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 北宋 ·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著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首联:“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心中却涌起一股熟悉和温暖的感觉,仿佛置身于旧日山川之中。这种恍惚的感觉,实际上是诗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怀念。
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这两句诗描绘了北国风光的壮丽景象。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下,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字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同时,“尘涨原头野火烟”一句又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颈联:“日借嫩黄初著柳,雨催新绿稍归田。”这两句诗是传诵的名句。柳色嫩黄,写成是阳光晕染而成;田间新绿,幻想成是雨水将其催成。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色彩和生机,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和活力。
尾联:“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同时,也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将心中的情绪抒发得饶有新意。诗人回首不见家乡的辛夷花,才意识到看花已是去年之事,这种时空的交错感使得全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d4225b60fae70326502dda76ba79907.png)
次韵平甫村墅春日 北宋 · 王安石
昨日青青尚未齐,忽看春色满高低。
陂梅弄影争先舞,叶鸟藏身自在啼。
樵蹻踏云归旧径,渔蓑背雨向前溪。
似知我欲逃轩冕,谈笑相过各有携。
首联:“昨日青青尚未齐,忽看春色满高低。”诗人通过对比昨日与今日的春色,展现了春天的迅速到来和勃勃生机。昨日草木尚未长齐,而今日已春色满园,这种变化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力量和美好。
颔联:“陂梅弄影争先舞,叶鸟藏身自在啼。”这两句诗描绘了春天里梅花和鸟儿的生动景象。梅花在池边舞动影子,仿佛在争先起舞,展现了春天的活力和欢乐。而鸟儿则隐藏在树叶间,自由自在地啼叫,为春天增添了更多生机和趣味。
颈联:“樵蹻踏云归旧径,渔蓑背雨向前溪。”这两句诗描绘了樵夫和渔翁的生活场景。樵夫踏着云雾走向归家的旧路,渔翁则披着蓑衣冒着细雨走向前溪。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也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尾联:“似知我欲逃轩冕,谈笑相过各有携。”诗人以拟人的手法,似乎说这些乡村的景色和人物都知道他想要逃避功名利禄(轩冕代指高官显贵的车服,这里借指官位爵禄),于是以谈笑风生的方式经过时各自都带着情谊来迎接他。这种描绘既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和逃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3d1e7d1a7200f5346096a4b9b68053f.png)
春寒 北宋 · 王安石
春风满地月如霜,拂晓钟声到景阳。
花底裌衣朝宿卫,柳边新火起严妆。
冰残玉甃泉初动,水涩铜壶漏更长。
从此暄妍知几日,便应鶗鴂损年芳。
首联:“春风满地月如霜,拂晓钟声到景阳。”诗人以“春风满地”开篇,点明时节为春天,但紧接着用“月如霜”来形容月色,营造出一种清冷、凄凉的氛围。拂晓时分的钟声传到景阳宫,更增添了诗中的幽静与庄重。
颔联:“花底裌衣朝宿卫,柳边新火起严妆。”这两句诗描绘了宫女和宫人们的生活场景。宫女们穿着夹衣在花丛下值宿守卫,宫人们则在柳树边燃起新火开始梳妆打扮。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宫廷生活的严谨与忙碌,也反映了早春时节的寒冷天气。
颈联:“冰残玉甃泉初动,水涩铜壶漏更长。”诗人通过“冰残玉甃泉初动”来描绘早春时节池水中的残冰尚未完全融化,泉水初涌的景象。而“水涩铜壶漏更长”则通过铜壶滴水的声音更加悠长来衬托夜晚的寂静与时间的流逝。
尾联:“从此暄妍知几日,便应鶗鴂损年芳。”诗人以“暄妍”来形容温暖明媚的天气,但紧接着用“知几日”来表达对这种天气能否持续的疑虑。最后以“便应鶗鴂损年芳”作结,暗示杜鹃鸟啼叫之时,春光已逝,芳华已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20e0540b872fb249958a91b7fac149b.png)
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 北宋 · 王安石
钟山漠漠水洄洄,西有陵云百尺台。
万物已随和气动,一樽聊与故人来。
天边幽鸟鸣相和,地上晴烟扫不开。
愁眼看春长恐尽,直须去取六龙回。
首联“钟山漠漠水洄洄,西有陵云百尺台”以宏大的笔触描绘了金陵的自然风光,钟山苍茫,江水回旋,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阔的背景。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引出登台的主题,“西有陵云百尺台”,点明了登台的地点和高度,也预示着接下来将有一场与友人的欢聚。
颔联“万物已随和气动,一樽聊与故人来”承接上联,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已经弥漫开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诗人借此机会,与故友一同登台,举杯共饮,享受着这难得的春光和友情。
颈联“天边幽鸟鸣相和,地上晴烟扫不开”通过描绘天边幽鸟的啼鸣和地上缭绕的晴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这种氛围与诗人内心的愁绪相呼应,使得全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尾联“愁眼看春长恐尽,直须去取六龙回”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用“愁眼”看春,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与惋惜。他希望能驾起六龙,让时光倒流,留住这美好的春光。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留恋,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情感,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境和共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