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听其言而观其行”的出处。
宰予同学,对一般的老师来说,都很刺激。比如说,白天睡大觉,(不来上课也就罢了,还不提前请假)夫子失望。比如说,问五帝德,黄帝到底是人哉非人乎,一路问到禹,极大地考验了夫子的耐心,完了还告诉同学子贡,子贡再告儿老师……
这位奇葩学生,让孔老师对自己的识人方法产生了怀疑。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骂完了朽木和粪土之墙,孔子发出感慨:对于宰予这样的家伙,骂他还有什么用?然后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一开始呢,我看待一个人,是听了他怎么讲话,就相信他有什么行为(相信他言行一致);现在呢,我看待一个人,不但要听他说什么话,还要继续观察他的行为(是不是跟他讲的一致)。这都是因为宰予啊,我才改变了态度。
后面又引出澹台灭明的故事。分别记录在《孔子家语五帝德》和《史记七十列传·仲尼弟子列传》。
他日,宰我以语子贡,子贡以复孔子。子曰:“吾欲以颜状取人也,则于灭明改之矣;吾欲以辞言取人也,则于宰我改之矣;吾欲以容貌取人也,则于子张改之矣。”宰我闻之惧,弗敢见焉。——《孔子家语五帝德》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七十列传·仲尼弟子列传》
换成大白话。
宰予问孔子五帝德之后,另外一天,宰予就对子贡讲了这事,子贡又告知孔子。孔老师又有感慨:我以外表取人,对澹台灭明就判断错了;我以言语取人,对宰予就判断错了;我以容貌取人,对子张就判断错了。宰予听到之后觉得害怕,就不敢见了。
澹台灭明也是孔子的学生,体态和相貌都很丑陋。他想要跟孔子学习,孔子觉得他(人丑)才薄。后来跟着学了,致力于修身实践,而且处事公正。后来,澹台灭明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扬他的名。孔子知道后,说:“我以言语取人,对宰予就判断错了;我以外表取人,对澹台灭明就判断错了。
这段话中,孔子拿自己判断宰予和澹台灭明做对比。乍看上去,似乎一个天一个地。但芥菜树下看,这里表达出来的,只是孔子自己用什么标准来判断人的问题,而不是对两个学生的一锤定音。
听其言观其行,本身讲的是方法论。
事实上,澹台灭明学习上执着,工作上努力,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弟子众多,声名远扬。而宰予也不差,生前得到重用,逝后得到追封,被尊为先贤。
无论以什么标准,两人的职场生涯,都是妥妥的成功。
原创不易,一见你就happy。转载需本人授权。不想错过职场趣聊,关注:<芥菜树下>,闲话职场,南北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