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8种方法,有效创设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

识课程 2024-03-08 12:30:54

本文共4378字,仔细阅读需11分钟

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新课改背景下情境创设的要求是什么?

※八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2003年,OECD在“素养界定与遴选”项目中指出核心素养着力解决的是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使之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传统的教学以知识点的掌握为核心,忽视知识学习过程中真实情境的创设和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近些年来,我们慢慢地意识到真实情境中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在2022年版义教新课标中,情境创设也成为屡次出现的高频词汇。

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注重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新课标中多次强调通过情境创设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在这个核心素养时代,我们教师必须利用好情境创设,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素养导向下的情境创设要满足什么要求?

核心素养主要是作为贯通各学科的顶端设计来研究的,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要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实现,因此,需要将核心素养在各个学科中具体体现。而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一种把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问题情境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要养成这种素养,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一个又一个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主题或项目中通过体验、探究、发现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关键能力,养成自己的必备品格。因此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情以“忄”为偏旁,代表了情境创设的心理意义,通过情境创设引起学生情绪、心理的变化。境以“土”为偏旁,代表了情境创设的物理意义,情境需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并且要结合现实环境。

情感是人独有的,情代表情境创设需要主体,境代表了情境创设的客体,总体来看,情境就是主体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对主体身心产生作用的特殊环境,包含具体可见的物质环境和不可见的非物质环境 。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以及客观现实条件所创设的一种引起学生的情感和心理上反应的、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的特殊的氛围和环境。

“激思”“激疑”是教学情境的最基本功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在情境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维型教学理论指导下有效的情境创设必须满足以下六点要求:

1.基于生活实际,接近真实情境

2.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3.适合学生水平,符合最近发展区要求

4.能够融入情感,激发内在动机

5.引起认知冲突,激发积极思维

6.要有形象性、具体性、探究性和可感知性

思维型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八类情境创设

我们以情境素材的类型作为分类依据,可以将教学情境分为以下八类:

1.经验情境

李吉林老师曾指出:“教学往往割裂了环境与儿童活动的有机联系,教育环境对儿童来说变得疏远、陌生,甚至格格不入。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很难成为儿童的主观需求,被动地接受是必然的结果。既然是被动,就势必阻碍儿童潜在能力的充分发展。”

所以说,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那么上述的问题就能解决,学习也就相应地成为学生的主观需求,环境对学生来说也就不是格格不入的,反而能够唤起他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应该要会创设经验情境。

经验情境的创设应该是基于学生所熟悉的、已有经验的情境创设。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创设的情境远离学生的经验与知识,它就无法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反而会起阻碍作用。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做启动效应,如果学生对所创设的情境感到熟悉,他们的心理就容易得到启动,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否则就会起到抑制作用。

如《圆柱的认知》教学中应该这样来为学生创设经验情境:

教师:日光灯管可以看成近似的圆柱体,它的高可以用什么来表述?

学生:可以用“长”来表述。

教师:一元硬币也可以看成一个近似的圆柱体,它的高又可以怎么表述?

学生:可以用“厚”来表述。

教师:家里的水井的高又可以怎么表述呢?

学生:可以用“深”来表述。

对于圆柱体的底,表面积,体积的认识是基于对数学的认知,那么数学问题怎么来解决实际问题呢?那么就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上述案例中的“长”“厚”“深”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口语表述,用在数学模型里它就是一种经验情境。

2.社会事件情境

通过引入具有时效性,典型的,客观存在的社会事件创设情境更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如教师在教授初中政治《遗产继承》这节课的时候,就可以引入今日说法中《谁来继承这30万》这一事件。

如果教师只是借助书本知识来教导学生,学生就很难理解,尤其涉及到复杂的关系,就更难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

在《谁来继承这30万》这个事件中,涉及到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男主人公和前妻现妻的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以及他的长辈。如此复杂的关系便涉及到了遗产的继承顺序。

这个案例在遗产继承中比较典型,因此引入这个案例进行情境的创设,就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3.艺术情境

艺术情境是指借助一定的艺术素材或者手段,如借助图画、音乐、视频所创设出的情境。

如教师在教授《斑羚飞渡》时,可通过音乐创设情境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本中的状态。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

在上课之前,教师创设了一个配乐诗朗诵的情境。首先播放了一段非常凄婉的音乐,和着音乐,老师朗诵了一首生命礼赞的小诗,通过诗朗诵的形式使学生陷入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的情境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节课,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其中,从而让学生更深地感悟生命的价值。

4.模拟联想情境

模拟联想情境是一种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情境教学方式。

下面我举个例子帮助教师理解和迁移应用。

学习《重力加速度》的时候,有一个理想的比萨斜塔实验。这个实验中,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伽利略得到一个结论: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是一样快的。这是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快”的挑战,这是两个不一致的观点。

因此,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模拟情境,让学生在充分预习及理解的基础之上分别扮演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借助对话模拟跨越2000年的情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力加速度。

5.实验情境

实验情境更适合在小学的科学、初中的化学等科目中创设。基于实验创设的情境是为认知冲突及思维的发生来服务的。

如在《滴水生火》的实验中:

该实验本质是钠和水的反应。用脱脂棉包裹黄豆粒大小的钠,然后在脱脂棉上滴上一滴水。然后脱脂棉就会燃烧。

在我们常规的认知里,水本是用来灭火的,而在这个实验中滴水却能生火,这就形成了一个认知冲突,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6.历史情境

历史情境也叫学科发展史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脱离了历史背景,我们就很有可能达不到我们想要的学习效果。

例如《江雪》诗歌讲解中,教师让学生分析诗句的情感,某些学生可能会因为诗句描写了风景,而将诗歌表达的情感认定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但实际上诗歌开头每个字”千万孤独”正表现了诗人孤独惆怅的心情。

因此讲解这首诗歌时一定要创设一个历史情境,结合永贞革新失败的背景,诗人的孤独不仅体现在政治的失意,也体现在对生活中亲人相继辞世的失落。

7.生成性情境

我们说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真实的,生成的课堂。相对教学设计的预设性,我们的教学还有生成性。因此,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生成的情境称为生成性情境。

叶澜曾说过一句话来强调生成的重要性及价值:

“课堂应是向未知领域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在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形成。”

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节课中,用了大量的类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先写漓江的水,后写桂林的山,因为写作手法相似,因此着重讲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留给学生自己思考。

在讲漓江的水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们用“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像……”造句,绝大多数学生的造句都没有问题,但是最后一个同学的答案让老师有所迟疑。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像静悄悄的夜”

这句话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可能很多人以为这是通感,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水的静指的是静止,是视觉上的感官,夜的静指静谧,是听觉上的感官,这两者没有相似性,因此这既不是通感也不是明喻。

在这节课中,学生对于静没有理解,混淆了静的含义,没有把握明喻句的本质特点。其实,学生所暴露的错实际上就是一个生成性情境,教师可以此作为教学的情境,进一步让学生学习一词多义及明喻句的本质特点。

8.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最重要的一种情境。问题情境是最好的认知冲突及学生思维的承载方式。

桑代克准备律告诉我们学习是要有条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处于“饥饿状态”,要具有学习的动机。应该常用设置问题情境激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我们现在倡导的是启发式教学,这最初来自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告诉我们启发的前提是学生处于一种愤和悱的状态。那什么是愤什么是悱呢?朱熹给出了解释。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愤和悱就是让学生处在一个心求通和口欲言的状态,然后我们再去启,再去发.“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那我们又怎样让学生处于一个愤和悱的状态呢?

这就需要问题,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处在一个心求通和口欲言的状态。

提出问题需要大脑的深度参与,思维的深度发生,否则我们是提不出有效而高认知的问题。所以,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生。

如《小毛虫》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把握好“不放弃,要坚持”的主要思想,还要让学生明白小毛虫身上自我悦纳的品质。可通过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来领悟:

1、谁认为小毛虫可怜?

2、小毛虫真的可怜吗?

3、小毛虫觉得自己可怜吗?

通过一些列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掌握自我悦纳这一点才是这堂课的价值所在。

总之,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思维深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学会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课堂情境。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作者 | 严文法

编辑 | 肖静

统筹 | 孙习涵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