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治疗革新,中西医协同开启多元救治新篇章

神时经 2025-03-27 03:31:48

缺血性卒中作为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取得了诸多进展,尤其是在神经保护治疗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方面,新的药物靶点、治疗方案以及中西医结合疗法不断涌现,为临床实践带来了更多选择与启示。

本期内容特邀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谢道俊教授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琦教授围绕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治疗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展开分享,以期能为临床医师在缺血性卒中治疗选择上,提供更为科学、全面且精准的思路与依据。

01、多靶点、多途径的神经保护策略

缺血性卒中作为神经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在其综合管理治疗中,神经保护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发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版)》推荐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作为神经保护剂(Ⅱ级推荐,B级证据),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李琦教授谈到,作为神经保护推荐用药,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通过多靶点机制发挥临床益处:一方面,通过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炎症反应;另一方面,其独有成分GK能够激活肌醇需求酶(IRE1α)靶点,进一步减轻神经损伤。因此,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既能改善脑血循环,又能保护神经血管单元,为卒中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此外,多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在发病48 h内使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可显著提高患者90 d功能独立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血性卒中患者个体差异明显,不同药物对不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不尽相同,针对具体药物制定符合患者特点的使用方案尤为关键。谢道俊教授指出,临床医生在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及药物代谢能力等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精准调整药物剂量,并动态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才能最大化实现药物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就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这一神经保护剂而言,同样需要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GUIDE研究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发病48 h内开始使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并完成足疗程治疗,可改善患者卒中后14 d、90 d的认知功能。因此,建议卒中患者在发病48 h内尽早使用,每日1支,疗程14 d。谢道俊教授进一步表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途径作用,不仅能改善神经功能,助力患者回归社会,还能降低认知障碍风险,对患者而言具有多重临床获益。

02、多重机制综合调控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卒中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一直是医学研究与临床治疗关注的焦点,中医药在综合调控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通塞脉在这方面展现出了积极效果。对此,谢道俊教授表示,通塞脉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及稳定斑块等。基于这些作用机制,通塞脉能够改善循环,有效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与此同时,通塞脉还具有脑血管病与外周血管疾病协同治疗的优势,从中医理论及基础研究可以推断其同样适用于小血管病变患者。例如,糖尿病患者多会伴随小动脉硬化病变,通塞脉可能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通塞脉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及相关血管疾病治疗中所取得的成效,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在该领域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药物选择与治疗思路。然而,中医药在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潜力远不止于此。李琦教授满怀期待地指出,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仍有众多宝贵的医药资源有待发掘和研究。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对这些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探索,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中医药能够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曙光。

03、抗炎治疗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探索——方兴未艾

在缺血性卒中的研究中,神经组织炎症损伤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李琦教授表示,目前针对缺血性卒中的抗炎靶点主要包括细胞因子类,如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6,以及其他因子,如氧自由基的清除等。针对这些靶点,抗炎治疗也有一些新的进展。例如,临床上已开展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探索秋水仙碱、米诺环素等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同时也有研究探索激素类药物在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这些研究成果正逐步为临床实践注入新动力。值得一提的是,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中的一些活性成分也具有明确的抗炎作用,为其多靶点治疗机制再添有力佐证。

对此,谢教授进一步补充道,缺血性卒中一旦发生,钙超载会在极短时间内出现,与此同时,氧自由基损伤和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也会逐步显现并发挥影响。同时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炎症反应以及相关的细胞凋亡也会相继出现。传统疗法如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及血管内治疗虽然能使部分患者获益,但很多患者无法在时间窗内接受治疗,因此缺血性卒中的脑细胞保护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指南推荐早期干预、早期使用脑细胞保护剂,并倡导多靶点药物干预。在此背景下,靶向抗炎、抗氧化及抗兴奋性毒性等多通路药物将成为未来新药研发的重点方向。

04、总结与展望

目前,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正迈向多维度、个体化的新时代。从神经保护的多靶点干预,到动脉粥样硬化的综合调控,再到抗炎靶点的新发现与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选择。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持续创新,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有望迎来更多突破,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救治策略。

谢道俊教授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主攻痴呆及认知障碍、眩晕、睡眠障碍。

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脑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参编著作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

李琦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主攻脑血管疾病;哈佛大学博士后、墨尔本大学博士后、美国NIHStrokenet研究员。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市杰青、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排名第一);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 150余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