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3首看苏轼反差人生:表面粗狂自嘲,实则心系百姓的文人风骨

火云上有诗词 2025-04-21 03:14:59

三月二十日开园三首 其一 北宋 · 苏轼

雪髯霜鬓语伧狞,淡荡园林取次行。

要识将军不凡意,从来祇啜小人羹。(是日散父老酒食。)

“雪髯霜鬓语伧狞”,开篇便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雪髯霜鬓” 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头发胡须皆已花白,尽显苍老之态,这一外貌描写暗示了岁月的无情流逝,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历经风雨,此时已到暮年。“语伧狞” 中的 “伧狞”,并非指诗人言语真的粗野凶恶,而是一种自嘲式的说法,也许是他觉得自己说话不再像年轻时那般文雅讲究,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旷达与不羁。这种形象的塑造,为整首诗奠定了一种既沧桑又洒脱的基调。

“淡荡园林取次行”,此句描绘了诗人在园林中的活动。“淡荡” 一词,勾勒出园林景色的清幽、和畅,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取次行” 意为随意地、慢慢地行走,诗人在这宁静优美的园林中悠然漫步,享受着这份闲适与自在。与上句中苍老且看似粗野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宁静时光的珍惜。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方式,使诗歌的画面感更加丰富,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此时心境的平和。

“要识将军不凡意,从来祇啜小人羹”,这两句诗运用了典故和独特的表达手法,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将军” 在这里并非实指,可能是诗人以古代有非凡志向和品格的将军自比,“不凡意” 则点明了诗人的高尚志趣和与众不同的人生追求。“从来祇啜小人羹”,结合诗后的小注 “是日散父老酒食” 可知,这一天诗人将酒食分发给父老乡亲。“小人羹” 在这里并非指真正由地位低下的人所做的羹汤,而是一种谦辞,或者说是一种反语的表达。诗人通过这种独特的表述,传达出自己虽有不凡的志向和才华,却不追求奢华享受,甘愿与普通百姓同甘共苦,亲近民众的情怀。这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民本思想和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即使身处晚年,依然心系百姓,坚守自己的品格和信念。

三月二十日开园三首 其二 北宋 · 苏轼

西园牡籥夜沉沉,尚有游人卧柳阴。

鹤睡觉时风露下,落花飞絮满衣襟。

首句 “西园牡籥夜沉沉”:“西园” 点明了地点,即诗人所描写的园林场景所在之处。“牡籥”,“牡” 有锁簧之意,“籥” 指古代的一种管乐器,这里 “牡籥” 可理解为锁闭的意思,暗示园子在夜晚可能是关闭的状态。“夜沉沉” 则形象地描绘出夜晚的深沉静谧,营造出一种静谧、安宁的氛围。这一句为整首诗奠定了夜间的背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寂静的夜晚园林之中。

次句 “尚有游人卧柳阴”:在如此深沉寂静且园子可能已关闭的夜晚,却 “尚有游人卧柳阴”,意外地出现了有游人躺在柳荫之下的情景。这一描写打破了首句所营造的单纯寂静氛围,增添了一丝生活气息和意外之感。说明园子虽已入夜,仍有流连忘返的游人沉醉于园林的美景之中,不愿离去,从侧面反映出西园景色的迷人,让人沉醉。同时,“卧柳阴” 的画面也给人一种闲适、慵懒的感觉,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第三句 “鹤睡觉时风露下”:“鹤睡” 描绘出鹤安静休憩的状态,鹤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高洁、优雅的象征,它的睡眠状态更增添了园子的清幽之感。“风露下” 则细腻地写出了夜晚微风轻拂,露水悄然落下的情景。这一句从听觉和感觉上进一步烘托出夜晚的宁静,微风和露水的出现,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夜晚的丝丝凉意和清新气息。同时,鹤的形象与风露的描写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空灵、超凡脱俗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这种宁静、高洁境界的向往。

末句 “落花飞絮满衣襟”:此句描绘了落花和飞絮纷纷扬扬,飘落在衣襟上的画面。“落花飞絮” 点明了时节,可能是暮春之际,花朵凋零,柳絮纷飞,给人一种时光流逝、春景将逝的感慨。而 “满衣襟” 则进一步强调了落花飞絮之多,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或游人)在园林中停留时间之久,沉浸在这美景之中,以至于不知不觉间落花飞絮已沾满衣襟。这一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惆怅和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之情。

三月二十日开园三首 其三 北宋 · 苏轼

郁郁苍髯真道友,丝丝红萼是乡人。(苍髯,松也。红萼,海棠也。)

何时翠竹江村路,送我柴门月色新。

前两句 “郁郁苍髯真道友,丝丝红萼是乡人”: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苍松比作 “郁郁苍髯” 的真道友,形象地描绘出松树郁郁葱葱、苍劲有力的形态,仿佛一位历经岁月沧桑、有着深厚道行的老者,与诗人志同道合。而将海棠花比作 “丝丝红萼” 的乡人,细腻地刻画出海棠花娇艳的姿态,那丝丝红色的花萼,如同故乡的亲人般亲切。这里的 “道友” 和 “乡人”,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松和海棠的独特情感,更赋予了它们人格化的特质,使自然景物与诗人之间建立起一种亲密无间的联系,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同时,这两句诗也展现了诗人以自然为友、与万物相亲的豁达心境,在他眼中,园中的松和海棠并非单纯的植物,而是能够陪伴他、理解他的知己和亲人。

后两句 “何时翠竹江村路,送我柴门月色新”:诗人的思绪从眼前的园林景色延伸开去,想象着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沿着翠竹掩映的江村小路漫步,月光洒在柴门上,呈现出一片清新美好的景象。“何时” 二字,透露出诗人对这种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和期待,那翠竹江村路和柴门月色新的画面,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归处,代表着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本真的生活状态。“送” 字用得极为巧妙,将月色拟人化,仿佛月色会一路陪伴着诗人,引领他走向那宁静的柴门,给人一种温暖而美好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对想象中美好场景的描绘,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在生活的追求和对心灵归宿的渴望。



0 阅读:2

火云上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