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胆包天!教授接连沦为“叫兽”,到底如何看待高知群体?

韵韵投必得 2024-08-13 22:16:50

前几日,人大“王教授”性骚扰女学生的事件得到实锤,引发广泛关注。

对知识分子的“差评”再次推向极致,网络一片声讨,教授成为“叫兽”,似乎已经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

笔者也很难理解,如此负有盛名的一流大学学者,终日满口教书育人、仁义道德的师者,怎么会如此下作?竟能如此的不要脸,不觉得恶心吗?

当那些录音举报材料放出来的时候,我对现在的学术圈更加认不清了。

01

崩塌的学术圈

人大处理之迅速,措施之果决,着实体现了我们对师德问题的“零容忍”态度,也让广大网友看到了治理学者问题的希望。

随后,似乎引发了一系列连锁效应。陕师大教授传播不雅信息骚扰女生、太原科大教授家暴、性骚扰女生等令人作呕的事件接连出现,相应高校也在第一时间表示严查到底、绝不姑息的态度。

事实上,这些年关于高知群体私德乃至违法问题的事件时有出现,有学术不端的、学术霸凌的、精神控制的、生活作风的、违法乱纪的等等。其中,以男教授私生活不检点、性骚扰女学生的问题最具代表性,也最能吸引公众的注意。

之前就有某马院院长的传播不雅图片,北大某青年学者的性骚扰女生等新闻,这只是被曝光的,不难想象,那些隐忍不发的绝非没有。直到声名显赫的历史学者茅教授因涉嫌性骚扰被判刑,以往备受尊崇的学者、知识分子在公众面前,甚至在学子心中彻底没了信赖感,取而代之的是实在的恶心。

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一连串的问号在很多人脑海中出现:这些人图什么?同时,一大批感叹号从四面八方袭来:高知群体让人恶心!

笔者始终认为,良好教育与学术训练,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会降低失德与违法的概率,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有所成的人就是好人!

当大学早已被祛魅后,千万不要盲目地带着“滤镜”看大学,看老师。如果我们真的在大学有过真实而深刻的体验的话,那么便不难发觉:大学也是个圈儿,且这个圈儿固然有些神性与圣化色彩,但利益纠葛、见不得人的事情也着实不少。不过,笔者仍不赞同对所有大学教师“一棍子打死”的声音与行动。

正如我们在大学中会见识破人破事,我们也必然会感受到那些好老师、真学者的智慧、热爱与情怀。据我所知,很多大学老师都是很顾忌与异性交往的边界的,不会轻易地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

须知,师德师风一票否决,是永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即便你是院士,在这个以德为先的教育国度,该办必须办!

02

“表里不一”现象

不可否认的是,大学教授,承载着公众对学识、人品与智慧的高度认可。在自古就强调“尊师重道”的土地上,我们对学者、教师是投放了很多圣化光芒的。

因此,当出现为人不齿的学界丑闻后,公众不可避免地会在认知与现实的极大落差中感受着撕裂感,消蚀着信任感。

试问,有谁敢把自己的女儿交到这样的老师手里呢?

这类问题也反映出一个悖论式的困惑:为什么这些搞教育、懂文化的高知分子,在人品道德上却又是那么的卑劣呢?

第一,大学世俗化,审查无力化。

如著名高等教育学家罗纳德·巴尼特所言,大学从来就没有成为过“象牙塔”,它自从中世纪诞生起,就与世俗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如果说早期的大学自治、学术独立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那么在近现代大学走入社会中心后,大学已基本成为世俗社会的一员,承接来自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一切刺激与植入。

商业化的、功利化的、利益至上的、绩效导向的种种现象,在如今的大学治理中极为明显。于是,大学的人文精神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大学之人也“庸俗”了很多。简言之,高学历不能完全代表人品,社会上的“脏乱差”,也存在于现在的高知群体之中。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方面,高等教育规模空前扩张,大学教师数量几何数级增长。人一多,可能进来了人才,也可能进来了败类。毕竟,靠学历筛选道德,是不完全靠谱的事儿。

另一方面,由于道德的无形性,聘任大学教师很难把握其真实的道德状况,而这种不可捉摸性也为他们提供了在人前“表演”的可能性,由此迷惑了很多人。此外,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标准也使很多大学更重视教师的学术成就,而教书育人的素养则退居次要位置。

于是,我们看到不少师德师风有问题的人,科研成就可圈可点,教育德性一塌糊涂。毕竟,科研和做人是两回事,法兰西的民族之光——卢梭,德国的唯意志论大师——叔本华,等等,均是学问精深但私德有亏之人。

第二,权力不对称,制度不完善。

如果评选“忍气吞声”的类型和等级,那么“研究生忍导师”一定会榜上有名。

从招生到培养,再到毕业、工作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渗透了导师的权力。坊间有几句笑言:

“遇到一个好导师,就像投胎一样。”

“导师啥也不管,但他管毕业的签字儿啊!”

“读博期间,导师就是你的命。”

导师权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与这种导师权力形成对比的是,学生基本上处于全然接受、无力抗辩的境地,他们太弱了。

一方面,我们看到网上举报导师的学生,首先敬佩的是她们的勇气,进而也不得不为她们接下来的求学生涯担忧。因为,在当前的现实情境中,这样的举报无异于“自爆”,“得罪”导师是必然的,而且还可能遭到其他导师的冷落、怀疑,甚至遭受广大公众的不解、污蔑。

另一方面,部分受害者就是忌惮导师的权力、担忧自己的前途和害怕他人的非议,选择了默默忍受,这直指有效的规范制度、举报制度、调查制度及相关保障制度的缺失,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失德不法教师的嚣张气焰。

网友暗讽:你猜她为什么要在网上举报(狗头保命)。

第三,怀疑受害者,社会不包容。

我们缺乏一种理性分析事实、包容理解他人的态度和心理,这也在无形中成为迅速发现与高效解决师德师风问题的某种阻碍。换言之,不合格的旁观者就是“帮凶”。

一方面,由于男导师与学术妲己、女导师与学术嫪毐等基于不正当关系的“学术利益共同体”的客观存在,网络上一旦出现举报信息,公众便倾向于以“利益不均”、“闹掰分手”等揣测和判定,这对受害学生无异于“二次伤害”。

另一方面,很多人总是倾向于以“苍蝇不叮无缝儿的蛋”观念来主导自己的判断与支持自己的定见。在他们看来,为什么无德行为和不法侵害不发生在别人身上而偏偏发生在受害者那里,肯定是受害者本身“有问题”。

事实上,这样的“肯定”,非常不值得肯定。

03

牢记“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我国大学的根本任务,是高校一切活动的中心。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者才之帅”等传统人才评价观绵延至今,更要在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建设中予以发扬,运用到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之中。

第一,处理之准:人才培养是根本职能。

在学术创业时代,学术漂移成为显著表现,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受到了冲击,大学教师的教学成为“次级任务”,甚至成为“生涯阻碍”。

当大学及其老师一股脑儿地以科研为至高利益而追逐时,更加靠近学生、更能体现仁爱的教学活动则成为了“牺牲品”,而这样的代价是巨大的。

试看,那些失德之人可能是一个大学者,但绝不可能是一个好老师。眼里真有学生,心里真想培养人才的老师,是做不出那种恶心的事儿的。

善,便是教育最大的功能!在教育场域中,他首先是个老师,其次才是学者。

在聘任教师时,除了关注那些量化指标外,更要考察他的道德水平,在长期的任职生涯中,对那些真实性表现要重点关注,对同事、学生的反馈要格外重视:一个人可能伪装一时,但伪装不了一辈子。

第二,治理之术:制度建设是关键所在。

在导学关系上,需要明确相应的规范性制度,对导师的权力要有合理的限制,对学生的权利要有切实的保护。同时,必须有效防治基于不正当关系的“学术利益共同体”,建设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环境。

要让学生“无所顾忌”地合法合理合情举证自己在学校遭受的不合法不合理不合情的对待,对有问题的老师及时、顶格处理,对受害学生进行救济、帮扶与关怀,由此彰显制度的权威性与精神力量,有效遏制不法者的逞凶气焰。当然,按制度办事并非单纯地同情弱者,而是要尊重客观事实,避免各种基于情感、利益等因素的诬告、陷害行为。

此外,领导层必须以清正的“是非观”取代功利的“利害观”,对于那些能够带来学术声誉、指标成果的学者,也不能以“和稀泥”、“私了”、“软施压学生”等“潜规则”来应对。他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僭越法律与制度,否则我们的制度就是一纸空文。

近日被处理的陕师大教授,据说之前就有人反映无果,显然,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第三,公理之道:社会支持是向阳之光。

任何一次事件,实际上都是对广大民众的一次“教育”,网络时代更是如此。

因为,在联通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很可能是参与者或当事人。

智能时代,需要智能民众。一是要有理性分析意识,二是要有包容利他精神。在恶劣的人事面前,我们应该与受害学子站在一起,而不是成为自我想象与无端批判的奴仆。如果他人的悲剧只是“取悦”自己猎奇心理、“满足”自己八卦需要、“喷洒”自己主观偏见的素材,那么这或许才是更大的悲剧,且悲剧或许还会出现。

如今,我们无法神化高知群体,也不必妖魔化高知群体。于处理中求治理,与治理中养公理。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均已匿名处理)

作为一家专注于论文润色服务的公司,投必得坚信每一份投入都将带来相应的回报。我们的专长在于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SCI论文润色服务,帮助他们的研究成果以最佳状态呈现。

我们有很多高分案例发表在世界一流的高影响力期刊上,包括Nature Biotechnology,以及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这些文章得以发表最重要的是基于世界领先的科研项目,再加上投必得各领域专家的协助:有的是语言润色,从论文写作的遣词造句、文章结构到文章内容的科学逻辑全方位的优化;有的是全程服务,包括语言润色、选刊、协助回复审稿意见、封面图制作等全方位的协助。在原作者以及投必得的共同努力下,使文章得以更顺利的发表。

投必得提供八大服务类型,包括润色编辑、学术翻译、查重去重、预审评估、中文服务、科研推广、发表支持和全程无忧发表服务等,为您的论文发表保驾护航。

投必得也是Nature Biotechnology作者认可选择的论文润色编辑机构~如果您有论文需要润色,那就快快来找我们投必得吧~

0 阅读:0

韵韵投必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