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案2:王某,男性,52岁,农民工,慕名来诊。
前列腺增生,最近小便滴淋难下,而且还有烧灼感,输液1周仍不见好。
刻诊:舌淡苔白,脉浮大无力。
处方:生黄芪150g,生甘草15g,当归12g,苦参10g,浙贝母15g,白头翁30g,怀牛膝15g,5剂。
图片来源于网络
1周后复诊:服药后小便已利,但还有烧灼感。上方又加车前草30g,白茅根30g,川楝子15g。5剂。
再诊告之,小便已不热了,治愈,嘱常吃济生肾气丸善后。
另,临床上我还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自发性气胸、痈疽、痤疮、高血压、乙型肝炎等病证。
需要强调的是,黄芪一是用量要大,二是生用,这是张锡纯的经验。我在临床上也感到用蜜炙黄芪易上火发热,生用则无弊。
二说黄芪,甘温补中,益气托表,一言以蔽之曰:补气。君不见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十全大补丸,哪一个不是黄芪为君,哪一个不解释为补气。我习医多年也是这样认为的。然面一日读书时猛然醒悟,此论偏也。黄芪有补气作用,这一点不可否定,但还应该有通阳气、“跑运输”的作用。看到这,我想很多人可能会说我胡言乱语,标新立异,且莫下定语,听我娓娓道来。
黄芪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云:“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癫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最早文献可以看出补气不是黄芪的主要作用,甚明,再看医圣张仲景和后人的运用。
《金匮要略》云:“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此为风湿痹兼表虚自汗证。防己黄芪汤用黄芪,一是益气固表,治其自汗;一是助防己、白术健脾祛湿通痹。实际上就是载药走表,玉屏风散亦是此意。黄芪和人参的区别就在于一走表一实里。同为补气药,在固表止汗这方面鲜有人用人参,都是用黄芪。这是明证。在治疗疮病方面所谓的托表排毒,也是利用黄芪的走表作用,将清热解毒药运到肌表。我在临床上经常就是这样用的,黄芪加五味消毒饮。黄芪本身不具备消炎杀毒的作用,想必大家是心知肚明的。
《金匮要略》云:“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坤。”乌头汤证是典型的寒湿痹证,方用麻黄芪、乌头温经止痛,芍药、甘草缓急舒筋,其配黄芪的目的,主要是通阳气,运热药达经络。《验方新编》中的四神煎(生黄芪半斤,远志肉、牛膝各三两,石斛四两,金银花一两)主治鹤膝风,黄芪用半斤就是此意。祛风湿药众多,要想发挥作用,全靠黄芪来运通。这是治疗痹症的一个关键,诸位不可轻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