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681字,仔细阅读需9分钟
编辑/王璐 统筹/孙习涵
阅读本文您将获得:
1、如何帮助学生提出更多、更重要的问题?
2、如何通过自主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究?
3、发散型、聚合型和元认知型思维在提问中的应用
田纳西州的凯蒂·肯德尔校长是个优秀的问题专家(在她教室的墙上,一直贴着“质疑一切”的话语)。肯德尔会定期安排“可以向我提出任何问题”的课程,这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自由讨论,邀请学生就某一话题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
肯德尔指出,学生难以提出问题的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观察”。所以从大约20年前开始,她尝试给学生布置一个名为“我是科学家”的作业,要求孩子们在一段时间内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然后就此提出最多100个问题。下面引用肯德尔提供给学生的作业表:
激发学生问题的一个最佳方法就是问题形成技术,这是一个由正确问题研究所设计的相对新颖的教育方法。这个简单的6步骤课堂练习,旨在帮助学生提出更多更重要的问题。
1.教师设计一个“问题焦点”,这可以是一个简短的短语,如技术变革,也可以是一个具有煽动性的图像,一个与短语搭配的图像,一个简短的视频或音频片段或一个物体
2.学生产生问题。不需要老师的帮助,不需要回答或辩论,学生把每一个问题都写下来,并把所有表述都改成问题的形式。
3.学生改进自己的问题(题头、题尾)
4.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优先排序。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选出3个最喜欢的问题。
5.学生和老师进行下一步呃行动,解决被选出来的优先问题。
6.学生反思这个过程。(关于提问,我们学到了什么?)
提问一般被认为是天生的语言能力,是人们的本能。实际上,提问技能比人们意识到的更加微妙和复杂。例如,问题形成技术需要学生们使用3种复杂的思维——发散型、聚合型和元认知型,其中有些是孩子们自然而然就能学会的,但有些则是必须学习和练习的。
问题形成技术的不同阶段也反映了人类的探究过程——好奇心引发问题,然后逐渐理解。而这一切都始于好奇心的激发——问题形成技术通过问题聚焦的方式来实现。
阶段1:提供问题焦点关于问题焦点,首先要注意的是,它不应该是一个问题。通常情况下,老师对学生的“提示”可能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但正确问题研究所发现,从另一个问题中形成问题是很难的(因为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尝试回答它)。
如果教师试图用自己的一个问题作为问题焦点,“这无意中就限制了学生潜在的分歧性、创造性思维”。正如她所指出的那样,学生们已经“形成了听取和回答教师的问题的条件反射,即使是一个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会设定一个方向,或一条特定的思维路径,而不是打开多条探究的轨迹”。
这就是为什么正确问题研究所建议,教师以陈述的形式创建一个问题焦点,或者更好的是,只使用一个简短的短语——甚至一两个字(它也可以表现为一个图像,一个简短的视频或音频片段,或一个物体)。
整体的目标,是鼓励学生对这个话题进行自由思考,从各个角度进行质疑。就使其更具挑衅性而言,一个有效的方法是使用一个具有争议性的或挑战学生假设的短语——例如“酷刑可以是合理的”,这就是一个问题形成技术练习的问题焦点。
在创建问题焦点时,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以最终目的为出发点”。也就是说,要从更广泛的角度考虑这个练习的目的,包括你试图覆盖的主题,或者你希望学生最终用这些问题做什么。问题焦点可以用来引入一个新的主题,或者作为单元学习的中期评估工具,它可以被设计成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评估。
阶段2:形成问题在这个阶段,教师们可以给学生一个短暂的时间限制,指导学生根据问题焦点,思考并写下尽可能多的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快速提出问题是一种陌生的体验,所以事先的规划和提问的规则就变得很重要。
在事先规划方面,教师必须决定是以全班为单位,还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的练习。分组进行(比如4—6名学生)的最大好处,是人数少,且学生有安全感。在只有几个人的情况下,提问往往会更容易,也不那么令人难以启齿。
至于规则,正确问题研究所提出了4条规则,每一条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条规则,鼓励追求问题的数量;
第二条规则,旨在确保提问的活动得以持续进行,同时消除了评判的因素(从而使贡献问题变得更“安全”);
第三条规则,旨在保证对参与者提出的所有问题的认可和尊重,而不试图编辑或改变这些问题(每个小组需要指定一名记录员,负责忠实地记录每个问题的重要任务);
第四条规则,旨在在提问的过程中灌输纪律,确保练习的重点始终是问题,而不是陈述。
在开始生成问题之前,教师与学生讨论这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背后的理由)会很有帮助,师生们可以谈论在遵守这些规则时可能面临的挑战,并让学生测试自己是否能胜任遵守这些规则的任务。
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检查每个小组的进展情况,以确保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提问并遵守规则。当教师在这个阶段提供帮助时,应该避免帮助学生思考问题或措辞,因为这恰好是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
当我们就一个主题提出很多问题时,似乎能打破各类假设。例如,关于学生参与度的问题风暴,必然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参与度是什么意思?另一个好处是,与传统的“创意头脑风暴”相比,问题风暴往往会获得更广泛的参与度,因为创意头脑风暴往往由对自己的想法非常自信的少数人主导。但在问题风暴中,任何人都可以提出问题。
阶段3:完善已经生成的问题到了第三阶段,提问的练习目标变得完全不同:要求学生们对已经写下的问题进行评估,并对它们进行研究。
在设计这个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改变和完善——仅仅是通过提出和问答这些问题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学生们开始意识到,仅仅是提出或回答一个问题,就可以完全改变其本质,改变它所具有的效果和它能引发的信息。
以下是改进问题的5种方法:
(1)将其转化为开放式问题或封闭式问题。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可以使我们扩大焦点,覆盖更多的领域,而启用一个封闭式的问题,可以很好地缩小焦点,引出事实答案,并确定假设。
(2)精准化:精确的问题往往能得到更具体的答案。与其说“天气的变化会对我们的计划有什么影响”,不如问:“如果下雨了,我们会怎么做?”
(3)加上一个为什么。我个人信奉的观点是,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在每个问题的结尾,简单地加上“为什么”就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所以,不要只问:“你最关注什么趋势?”而是问:“你最关注什么趋势,为什么?”
(4)弱化其冲突性质。问题可以是对抗性的,但在提出这种对抗性问题之前,加上一个软化气势的短语,可以表明提问是来自真实的兴趣,而不是为了批判或挑衅。例如,可以尝试将“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种质疑形式的问题,转变为“我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将其弱化。
(5)使其中立。为了获得预期的答案或效果,我们要注意问题的措辞。引导性问题可能对检察官和审讯人员有用,但一般应避免。例如,与其提出具有严重导向性的问题,如“那部电影是不是很糟糕”,不如问:“你觉得那部电影不负众望吗?”或“你认为那部电影是否达到了宣传的效果?”而更好的版本是:“你觉得那部电影怎么样?”
另外,虽然没有被列入前述技能清单,但仍值得一提的一个技巧是:整合问题。因为我发现,参加提问练习的学生,在把问题生成阶段产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组合起来之后,就往往能够得出一个丰富的、多角度的好问题。
阶段4:评估和确定问题的优先次序问题形成技术的第二阶段,涉及广泛开放的问题的生成,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对想法和可能性的自由探索。而问题形成技术的第四阶段,则要求学生从问题的清单中,优先选择最重要的问题,并转为聚合思维(从宽泛的开放到更狭窄、更集中和更具分析性的探索)。
为了帮助学生们做到这一点,师生应该共同讨论用什么标准来评估和选择问题,这个步骤的工作非常重要,而老师和学生们选择的标准可以是以下任何一种,包括:
小组成员最感兴趣的问题
被公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最符合正在进行的项目或目标的问题(例如,如果班级正在进行一个研究项目,哪些问题将有助于指导该项目?)
基于明确的标准,小组成员将选择他们认为最重要的3个问题(如果他们无法就3个问题达成一致,则选择2个或4个,数量大致相当即可),然后与整个班级分享这些问题,并解释选择这些问题的理由。
要在所有提出的问题中进行选择并不容易,因为每一个被提出的问题肯定有其自身的优点,尤其是对于提出问题的人来说,做出决策更不容易。因此,如果学生们很难从自己的问题中进行筛选,那么可以请他们交换问题,即每个小组的学生负责帮其他小组筛选问题。
阶段5:我们要用这些东西做什么问题形成的一个最大好处是,学生往往会对自己想好的问题感到“投入”(而不是源于教师或其他成人的问题)。但是,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利用好这种投入感呢?他们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对自己产生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被认为最重要、最有趣或最值得研究的问题,进行跟踪和行动。
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自主地提出他们的问题,只需要教师简单地放手。但是,在鼓励学生自己做主之前,教育工作者可以,而且应该完成一些关键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确保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成为正在进行的课堂作业的一部分。康涅狄格州的一位中学科学教师、问题形成技术的倡导者尼克尔·博尔达克说:“问题形成技术在我的课堂上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很快就知道我在使用他们提出的问题。学生们知道,他们的问题会在每个单元中出现,而且会反复出现,事实上,他们的问题指导了我们学习的大部分内容。换句话说,问题形成技术不是一次性的活动,它被嵌入到我们单元的结构和班级的文化中。”
从问题形成练习中产生的问题,可以作为学生个人项目或小组合作项目的基础。教师可以自主决定转化的过程,可简单,可复杂,但本质上应该包括:
(1)让学生或学生小组向教师提出他们选择的问题,以获得项目批准;
(2)确定项目的范围和时间(它是否包括研究?一个实验?实际创造的东西?);
(3)让学生在完成后展示他们的结果。教师们要牢记的一点是:无论项目的结果是什么,确保最初的问题不会被遗忘。它应该保持在项目成果展示的中心位置,凸显其重要性,提醒大家,如果没有这个问题,所有后续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在教学生提出“我们可能如何”的问题时,教师们要确保学生都知道,把多个问题进行整合,以解决一个挑战的多个方面,是可以的,甚至是可取的。所以,如果学生们,比如说,要解决学校图书馆的现代化问题,他们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使图书馆现代化,同时确保不失去人们喜欢的图书馆的传统品质,并在最低的预算范围内完成?这个全面的问题,可以在学生研究项目时起到指导作用。
教育工作者不妨设计一个“我们可能如何”的问题,将其作为班级的“任务问题”,甚至是全校的任务问题。举例来说,如果一所学校的使命宣言是这样的:“我们要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天分”,只要把它改成“我们如何才能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天分呢?”,它就会变得更加谦虚和诚实(因为它被定格为一种愿望,而不是一种成就),也会邀请其他人共同回答这个问题,并将其作为使命。同样,一个班级可能会采用一个任务问题,比如说,如何能够帮助社区,或以某种方式改善学校。
阶段6:反思学到的东西在每次提问练习结束时,学生们至少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反思。反思可以由学生单独完成,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让他们思考并尝试回答下面方框中提供的一些反思问题。
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来源丨《课堂上的问题形成技术:老师怎样做,学生才会提出好的问题》
编辑 | 王璐
统筹 | 孙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