能演唱,而演唱只是捎带脚的事,根本不用专门练。
在一众的民国大家里,郑振铎的字让人过目难忘,在民国文坛风云人物里应该能排“前三”了。

郑振铎书信手稿 | 1958年,致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