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子正月四日后圃行散四首 其一 南宋 · 杨万里
淡日微舒又急收,兜罗绵隔紫灯毬。
更将数点无声雨,不湿人衣却湿头。
首句“淡日微舒又急收”,描绘了太阳(或光线)淡淡的、微微地显露出来,但很快就又隐藏起来的情景。这里,“淡日”指的是光线不强、较为柔和的太阳,“微舒”形容太阳初露或光线渐强的样子,“急收”则表达了这一过程的短暂和突然。这句诗通过日光的瞬息万变,营造出一种轻盈而略带神秘的气氛。
次句“兜罗绵隔紫灯毬”,“兜罗绵”是古印度的一种细软织物,这里用来比喻云层或雾气的轻柔细腻;“紫灯毬”则可能指的是太阳被云层或雾气半遮半掩时,透出的紫色或带有紫色光泽的光团。这句诗通过“兜罗绵”与“紫灯毬”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太阳被轻柔的云层或雾气半掩半露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增添了诗意的朦胧感。
第三句“更将数点无声雨”,描述了在这样的天气背景下,还下起了细雨。这里的“无声雨”强调了雨的细微和轻柔,以至于几乎听不到雨声。这种细雨如丝、润物无声的描绘,进一步增添了画面的静谧和柔美。
末句“不湿人衣却湿头”,则以一种幽默而生动的方式,展现了这场细雨的独特之处。尽管雨丝细小无声,但却出人意料地能够打湿行人的头部,而衣服却保持干燥。这种对比不仅富有生活情趣,也体现了诗人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和独特感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5/cf26056c1df7d1b082db1e286affb425.png)
壬子正月四日后圃行散四首 其二 南宋 · 杨万里
勃姑偶下小梅枝,要看渠侬褐锦衣。
柱后藏身教不见,却因不见转惊飞。
诗人以勃姑(一种鸟)采摘梅枝、欲观赏某物的情景为题材,巧妙地表达了对心仪之物的渴望和意外之喜。同时,通过勃姑藏身与惊飞的情节,也暗喻了人与物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隐秘,以及由此产生的视觉错落和情感波动。
诗中“勃姑偶下小梅枝”一句,以勃姑停歇梅枝为引子,为接下来的情节铺垫了基础。而“要看渠侬褐锦衣”则通过勃姑的视角,展现了其想要观赏的美丽羽毛,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接下来的“柱后藏身教不见,却因不见转惊飞”两句,则以人的视角出发,通过藏身与惊飞的情节变化,将整幅画面推向高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体验。
杨万里的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风格清新自然。他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感悟,使得诗歌既具有生活气息又富有哲理意味。同时,他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整首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达出深刻的内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5/4ec3b6d8323ed465a6c5b2b57f44c381.png)
壬子正月四日后圃行散四首 其三 南宋 · 杨万里
双鹊营巢浪苦辛,拣条衔折不辞频。
旧条老硬新条韧,却向篱根拾落薪。
“双鹊营巢浪苦辛”,“双鹊”指的是两只喜鹊,“营巢”即筑巢,“浪苦辛”则形象地描绘了它们在筑巢过程中的辛劳与不易。这里的“浪”字可能含有比喻意味,形容筑巢过程中的种种波折和困难。
“拣条衔折不辞频”,“拣条”指的是挑选树枝,“衔折”则是用嘴折断并叼起,“不辞频”则强调了它们不辞辛劳、频繁往返的态度。这句诗进一步突出了双鹊的勤劳和坚韧。
“旧条老硬新条韧”,“旧条”指的是老树枝,“老硬”形容其质地坚硬;“新条”则是新树枝,“韧”则指其韧性好。这句诗通过对比老树枝和新树枝的质地,为下句双鹊的选择做了铺垫。
“却向篱根拾落薪”,“篱根”指的是篱笆的根部,“拾落薪”则是捡拾掉落的树枝或落叶作为巢材。这句诗点明了双鹊的选择:它们放弃了质地坚硬的老树枝,而选择了在篱笆根下捡拾落叶作为巢材。这一选择既体现了双鹊的机智,也暗示了适应环境变化的智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5/8e5fa8c72cb4b1c42ac9350483ebc401.png)
壬子正月四日后圃行散四首 其四 南宋 · 杨万里
传语春光恰好秾,太秾恐怕恼衰翁。
日华五色无寻处,只在蛛丝来去中。
“传语春光恰好秾”,“传语”即传话、告知,“春光”指的是春天的景色或气息,“恰好秾”则形容春光正繁茂浓烈。这句诗以拟人的手法,仿佛在与春光对话,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赞美和欣赏。
“太秾恐怕恼衰翁”,“太秾”指的是春光过于浓烈,“恼”则是使烦恼或恼怒,“衰翁”则是诗人的自称,表示自己已经年老体衰。这句诗通过转折,表达了诗人对春光过于浓烈可能带来的不适或烦恼的担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感慨。
“日华五色无寻处”,“日华五色”指的是太阳发出的五色斑斓的光辉,“无寻处”则形容这种光辉难以寻觅或捉摸。这句诗通过描绘日华五色的难以寻觅,进一步突出了春光的神秘和难以捉摸。
“只在蛛丝来去中”,“蛛丝”指的是蜘蛛网或蜘蛛丝,“来去中”则形容蛛丝飘忽不定的状态。这句诗以蛛丝为引子,点明了春光的所在:它虽然难以寻觅,但却在那飘忽不定的蛛丝间隐约可见。这一描绘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哲理,暗示了春光虽难以捉摸,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观察,就能发现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