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国近五百年来第一流

噩噩文化 2025-02-28 04:57:04

《儒林外史》五十六回本 | 清.吴敬梓撰.同治八年群玉斋活字版

中国近五百年来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只有《水浒》、《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三部书。【钱玄同】

《儒林外史》的出版比《金瓶梅》晚一百多年,这期间涌现出很多话本小说,如《好俅传》、《醒世姻缘》、《西游补》,但都比不上《外史》,吴敬梓在技巧与风格上带来的革新,对中国后世小说的发展影响甚巨。胡适、鲁迅、钱玄同都对《外史》大加赞赏。

这是一部坚持作者独立人生观并带着强烈自传经验的小说。写下自己对周遭社会的印象,并为自己整天吃了上顿没下顿作辩护。他说他的破产是因为公益事业——整修先贤祠。

在政治承平时代,读书人不为官不但光荣而且责无旁贷;在政治腐败时代,从政府辞职不但不是耻辱而且还是人格高尚的象征。

远离仕途的吴敬梓出奇的崇拜有作为的人,他在《外史》里为叛逆的明成祖和宁王辩护,甚至还斥责了方孝孺。

《儒林外史》五十六回本 | 清.吴敬梓撰.同治八年群玉斋活字版

故事跨度从1487-1595年,在楔子里就首先推出元末王冕的故事作为榜样和标准:艺术手段高明,无世俗野心,不求闻达,孝顺,谦和。虽然官方人士赏识其才华并有可能给他带来声望,但王冕拒绝与其接触,且避之唯恐不及。拒绝即尊严,王冕是吴敬梓认为的隐士最高段位。

《儒林外史》善用最难写的白描。在楔子里,我们就见到了一个行文简洁明快的散文家吴敬梓,他能即经济又精确的记录所观察的一切。比如这一段:

《儒林外史》五十六回本 | 清.吴敬梓撰.同治八年群玉斋活字版

这一段被胡适在《老残游记·序》中引用并赞赏后,一帮人闻风而起,所以民国散文里到处都是“儒林风”。要不说深巷子里的酒再好,也得找流量明星给代言呢。

再如在第十一回里写一个落魄穷儒的书房:一个小小的书屋,面着一方小天井,有几树梅花,这几日天暖,开了两三枝。书房内满壁诗画,中间一幅笺纸联。不用像《西游记》动不动就“有诗曰”,就跃然纸上了。然后谈话到深夜又写室外的景色:谈到起更时候,一庭月色,照满书窗,梅花一枝枝如画在上面相似。

《外史》的最大创新首先就是不用诗词来描写景物,而是把描绘性文字和叙述性文字结合在了一起。

他能不依赖陈旧的诗句或自创诗词,抛弃精密的语言,不用难懂的典故,用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实在令人赞叹。鲁迅说:总是一段一段的“有诗为证”,虚事铺排多,史事发挥少。吴承恩便是如此:

【西游记·第二回】好猴王,将身一纵,跳起去,一路筋斗,直至北下观看,见一座高山,真是十分险峻。好山:笔峰挺立,曲涧深沉。笔峰挺立透空霄,曲涧深沉通地户。两崖花木争奇,几处松篁斗翠。左边龙,熟熟驯驯;右边虎,平平伏伏。每见铁牛耕,常有金钱种。幽禽肌睆声,丹凤朝阳立。石嶙嶙,波净净,古怪跷蹊真恶狞。世上名山无数多,花开花谢蘩还众。争如此景永长存,入节四时潭不动。诚为三界坎源山,滋养五行水脏洞。

《金瓶梅》也一样,每回以词曲开又大多以词曲收,中间有时高兴了还会加上整段的散曲,至于功效嘛,见仁见智了。

《金瓶梅词话》梦梅馆本 | 2007年.台湾里仁出版社.谈虎斋藏

语言上,地方方言和文言文的使用,相当谨慎,比如《金瓶梅》里大量使用山东方言,《海上花》里大量使用吴语,张爱玲不仅给《海上花》代言还亲自动手翻译成官话,《外史》也有方言,比较少,我整理了一些:

《儒林外史》里的山东(一)

《儒林外史》里的山东(二)

吴敬梓在描写吃喝上也是一绝,简单几笔便能让你食指大动色香味俱全,比如第二回这段:

️随即每桌摆上八九个碗,乃是猪头肉、公鸡、鲤鱼、肚、肺、肝、肠之类。叫一声:“请!”一齐举筋,却如风卷残云一般,早去了一半。

这一段几乎只是写实,甚至都没有形容词,但是这些吃食实实在在就是穷周进所能拿得出手的了,没一样正经东西:鸡是公鸡,鱼是最常见的鲤鱼,其他的全是猪下水,但是穷人们仍旧连这也不能常吃到。

仍旧第二回:“彼此说著闲话,掌上灯烛,管家捧上酒饭,鸡、鱼、鸭、肉,堆满春台。”光罗列的“鸡鸭鱼肉”的成语就已看出旅途中的饭食之丰盛,甚至怀疑他船里有个冰箱。“王举人也不让周进,自己坐著吃了,收下碗去。随后和尚送出周进的饭来,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周进也吃了。安置后,各自歇宿。”举人的丰盛对比周进的寒酸,菜谱可谓惨绝人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周进的不仅只有素菜,而是“老菜叶”,幸好还有一壶热的水。“次早,天色已晴,王举人起来洗了脸,穿好衣服,拱一拱手,上船去了。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周进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杯盘狼藉的叙述再次刺激落魄的周进,他边扫地边想什么呢?

刻画人物时他也不用上帝视角去解说,而是把人物置于一个特定的戏剧化场景里,演员自顾自的说话,做事,人物性格就已经呼之欲出了。

他描写各人的性情,言语,动作,都能各还其真面目:那地位相差太远的人自不必说,如杨执中和权勿用,娄公子和遽公孙,杜少卿和迟衡山,虞博士和庄徵君,……很容易写得相像,他却能够写得彼此绝不相同;又如他描写胡屠户、严贡生、马二先生、成老爹诸人,真是淋漓尽致,各极其妙,而又没有一句不合实情的肤泛语和过火语。

《外史》是一部没有情节的小说。胡适说“分割任何一个故事而不损及全书”。鲁迅也说:若断若续,缀为长篇。

说《外史》没有情节是因为他随时准备介绍新人物来代替旧的,像投枣核一样主角换了一个又一个,前面著名的二进士——周进和范进,他们的故事一旦表演完毕就退居幕后,后边偶尔会生硬的提一下他们的名字但很少有再次登台的机会。

鲁迅说他: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主角更换之频繁简直像在跑接力赛了:第二回写周进,第三回写范进,第四回写张敬斋,第五回写严监生,第六回写严监生的哥哥严贡生,你方唱罢我登场。

儒林外史.五十六回本 | 清.吴敬梓撰.同治八年群玉斋活字版

《儒林外史》五十五回的篇幅,可以比较分明的割裂为三个部分:

楔子

1、第二至第三十回:讽刺追名逐利的人

2、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七回:重修泰伯祠

3、第三十八至第五十四回:唐宋传奇故事

尾声

他的讽刺对像包括但不限于学者和伪学者,还有那些所谓的名士——追求高雅也许是比追求功名更俗不可耐的一种丑。

而对于卑微的小人物,吴敬梓表示出深切的同情,赞扬他们在清苦的环境中仍能保持正直和善良,让我们看到在讽刺和嘲弄之外吴敬梓的人道主义。

第二部分里,用古礼重现往日儒者荣光,用机械的笔调麻木的简述过程,让读者相当失望。让我们看到,这些优秀的学者比坏的读书人过着更加令人乏味的生活。

但是也因为他的“祭祀说明书”足够直白,三百年后再去了解祭祀的繁文缛节倒是有据可查了。比如礼乐里的乐器比我认知里的要多:“金次福、鲍廷玺两人领了一班司球的、司琴的、司瑟的、司管的、司鼗鼓的、司柷的、司敔的、司笙的、司镛的、司箫的、司编钟的、司编磬的,和六六三十六个佾舞的孩子,进来见了众人。”

吴敬梓不厌其烦地罗列乐器与职司,意在通过极致繁复的礼乐排场,反衬儒林群体“知礼而无魂”的虚伪——执礼者如马二先生(迂腐八股选家)、季苇萧(帮闲文人)等,皆与“礼乐教化”精神背道而驰。钟磬琴瑟在此沦为空洞的形式符号,强化了全书对科举制度异化的批判。

我特别注意到其中有个人叫“司球的”,查《说文解字》是玉磬——不然“球”字为什么是“斜玉边”——,但是后边写了有“司编磬的”啊?去问元宝ds,解释清楚了:《清史稿·乐志》:“特磬一,编磬十六,各司其职。”

故宫太和殿上在清代仍陈特磬(玉磬)于殿东,编磬于殿西,二者分置,印证礼制中单体磬与编磬的严格区分。

执掌特磬(鸣球),在祭祀关键节点(如三献、读祝)击奏,类似现代交响乐的“指挥棒”,统领乐舞起止。《礼记·乐记》云:“磬以立辨”,特磬一响,众乐肃静。

第三部分里有孝子、贤妻、侠客和正能量的军官,这部分的讽刺全留给老家全椒人的庸俗和势利,那些盲儒、腐儒,也许是吴敬梓决定终生不回老家的原因。

尾声里,介绍了四位平凡的人,分别代表着琴、棋、书、画,似乎想表达:虽然士大夫阶层已经式微,但在底层卑微的小人物依旧会推动文化与道德向前走。——这四位和开始的王冕都是吴敬梓树立的道德标杆。

1754年,吴敬梓没等到《儒林外史》刊行就死了,鲁迅说:是后亦少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十几年后曹雪芹的《红楼梦》完工。

中国古典小说 | 夏志清.这书翻译的太烂了,简直像外国人在学说中国话

痰症:

前后第一和第三两部分分区明显:前边不断有人死去,原因大都是“痰症”。而后边的出场者只是老去或散去,少有人死。吴敬梓在书里也开过药方,虽非岐黄圣手但是也不用所有人都一个死法吧,给人看的好草率啊。

歇后语:

第一部分里角色说话好用歇后语,有时甚至会一句话连用几个,简直是没歇后语说不成话,而到了中段则几乎不用,末段偶尔用之。总起来说整体使用量偏大,调料放多了口干!

银两:

此外,里面对于买卖东西的价格可谓毫厘不爽的如实记录在案,对研究明史里的货币大有益处。有时间里整理一下,再码一篇《儒林外史里的银子》。

往期相关:

胡适:《吴敬梓年谱》

鲁迅:《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之下?

鲁迅:儒林外史:狙击之辣手,微辞之妙选

参考书目:

胡适:《胡适文存·吴敬梓年谱》

钱玄同:《儒林外史新序》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

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略》

程芝亭:《读儒林外史随笔》

陈汝衡:《吴敬梓传》

傅继馥:《儒林外史》主题新探

0 阅读:4

噩噩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