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圈子到大市场:今天俄罗斯的经济,相比苏联有进步吗?

桐桐看趣事 2025-04-18 02:02:05

在历史中,苏联,曾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独特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全球舞台上与美国分庭抗礼,成为两极世界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极;而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国,在苏联解体后,踏上了一条艰难的转型与发展之路。

对二者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清晰地洞察俄罗斯在经济、工业和农业等关键领域的变迁轨迹,更能为我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实现自身的稳定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苏联时期,受西方国家长期经济封锁等因素影响,逐渐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经济小循环体系。当时,苏联对外贸易的重心主要集中在经互会的九个国家。从数据来看,1950-1986年间,苏联与经互会九个国家的贸易占其对外贸易的比例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

1950年为57.4%,1960年为53.04%,1970年为55.64%,1980年为48.65%,1985年为54.97%,1986年更是高达61.1%。1986年,苏联对外贸易顺差中竟有76.3%来自这九个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仅占苏联进出口的22.2%,且进口占苏联的25.3%,长期处于逆差状态。

这种经济格局对苏联极为不利,一方面限制了苏联获取外部先进技术和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长期对小弟国家维持顺差,不利于同盟关系的稳固。

反观今日之俄罗斯,其对外经济交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广泛与紧密态势。在俄乌冲突前的2021年,荷兰、德国、英国等众多西方国家共吸收了39.7%的俄罗斯出口产品,若算上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这一比例达46%。

除西方国家外,中国、土耳其、白俄罗斯等国也在俄罗斯的出口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中国是俄罗斯商品的全球第一大买家,占其出口的13.6%。在贸易顺差方面,欧洲部分国家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为俄罗斯提供了大量顺差。

如荷兰、英国等五个欧洲国家给俄罗斯带来的顺差占其顺差来源的近40%,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五个发展中国家在2021年也能为俄罗斯带来480亿美元的顺差。俄罗斯进口商品的24.8%来自中国,中国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在俄罗斯进口结构中占据关键地位。

俄罗斯在国际战略大方向上较苏联时期有明显改善。苏联因与西方交恶、和中国闹翻,陷入孤立发展的困境,而俄罗斯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保持着紧密合作,2021年,俄罗斯进口商品的四分之一来自中国,出口商品的八分之一流向中国。

俄乌冲突后,双方合作进一步加强。同时,俄罗斯与土耳其、印度等发展中大国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

苏联时期,其工业体系虽存在严重偏科现象,但在部分领域成就斐然。在航天领域,苏联的技术堪称一绝,时至今日,俄罗斯仍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苏联时期的航天遗产。苏联在机器、工业设备以及汽车等工业品出口方面也具备一定实力。

1960-1986年间,这些工业品在出口中的占比虽有所波动,但始终保持一定份额,1960年能占到出口的20.7%,1970年为21.5%,1980年为15.8%,1986年占15%。以轿车为例,1980-1986年间,苏联轿车出口量占产量的比例维持在20%-24.9%之间。

如今的俄罗斯在工业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国际地位较苏联时期有所下降。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机械工业产品的占比大幅下滑,2021年该类产品在出口金额中的占比仅为6.3%,与苏联时期15%-20%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在此次俄乌战争中,俄罗斯军事工业水平的相对落伍也有所体现,若军事工业足够先进强大,战争态势或许会大不相同。此外,作为俄罗斯高精尖出口商品代表的军火,在俄乌战争后声誉受损,进一步影响了俄罗斯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苏联时期,农业一直是其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粮食短缺问题长期困扰着这个庞大的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起,苏联开始出现粮食进口现象,并逐渐成为常态。1970-1986年间,苏联谷物进口量呈现增长趋势,1970年为220万吨,1980年飙升至2780万吨,1985年达到4420万吨,1986年虽有所下降,但仍有2680万吨。

专家学者对苏联粮食不能自给自足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大量进口粮食用于牲畜饲料,以增加民众肉类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粮食进口需求的增长。

二是苏联农业产量可能存在虚报情况,美国估计苏联时期俄罗斯联邦在1987-1991年的平均粮食产量远低于苏联官方数据。

三是集体农庄存在严重腐败问题,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且粮食在烘干、运输、储存等环节浪费严重,损失率高达20%-30%。

四是苏联气候条件不佳,40%的耕地位于干旱地区,赫鲁晓夫时期大规模开垦荒地虽在短期内增加了耕地面积,但新荒地自然条件差,导致粮食产量大起大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的俄罗斯已成功实现农业逆袭,成为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尽管俄罗斯目前的粮食产量在数据上与苏联时期部分年份相比并无显著优势,如俄罗斯联邦在1973年粮食产量为1.29亿吨,1976年为1.27亿吨,而2021年俄罗斯粮食产量为1.214亿吨,但俄罗斯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基本食物供给,还能大量出口农产品。

俄罗斯人均肉类消费也达到较高水平,如今已超过七十多公斤。这一转变得益于俄罗斯在农业政策、生产技术以及经营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例如发展大型农业综合体,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等。

俄罗斯在经济、工业和农业领域的发展变化,为我国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在经济合作方面,我国应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拓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构建广泛、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合作网络,避免陷入经济孤立的困境。

在工业发展上,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产业升级,优化工业产品出口结构,提高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我国工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农业方面,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粮食浪费,同时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文字来源:宁南山的视频内容

0 阅读:98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