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名刽子手,年轻不听师父劝砍300人首级,晚年下场凄凉

康康阅览过去 2025-03-18 04:33:07

刽子手这个职业从古至今贯穿了中国的各个朝代,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然而,真实的刽子手并非如电影或电视剧中那样,简单地在刑场挥刀斩首。实际上,这个职业涉及许多严格的规矩,远不是单纯地按时执行死刑那么简单。如果仅凭残忍,任何人都可以担此重任。

到了晚清时期,每当刽子手完成一次斩首,便能得到四块大洋的酬劳。在当时,这相当于一个普通长工半年的收入。

因此在那个时代,成为刽子手虽然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但这项工作需要亲手结束他人的生命,常使双手沾满鲜血,这在传统观念中是极不吉利的。所以为了维持心理平衡及确保行刑的严谨,刽子手会制定一系列行为准则和仪式。

比如新手刽子手必须师从经验丰富的老手,通过实地学习和模拟演练逐渐掌握这一艰难技能。只有当师傅认为徒弟已经具备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时,这位新手才能真正开始其职业生涯。

另外关于刽子手及其使用的刑具,民间也有许多神秘的说法。传言称,一旦刽子手的刀斩杀超过百人,该刀便会变得不祥,成为一把凶刀。持有这种凶刀的人据说会遭遇极大的不幸,甚至可能丧命。

因此刽子手行业中流传着一个久远的忌讳:“杀人过百,断子绝孙”。这个忌讳使得大多数刽子手在职业生涯中避免执行过多的死刑,通常不超过九十九次。

他在第一次踏上刑场时,就接到了师傅的严厉警告,深刻地提醒他“杀人过百,断子绝孙”,并多次强调绝对不可斩杀超过99人。然而被金钱的诱惑所迷惑,他最终置师傅的忠告于不顾,一直工作到斩杀了超过300人后才退休。

邓海山选择成为刽子手,是生活所迫的无奈之举。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没有钱负担学业,自然无缘科举出仕;身材高大健壮,面容却显得有些凶恶,加上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导致他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图片来自网络

某一日,有人向他提出一个建议:不如尝试成为刽子手,这是一份收入颇丰的职业,每执行一次斩首可以获得四两银子,足够一个普通家庭维持半年的生活。由于适合此工的人并不多,如果能胜任,这将是一个很好的职业选择。

邓海山思考之后觉得,既然这份工作既赚钱又不需过多体力消耗,不妨一试。

要正式成为刽子手,需要拜入师门学艺。邓海山找到了声名远扬的刽子手佟绍箕,表达了自己学习成为刽子手的意愿。佟绍箕观察了邓海山的外形和气质,认为他很适合这份工作,但在正式教授前,他决定先对邓海山的勇气进行测试。

传统上,所有希望成为刽子手的人都必须独自在一个传说中闹鬼的屋子里过夜,只有安然无恐地度过一夜的人才有资格继续。邓海山多年流浪生涯锻炼了他的胆识,他在“鬼屋”中一夜无恙,轻松通过了这一关。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关测试是观看真正的行刑场面,这一幕对许多人来说极其血腥且难以直视。但邓海山坚持下来,没有表现出退缩或恐惧。

佟绍箕看到邓海山通过了这些测试,决定收他为徒,开始传授他刽子手的技艺。

邓海山最初以为做刽子手只需简单地挥刀斩首,但随着在佟绍箕师父的门下学习,他才逐渐明白,这份工作远比想象中的复杂。刽子手的职责不光是执行死刑,更要确保过程尽量人道,减轻罪犯的痛苦。

执行死刑时,必须一击即中,刀法既要迅速又要精准。脖子虽然是身体的脆弱部位,但要做到既迅速又整洁地斩断,需要极大的力量和准确的技巧。

成为一名优秀的刽子手,关键在于“稳”和“准”。稳固的手法要求刽子手力量充沛,以保证每次斩首都能一刀致命。邓海山在佟绍箕的指导下,每日都需练习挥刀以增强臂力。

起初师父给他的是一把未开刃的刀,目的是让他先熟悉刀的重量和挥动的感觉。待到他基本功够稳后,佟绍箕才替他换上锋利的刀片,并用冬瓜作为练习的对象。邓海山需要用这把锋利的刀准确切开冬瓜,确保每一刀都能沿着冬瓜的中线切下,锻炼他的精准度。

图片来自网络

经过无数次的练习和无数个冬瓜的牺牲,邓海山的技艺日益精进,终于得到师父的认可,准备带他参与实际的行刑。

另外刽子手的世界充满了迷信和繁复的仪式。接到行刑任务后,刽子手需要向祖师爷皋陶敬献三炷香,磕九个响头以示敬仰,有时甚至需献血祭祀。行刑前,他们会喝一口酒,但并不吞下,而是喷在刀上以辟邪。

在刑场上,刽子手总是站在罪犯背后,避免让罪犯看到自己的面容。行刑完成后,刽子手必须立刻转身离开,切忌回头。刀具使用后也不能随意摆放,必须恭敬地放回指定位置,并妥善保管,以等待下一次使用。

在邓海山决定成为刽子手之前,他的师傅佟绍箕郑重其事地告诫他:行刑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即“杀人过百,必遭天谴”,所以在执行了九十九次死刑后应立刻停手。然而随着邓海山深入这一行业,他开始享受到从未有过的物质生活,大鱼大肉的日子让他不愿再回到贫困的生活中去。

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他选择忽视这一行规,继续他的职业生涯,从第一百个人头到第二百个,直至第三百个,他的财富也在不断积累。虽然他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生活无忧,但随着清朝的覆灭,他也逐渐面临了失业。

1914年,北京政府发布新的法令,规定死刑犯应通过枪决执行,结束了砍头的时代。邓海山因此彻底失去了工作,不再有执行死刑的需求。

可享受过昔日荣华,挥霍无度的邓海山,如何能够容忍自己的生活从极盛到极衰的剧变呢?尤其是身为刽子手,这一职业本身就伴随着巨大的精神负担,这些重压最终使他精神崩溃。

在他的一生中,邓海山始终未曾成家立室,孑然一身,无儿无女。无论是在他的青年时期还是老年时期,他始终是一个人独自面对生活。长期的孤独、社会的冷漠以及生活的急剧变化,在许多个失眠的夜晚,他沉思着自己为何会陷入这样的境地。

图片来自网络

可能是因为感受到人生短暂,岁月迅速流逝,或许是内心真诚地希望悔改,邓海山突然萌生了皈依佛门的念头,希望通过修行来赎罪。他意识到自己因未能遵守行刑行业的规则而承受恶果,希望在佛寺中寻求心灵的救赎。

于是他四处寻求,最终来到了少林寺,但由于他的杀孽过重,佛门并未接纳他,所有寺庙都拒绝了他。

年华已逝,白发苍苍的邓海山在1925年被发现死于一间偏僻的茅草屋中,孤独离世,未能善终。

也许并非每个人放下屠刀后都能成佛,然而邓海山的悲惨一生并不完全是他个人的过错,这也是当时社会环境和封建制度深刻影响下的产物。

图片来自网络

回想起来,邓海山并非承受报应,而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受害者,无法逃脱那个时代的桎梏。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