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收购老人快递信息,竟是为了卖药诈骗126万!

纪百事 2025-04-15 15:35:56

2025 年春日,江苏无锡警方通报一起针对老年人的精准诈骗案,揭开了一条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犯罪的黑色产业链。犯罪嫌疑人杨某通过网络非法收购 400 余条中老年人保健品快递信息,以 “一对一诊疗” 为名实施诈骗,这起案件不仅暴露出个人信息交易的监管漏洞,更敲响了老年人权益保护的警钟。

杨某的犯罪网络始于 2023 年,他以每条 1.2 元的价格从黑市购买包含姓名、电话、地址甚至病史的快递面单,随后组织业务员拨打 “亲情牌”。“张爷爷您好,我是您买的鱼油客服,这边专家看了您的订单,您的血糖指数需要搭配我们的特效茶方……” 这类精准对接老人健康状况的话术,让许多独居老人放下戒备。事实上,所谓 “定制诊疗方案” 不过是成本 50-100 元的普通茶包和常用降压药,却以 2000-3000 元高价售出,利润率超过 2000%。

更恶劣的是信息二次贩卖。杨某将标注 “独居”“子女国外” 等关键词的 “优质数据” 以 5 元一条转卖给其他诈骗团伙,形成链式侵害。警方在其住所查获的 37 本账本显示,仅信息差价获利就达 11.6 万元,而这些经过 “数据清洗” 的老人,往往成为多轮诈骗的目标。65 岁的受害人李奶奶就曾在三个月内接到 5 通 “保健品客服” 电话,对方甚至能准确说出她上周体检的血压值。

案件侦破源于一条异常物流数据。无锡滨湖警方发现,某商贸公司半年内发出 2000 余个 “保健品礼盒”,收货地址高度集中于养老院和老旧小区,且商品重量与 “中药茶 + 降压药” 的轻量组合吻合。顺藤摸瓜后,警方在苏州一处民宅捣毁诈骗窝点,现场查获作案手机 87 部、伪造的 “中医诊疗证书” 42 份,以及详细记录老人作息习惯的 “话术攻略”—— 例如 “周三上午打给晨练老人,成功率提升 30%”“提到子女时放缓语速,触发情感共鸣”。

庭审材料显示,400 余名受害人平均年龄 67 岁,72% 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泄露隐患:有的随意丢弃未撕毁面单的快递盒,有的在非正规平台填写详细健康信息。当检察官展示涉案茶包的检测报告时,法庭一片哗然 —— 所谓 “秘制中药” 实为菊花、山楂等普通食材,降压药则是药店售价 15 元的常见品种,部分药品甚至超过保质期。

这起案件折射出老年人面临的双重风险:既有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的 “前门洞开”,更有诈骗分子利用空巢心理的 “情感围猎”。据公安部数据,2024 年针对老年人的信息诈骗案件中,70% 涉及网购、快递等场景泄露的个人信息,而诈骗成功率与 “是否掌握精准病史” 直接相关。正如办案民警所言:“当骗子比家人更清楚老人的服药习惯,就等于拿到了打开钱袋的钥匙。”

随着杨某案进入司法程序,社会对老年人信息保护的讨论持续升温。无锡市已试点 “快递面单脱敏系统”,将关键信息自动生成二维码;社区网格员开始定期上门协助老人销毁快递信息;保健品行业也推出 “二次验证机制”,要求客服回访必须通过购买时预留的子女电话确认。这些举措虽不能根除犯罪,但至少为老年人筑起了一道 “数字防盗门”。

在无锡某社区防骗课堂上,志愿者举着杨某团伙的 “话术本” 提醒:“当陌生人准确说出您的购物记录时,不是‘贴心服务’,而是‘数据扒窃’。” 这句话背后,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 —— 保护老年人,既要打击台前的诈骗犯,更要堵住幕后的信息泄露漏洞。唯有织密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之网,筑牢养老诈骗的技术防线,才能让银发群体在数字时代真正拥有 “安全感”。

0 阅读:0

纪百事

简介:分享热门话题 分享有趣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