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来中国第一次出现的新生事物:说说大清资政院短暂的一生

高哥贯通古今 2024-01-13 19:23:12

(一)

1906年9月1日,清廷正式下旨,开始“预备仿行立宪”,规定预备期为九年,九年后实现真正的立宪制度。

诏旨下达后,清廷就开始了一系列的“仿行”,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设立资政院。

资政院会议厅

为什么要设立资政院,圣旨里说得也很明白:“……立法属议院,今日尚难实行,暂设资政院以为预备……”

也就是说,资政院不是真正的议院,只不过是模仿西洋各国议院的样式,大家先练练手,以后等正式立宪了再说。

三年后,1909年8月23日,圣旨正式批准了《资政院章程》,资政院以及地方的谘议局开始粉墨登场。

清廷当局对于资政院的制度设计其实也是煞费苦心的。按照规定,资政院有议员200人,其中一百人是“钦定议员”,由朝廷指定人选;另外一百人是“民选议员”,但不是直接由民众投票选出来的,而是由各省的谘议局那些民选议员中推选出来的,而且还要经过各省督抚的裁可,才能进入资政院。

资政院没有议决政事的权力,“资政”嘛,也就是提出建议,发表意见,是否能够起到作用,全看朝廷采纳不采纳。

总之,在满清当局的设计者心目中,这就应该是一个清谈机构,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幌子。满清统治者是绝对不会愿意让资政院来分享权力的。

然而,事实正好与满清统治者的愿望相反,资政院自其成立之后,很快就变成了一个与朝廷对抗的机构。它基本上代表了立宪派的主张,全力推动立宪,结果让满清统治者如鲠在喉,狼狈不堪。

(二)

1910年10月3日,大清国资政院正式宣告成立,并且在这一天举行了隆重的开院仪式。摄政王载沣以及首席军机大臣奕劻都亲临会场而且还发表了重要讲话。

首届资政院议员合影

资政院的议长是贝子溥伦,时年三十六岁,曾在1904年赴美国参加万国博览会,也算见过世面的人。

副议长是沈家本,时年七十岁,是晚清司法改革的领军人物之一。

出席会议的议员则有154人,符合法定人数。

资政院开会之后,就不紧不慢地开始审议各项议题,这些议题原本都是事先敲定好的。所以,议员们就按部就班地进行审议。

可是,此时正值民间立宪派强烈要求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期间。就在10月3日这一天,各省谘议局的代表齐集北京,再次强烈要求清廷速开国会。

10月7日,请愿代表们到摄政王府请求载沣接见,有一些代表割肉断指,写成血书,哭求朝廷速开国会。

但是载沣不敢露面。请愿代表们就上书资政院,要求资政院讨论国会事宜。

第三届国会请愿代表合影

资政院的民选议员们立即做出了反应。

10月17日,当资政院还在不紧不慢地讨论预定议题时,来自湖南的民选议员易宗夔突然站起来说道:“资政院开院已经半月,但讨论的都是细枝末节问题。眼下最重要的议题就是速开国会,我强烈要求议长改变议事日程,立即讨论速开国会案。”

易宗夔的发言很快就得到了诸多民选议员的赞成。主持会议的副议长沈家本见势不妙,只好决定把这个问题放到10月22日讨论。

10月22日,资政院终于开会讨论速开国会的议案。在会上,民选议员代表个个慷慨激昂,人人力主速开国会。钦定的议员则普遍茫然不知所措,结果在会场上,民选议员占据了绝对压倒的优势。

同样来自湖南的民选议员罗杰强烈呼吁所有的议员一致赞同速开国会。结果,到了投票时,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出席会议的议员,不管是民选还是钦定,大家都一致投票赞成速开国会,竟然真的没有人反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原来,那些钦定的议员都是拉来充数的,他们大多颟顸无知,哪里晓得现代议会制度是怎么回事?对于讨论的议题,实际上他们也是心中无数,基本上都被民选议员牵着鼻子走。

由于清廷的摄政王载沣和首席军机大臣奕劻都一再标榜自己赞成立宪,赞成召开国会。所以钦定议员们也稀里糊涂地以为只是把开国会的日期提前一些无关紧要,所以,他们就都随大流跟着投了赞成票。

这样一来,资政院通过速开国会的决议,有力地配合了民间的请愿运动,摄政王载沣变得更加被动了。

(三)

在民间不断请愿以及资政院也通过决议的巨大压力下,摄政王载沣不得不做出让步。11月5日,清廷正式宣布,把开设国会的时间从原定的宣统九年(1917年)提前到宣统五年(1913年)。

与此同时,清廷又直接下旨,取缔各地的请愿团,这样才算是把国会请愿运动勉强压制住了。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资政院又在很多具体政务方面向着满清朝廷发起了挑战。

11月8日,有议员提出了湖南省发行公债不合法的议案。原来,当时的湖南巡抚杨文鼎未经湖南省谘议局讨论,就直接下令发行公债。这违反了钦定的《资政院章程》,所以议员们不干了,要求对杨文鼎做出处罚。

军机处对此做出了回复,说湖南发行公债这个事儿,度支部(财政部)已经批准了,圣旨也下达了,只是杨文鼎一时疏漏,没有请谘议局讨论,此事下不为例吧。

军机处的答复让议员们大为恼火,他们认为:过去一个御史上奏折弹劾,都可以使得高官立刻宣布辞职,现在资政院这么多议员提出的议案,军机处就这么敷衍了事地答复,显然是不把资政院放在眼里,必须追究军机处的责任!

于是,议员们提出了要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到资政院接受质询。奕劻深知他要是到了资政院,那肯定是不死也要扒层皮,所以他是说啥也不肯去。

庆亲王奕劻

这时,又出现了两件事情。一个是云南省食盐涨价,事先未经谘议局讨论;另一个是广西高等警察学校拒绝接受外省学生。这两件事,资政院要求军机处予以纠正,但是军机处也是不肯照办。

议员们都被激怒了。有议员提出了要对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进行弹劾。结果,11月22日,资政院通过了对奕劻的弹劾案。

实践证明,满清朝廷在资政院安排的那些钦定议员根本就不管用。像这次弹劾奕劻的议案,有不少钦定议员本来就对奕劻不满,所以趁势站到了民选议员一边,投了赞成票。于是,奕劻就被弹劾了。

这下奕劻可就尴尬了,他只好宣布请假,不再到军机处上班,矛盾则上交给了摄政王载沣。载沣没办法,只好在25日下了谕旨,命令云南省把食盐涨价事宜交付谘议局讨论后方可实行,广西高等警校不得拒绝外省学生。然而,载沣又派人到资政院去做工作,主要说服那些钦定议员站到朝廷一边。

载沣摄政王

经过一番努力,总算是多数议员同意不再弹劾奕劻。但是,有少数议员认为:问题之所以产生,完全是军机处这个机构本身造成的。这个设立于雍正年间的权力机构,实际上非驴非马,既不像西方的责任内阁,又不像传统的中书省,职权不清、责任不明,完全不适合现代政治需要,必须彻底改革。

民选议员们都希望能够尽快建立现代内阁,所以他们很快就起草了弹劾军机处的议案。

12月18日,资政院通过了弹劾军机处的议案,要求撤销军机处,立即设立责任内阁。

(四)

面对着资政院的弹劾,庆亲王奕劻只好率领全体军机大臣宣布辞职,军机处整个儿撂挑子了。

摄政王载沣焦头烂额,不知所措。这时,袁世凯的好友、同样担任军机大臣的徐世昌给他出了一个主意:“留中不发”。于是,载沣就像明朝的万历皇帝一样,把资政院的弹劾奏章“留中不发”,根本不做回应。

资政院见摄政王不肯答复,便又上了一道奏折,但载沣还是“留中不发”,就这么拖着。结果,一直拖到了1911年的1月份,资政院的会期结束,议员们返回各自省份,载沣也没有做出回复。载沣就是硬生生地把这件事给拖黄了。

第一届资政院会议的表现可以说让满清朝廷恼羞成怒,气不打一处来。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仅仅就是这么一个有名无实、毫无实际权力的清谈机构,就敢于这样挑战皇权,让堂堂的摄政王和首席军机大臣狼狈不堪、根本就下不来台。

满清历代统治者向来追求的都是一言九鼎、乾纲独断,哪里能受得了动不动就有人跳出来打横炮?因此,载沣决心对资政院进行整顿。载沣首先觉得议长溥伦根本就压不住阵脚,所以就撤了他的职务,改派世续担任议长,希望世续能好好管一管那班议员。

溥伦

同时,载沣还修改资政院的章程,限制议员的权力,不允许议员随便召集临时会议。如果不是条件不许可,他实在是恨不得赶紧就让资政院关门大吉。

然而,载沣的一片苦心都付之流水了。在第二届资政院会议正式拉开帷幕之后,资政院的权力不仅没有变小,反而更大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武昌起义已经爆发了,满清王朝的江山已经风雨飘摇了。

1911年10月25日,第二届资政院会议正式开幕。此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了半个月,全国很多省份都宣告独立,摄政王载沣已经黔驴技穷、无计可施了。

资政院开会刚刚三天,10月27日,驻守在滦州(今河北省唐山滦州市)的新军第二十镇张绍曾以及蓝天蔚等人发动兵变,要求清廷改革政治,按照英国模式实行宪政,并且要求清廷尽快答复,否则,他们就将进军北京了。

这下子,清廷上下都慌了手脚。载沣这时候想起了被他冷落的资政院,因为资政院里立宪派人物众多,在社会上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载沣赶紧发了一道上谕,要资政院“协赞”制定宪法。

11月1日,资政院正式开会,讨论制宪问题。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协理大臣徐世昌也都到会。

在会上,议员们提出了按照英国模式修改原有宪法的建议,奕劻等人迫于形势,只好点头同意。

于是,议员们就开始起草宪法修改的内容,到11月3日,正式拟定了十九条修改决议。同日,资政院经过表决,通过了这一议案,这便是有名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五)

《宪法十九信条》虽然依旧规定大清皇帝法统“万世不易”,但是明确限制了皇帝的权力,规定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皇族不得进入内阁。这实际上就剥夺了皇帝的大部分权力。这也是满清朝廷在危急形势不得不做出的让步。

《宪法十九信条》还规定在国会尚未设立的阶段,由资政院代行权力。这样一来,资政院就由一个清谈机构变成了真正拥有立法权的临时国会。

可惜的是,这个临时国会只做了一件事就无疾而终了,这件事便是选举新任的内阁总理大臣。

11月5日,原任内阁总理大臣奕劻正式宣布辞职,摄政王载沣也宣布“归邸”。8日,资政院开始选举新的总理大臣。在选举中,各位议员花样翻新,提出了许多候选人,连此时尚为大清通缉犯的黄兴和梁启超都有人提名。

不过,众望所归的人选还是袁世凯。袁世凯以压倒性的优势当选为新一届也是最后一届大清国内阁总理大臣。

袁世凯上任后,资政院就开始处于瘫痪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议员们也都看出大清国行将覆灭。由于他们本人在各自的省份里都是有头有脸有地位的人物,因此,他们都急于回到各省去,在新的权力分配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于是,议员们开始纷纷离任,回到自己的省份。这样一来,资政院本身就无法运作了。随着满清皇帝的退位,资政院也无疾而终,自行解散了。

然而,过了没多久,不少前任的资政院议员又纷纷回到了北京,原来,他们已经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临时国会的议员了,比如那个曾经在资政院率先放炮要求速开国会的湖南代表易宗夔就在其中。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