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孙诗 中唐 · 元稹
去日桐花半桐叶,别来桐树老桐孙。
城中过尽无穷事,白发满头归故园。
诗的前两句 “去日桐花半桐叶,别来桐树老桐孙”,通过描写桐树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流逝。诗人离开时,桐树还是桐花初绽、桐叶半展的景象,归来时,桐树已老,桐孙(桐树的新枝嫩叶)都已长大。以桐树的生长变迁,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离家时间之久。
后两句 “城中过尽无穷事,白发满头归故园”,则将视角从桐树转向自身。诗人在城中历经了无数的事情,如今已白发满头,才回到故乡。“城中过尽无穷事”,蕴含着诗人在城市中所经历的种种沧桑,有生活的艰辛,也有世事的变幻,而 “白发满头” 则直观地展现了岁月在诗人身上留下的痕迹,与前两句桐树的变化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桐树的变化是时光流逝的见证,诗人由桐树的衰老联想到自己的衰老,心中充满了对岁月匆匆的无奈。而 “归故园” 则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尽管在外历经沧桑,但故乡始终是心灵的归宿。

杏园 中唐 · 元稹
浩浩长安车马尘,狂风吹送每年春。
门前本是虚空界,何事栽花误世人。
前两句 “浩浩长安车马尘,狂风吹送每年春”,描绘出长安城中车马喧嚣、尘土飞扬的热闹景象,“浩浩” 一词强调了这种喧嚣的程度。在这一片繁华热闹之中,春风年年如期而至,吹送着春天的气息。这里的春风既带来了生机,也暗示着时光的流转。
后两句 “门前本是虚空界,何事栽花误世人”,笔锋一转,诗人将目光聚焦到杏园门前,认为这里本应是虚空的世界,不应该栽花来迷惑世人。“虚空界” 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一种虚幻感和超脱感,而 “栽花误世人” 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人沉迷于世俗美好、追求表面繁华的一种批判。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长安城中世俗繁华的厌倦和对世人追求虚荣的批判之情。诗中的长安车马尘象征着世俗的喧嚣与纷扰,而杏园之花则代表了世间的美好与诱惑。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真实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世人执迷不悟的无奈与惋惜。

寻西明寺僧不在 中唐 · 元稹
春来日日到西林,飞锡经行不可寻。
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浪心。
前两句 “春来日日到西林,飞锡经行不可寻”,描绘了诗人在春天里每日都来到西明寺寻找僧人,然而僧人却四处云游,踪迹难觅。“春来日日” 强调了诗人拜访的频率之高,表现出他对与僧人交流的渴望。“飞锡经行” 则形象地写出了僧人云游四方、行踪不定的状态,“不可寻” 三字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失落氛围。
后两句 “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浪心”,诗人将目光转向寺中的莲池,池中原本是平静无波的水,借此来告诫自己和世人,不要像莲池之水在狂风的吹动下泛起波浪一样,让自己的心被世俗的喧嚣与诱惑所扰动。这里的 “莲池” 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世界,“狂风” 代表着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浪心” 则是指内心的浮躁与波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超脱的禅境的向往以及对保持内心纯净的追求。诗人寻找僧人,是希望能从僧人那里获得禅理的启示,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而僧人的不在,让诗人转而从莲池的平静中获得感悟,自我告诫要抵御外界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安宁。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在世俗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浮躁与困惑,以及想要摆脱这种状态的决心。

与吴侍御春游 中唐 · 元稹
苍龙阙下陪骢马,紫阁峰头见白云。
满眼流光随日度,今朝花落更纷纷。
前两句 “苍龙阙下陪骢马,紫阁峰头见白云”,描绘了诗人与吴侍御春游的场景。“苍龙阙下” 点明了地点,是在皇宫附近,“陪骢马” 则说明两人是骑着马出行,展现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状态。接着,诗人的目光从皇宫转向远处的紫阁峰,“紫阁峰头见白云”,描绘出紫阁峰高耸入云,山顶白云缭绕的壮丽景象,给人一种悠远、空灵的感觉。
后两句 “满眼流光随日度,今朝花落更纷纷”,则着重于描写时光的流逝和景色的变化。“满眼流光随日度”,写出了眼前的景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阳光照耀下,一切都仿佛在流动,让人感受到时光的匆匆。“今朝花落更纷纷”,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时光流逝的感觉,今日的落花纷纷扬扬,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游美景的欣赏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诗中既有对皇宫附近的庄重景象和紫阁峰壮丽景色的赞美,又通过 “流光随日度” 和 “花落更纷纷” 流露出对时光匆匆、美好易逝的无奈与惆怅。这种情感在春游的欢乐氛围中悄然流露,使诗歌具有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