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工具,让学生提出值得探究的驱动问题(附案例)

识课程 2024-12-12 20:16:36

本文共3350字,仔细阅读需9分钟

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

阅读本文您将看到:

1、支持学生提出可探究驱动性问题的两个工具

2、运用这两个工具改造的项目化学习案例以及评析

好的入项探索是“让项目成为学生的项目”,是教师支持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过程。我们可以在入项中创造让学生能够涌现出问题的情境,提供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工具。

两个工具,支持学生提出可探究的驱动性问题

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驱动性问题是项目设计的关键。驱动性问题既可以来自教师,也可以来自学生,来自学生的驱动性问题往往更能激发学生投入。当学生能够提出、筛选、改进问题时,他们对什么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就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比如,当学生基于对超市里顾客滥用塑料袋的现象的观察主动提出“如何减少白色污染?”的问题时,学生就在“白色污染”这个专业概念和日常经验之间建立了联结,这样的问题匹配特定年段的课程标准,经过转化就可以成为驱动性问题。

很多时候,如果只是简单询问学生是否有问题,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提出有创意的、发自内心的、可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现象图片、描述情境等方式支持学生提出可探究的问题。我们要认识到,如何提出好问题也是可学习的。

工具1——基于观察的问题清单

工具是什么?

基于观察的问题清单是一种鼓励学生在观察真实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工具。学生提不出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缺少对现象的直观感知。这一工具支持学生进入现场观察,运用多种感官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据此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工具什么样?

基于观察的问题清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观察对象/主题:学生需要知道本次观察重点关注的对象或主题是什么,比如观察小区公共设施、学校午餐状况、道路上的交通秩序等。

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在观察中需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有趣现象。

问题清单:学生在观察与记录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一系列问题。。

工具如何用?

1.学生进入观察情境中

根据观察对象或主题,教师需要让学生进入观察情境中。观察情境可能是学校的餐厅、社区的某个活动场所或家庭环境。

2.学生使用工具进行观察与记录

学生在明确本次观察对象或主题的前提下,使用基于观察的问题清单进行观察和记录。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用拍照、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

3.学生提出问题清单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列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写出问题。

4.师生交流问题清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问题清单,经过对问题进行归类、去重、整合、分析等,形成小组内公认的有质量的、值得探究的问题。

工具用在哪里?

基于观察的问题清单适用范围比较广,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项目都可运用,比如交通、天气、人群、自然等。基于观察的问题清单也可以用在日常教学中,用于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

基于观察的问题清单可以用在项目初期,尤其是在入项探索阶段。借助基于观察的问题清单,能够促进学生对现象或者主题的深入思考,让学生带着更多直观的体验参与到新项目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应用这个工具了解学生对某一主题或现象的真实困惑,从而更有利于形成适合全班同学的驱动性问题。

工具2——POV表

工具是什么?

POV,即观点(Point of View),最初指的是设计师通过与用户的沟通来确定设计愿景的一种方式,包含“观察一发现—猜想一形成问题”四个部分。在项目化学习中,POV表有两种基本用途:

一种是作为形成问题的流程,类似工具1基于问题的观察清单,通过观察、猜测等方式逐步确定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种是用在观察之后对问题的提炼上,有时候师生对于要解决怎样的驱动性问题可能只有一个方向,对如何准确表述问题还是比较模糊的,此时就可以借助POV表来澄清问题的结构。

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观察到同学们(观察对象)都在室内而不是在操场上做体操(新发现),他们猜测这是疫情期间保持1米间距的要求和学校操场不够大之间的矛盾(猜想),因此学生觉得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保证安全距离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学校的各个空间,让学生可以在户外做体操(要解决的问题)?

工具什么样?

POV表的最后一项其实明晰了驱动性问题的结构,教师也可以使用这一结构来帮助自己优化驱动性问题。

工具如何用?

POV表与基于观察的问题清单的定位是不同的。问题清单是POV表的基础,它侧重的是让学生在观察现象中提出多个问题,POV表则提出了从现象到原因到设计问题的流程,因此更适合用于问题的修订与完善。

1.学生进入观察情境中

学生带着POV表进入与项目主题相关的观察情境中。比如项目主题是“社区的可改造之处”,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社区的“运动健身馆”“社区图书馆”等观察情境中。

2.学生填写POV表

学生根据所观察的情况填写POV表,每位学生独立完成POV表。

3.师生交流POV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交流POV表。例如,先请学生讨论以下问题:要解决的问题与项目主题相关吗?为谁解决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否都明确?哪些问题是更值得探究的?在讨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我们是谁、将要为谁、做出怎样的产品,这些驱动性问题中的关键要素。

工具用在哪里?

POV表可以帮助师生共同确定驱动性问题。当师生只知道项目要探究的主题,而要解决的问题很模糊时,可以使用POV表来界定问题。POV表可以与基于观察的问题清单整合起来使用。

学生可以先用基于观察的问题清单进行观察,然后挑选出一些问题,用POV表来更加明确地呈现问题。POV表也可以“倒置”使用,用于帮助学生澄清如何解决问题。具体可参看后面的实地项目运用实例。

在用POV表帮助学生初步明确驱动性问题时,也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实地项目运用案例:如何用入项探索工具支持学生提出问题?

案例设计

学校门口一直有拥堵的现象,教师察觉到缓解拥堵可以作为真实项目的问题,但教师并不想将其作为一个任务布置给学生,而是希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为此,在项目开始前,教师提供给学生基于观察的问题清单,让学生实地观察学校门口上下学的现象,并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让学生先独自观察记录在学校门口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并填写"学校门口的交通观察单"。教师改造了工具1,加入了对问题价值的分析,这种改造可以让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是可研究的、可行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每位学生在观察时,都需要填写观察到的四个现象,并根据现象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对每个问题进行分析;接着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最终确定小组要解决的问题。

等每个小组确定好问题后,教师再对交通观察单进行整理。整理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提到了校门口的安全隐患问题,上下学的时候马路上总是人来人往,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因此,教师基于学生的发现以及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本活动项目的驱动性问题:

“学校门口的藿香路是一条‘忙碌’的小马路,每天上学与放学期间,进出学校的学生与接送学生的家长总是将马路挤得水泄不通。这不仅会造成道路拥堵,同时也让穿梭于马路的学生们置于许多安全风险之中。如何能够在较少影响交通秩序的情况下,让校门口的道路出行变得更加安全?”

在提出驱动性问题后,教师原本是让学生再次进行观察,在观察的时候提出策略。但我们在分析时认为,让学生第二次观察时给出策略,教师提供的已有支持力度是不够的,而POV表的倒置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架。

为此,本书作者团队根据“谁做了什么产生了这一问题,我们作为什么角色要做什么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POV倒置思路,重新设计工具支架。

案例评析:为什么要使用这个工具

当学生不使用交通观察单、POV表倒置的观察支架这些工具时,他们对校园门口拥堵这个问题只有一种模糊的感觉,认为校园门口拥堵可能是车太多的原因。学生在问题感受上的模糊可能会导致他们草率地解决问题。

当学生使用了基于观察的问题清单之后,他们能够直观、清晰地记录具体问题是什么;在借助倒置的POV表之后,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全面地理解这一问题产生的缘由,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使用这些工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加精细、准确的思考。

工具使用的注意点

本案例先对基于观察的问题清单进行了改编,在原来的工具上增加了“解决的必要性、发生的频率、是否能够解决”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关注解决学校门口拥堵问题的必要性。本案例还对POV表进行了倒置设计,为学生更好地解决校园门口拥堵问题提供了支架。

因此,工具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也可以基于自己项目的特点,对本书中的工具进行创造性的改编。

工具迭代的方向

在目前的工具使用中,学生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对问题的理解。在后续使用这些工具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增加示意图、典型的图片、视频等内容来阐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这些多元资料的使用会让学生的问题阐述更有感染力。

本文节选自《PBL项目化学习工具》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