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阮梅
正是深秋的时节,我们如约来到了“中国羲皇文化之乡”新密市。此行,我们要采访新密市金凤路小学。
秋阳之下,学校门口的人行道两侧,一棵棵银杏树正橙黄橘绿,甚是斑斓。前来接待我们的副校长蔡军霞,从课间戏耍的孩童间穿梭而出,她那利索的马尾、轻盈的脚步和清爽的笑容,定格成了我初见她时的美好印象。
她将我们引至位于教学楼一侧的多功能会议室落座,举目望去,四壁悬挂的尽是由学生家长们创作和裱制的字画——画中紫藤凝瑞,牡丹吐蕊;字里“洗砚鱼吞墨,煮茶鹤避烟”“金凤朝阳,书艺生辉”……无不散发出属于金凤路小学所特有的浓浓文化气息。
椭圆形的会议桌一角,几位老师和家长正在静静地品尝午餐,不时抬头对我们微笑一下。蔡校长向我们解释道,这是学校正在进行的“爱心试餐”工作。迎着我好奇的目光,她继续笑着说,为了保证孩子们的配餐及饮食安全,学校每天都有校领导、家长代表和教师代表轮流在孩子们就餐之前先行试餐,对饭菜质量和餐具卫生等把关,且进行记录和反馈,从心出发,为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负责。
我听后肃然起敬。午后再细品餐盘里那些红的蕃茄、红烧肉,黄的鸡蛋、土豆,还有绿的菠菜和咸汤,就更多了一些莫名的感动在里头。
我们接下的采访与对话,就在这样轻松而有爱的氛围中,徐徐展开。
栉风沐雨,守正创新写华章
“我在这所学校已经度过11个春秋了,我见证了她的每一步成长。”蔡军霞副校长满怀深情地告诉我。
时光回溯到2013年9月,本着“百年大计,教育乃兴国之基”的理念,金凤路小学呈现在新密市委市政府擘画出的蓝图之中。万丈高楼平地起,面对着杂草丛生的一片荒地,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继红没有丝毫犹豫,她硬是靠着一股子勇往直前的韧劲,带领着一批怀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宏伟报负的教育工作者们,一路攻坚,不仅让金凤路小学从荒芜中稳稳站起,傲然矗立,也迎来了一批批天真烂漫、求知若渴的学子。自此,金凤路小学就犹如雪花山中飞出的一只金凤凰,迎着朝阳扶摇直上,开启了万千师生的追梦之旅。
“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学好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的时代文化,打好真、善、美、慧四重生命底色,用五好促一好,以个个成为‘家之孝子,国之栋梁’的实际行动,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是李继红校长乘风破浪、砺剑数载后,在金凤路小学成立十周年大会上的真挚寄语。
“欲树繁花满杏坛,先培德本厚根基。”多年来,李校长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持续深挖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以“五礼两仪式”,培养学生的仪式感和感恩心;用师生经典诵读,厚植家国情怀;并将“忠孝廉耻勇、仁义礼智信”等中华“十德”这一独特的育人理念,融入主题教育和学科实践活动中,不仅用心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为教师们的精神成长注力赋能。
谈及“中华十德”的特色引领与培根铸魂,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崔利敏饶有兴趣地告诉我们,近年来,学校响应新密市教育局以及相关部门的指示,学校所有课程按要求全面融入“忠孝廉耻勇,仁义礼智信”的元素,各科老师创意频出,课堂成了孩子们开发智慧的乐园。
比如,在语文课程中教授《背影》一课时,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中父亲蹒跚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经典片段,体会父母对子女那深沉而无私的爱,从而深刻领悟“孝”德的意义;在数学课堂上教授复杂的应用题时,有意培养学生的“智”德,鼓励他们多元思考、解决困难,体会“智”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性;在美术课堂上讲解故宫文化与古建筑之美,让学生领略到故宫建筑对称布局里所体现的“礼”制秩序,以及龙纹、瑞兽装饰等细节中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和对天地自然的尊崇之礼。如此种种,妙趣横生,让学生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就爱上了课堂。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十余年间,在李继红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坚持走“守正创新、以文化人”的强师之路,成功培养出省级学科名师2人、河南及郑州骨干教师40余名,获省市级优质课100多节、课题立项结项200多项。学校规模也不断壮大,从建校时300多名在校生发展到近4000人,从当初的11个教学班到目前近60个教学班,并先后荣获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河南省五育并举实验校、河南省健康校园、河南省示范家长学校、河南省孝德文明校园等300多项殊荣,真正实现了师生、家长、学校共赢的新格局,也成为了新密老百姓家门口首选的好学校。
家校携手,弘孝立德护新苗
“我们的家长很给力!”提起家长课堂文化引领这一块,蔡军霞副校长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她再次向我展示着她手机中珍藏的关于家校互动的照片,开心地说:“比如每周二家长课堂,让你看看我们家长志愿者展现出来的风采,你就知道他(她)们的魅力了!”
照片上的家长风采自不必说,当两位家委会核心成员孙启通妈妈和王首淏妈妈来到我的面前接受采访时,她们那娴静优雅的气质和不急不徐的谈吐,让我瞬间明白了蔡校长的自豪与底气来自何处。
“我觉得孝应该成为我们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谈及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尤其是孝德文化教育对孩子及家庭的影响,孙启通妈妈娓娓道来。作为金凤路小学少儿茶艺社团的负责人,且两个孩子都先后从这个学校毕业,她对学校的情感及理解比其他家长更为深入。平时除了家委会和少儿茶艺社团的工作,凡是学校评出的优秀家长,她还提供在自己家茶室为大家免费培训茶艺的服务,在茶香缭绕中共同交流各自的育儿心得。
启通妈妈说,从这么些年家校互动中自己能够深深地体会到,李继红校长是一位具有大爱品质的人,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追随者。她在校园中推行“以德立人,以孝治校”的理念深得家长的拥护,自己也从中受益。
在孙启通家,一直遵循《弟子规》中“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的传统礼制与习俗,不仅启通的妈妈每天早起和睡前都会前去给问候公婆,启通和弟弟也是每天出门上学前必跟爷爷奶奶道再见,回来后也都会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先去给两位老人打招呼:“爷爷奶奶,我们回来了!”常常让两位老人乐得合不拢嘴。同时,小哥俩严守“长者先”的饭桌文化,一日三餐只要老人不动筷,他俩决不动手夹菜,开始就餐后好吃的菜肴都会先夹给爷爷奶奶。就连日常生活中,爱吃的水果和零食也都是先递给大人尝。
“在日常相处中,哥哥爱护弟弟,弟弟爱护哥哥,正应了那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说到这里,启通妈妈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与幸福之情,“我们对学校的感激之情,是没办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蔡军霞副校长笑眯眯地告诉我们,这是他们的家长通过学校孝德文化教育的持续熏陶,共同总结出来的。这样的“金句”还有很多,比如“教育无它,唯爱与榜样”“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一个孩子好不算好,一个学校的孩子好也不算好,一个国家的孩子好才是真的好”,等等,不胜枚举。
“我们把孩子送到金凤路小学,真是送对了!”一直静静坐在一边聆听的王首淏妈妈深有感触地说。她真挚地告诉我们,学校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老师们不是只抓学习抓分数,而是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对孩子们实施的德育灌溉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数年如一日长期倡导,长期坚持,让家长们真心佩服和感动。
她记得从孩子上一年级开始,老师每周就会在班级管理群里提醒学生们要学会干一项家务,从最简单的洗袜子、扫地、擦桌子开始,随着年龄段的增长,逐渐变成洗碗、做饭、洗衣服、垃圾分类等。六年下来,孩子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到毕业时就完全培养出独立生活的能力了。
如今,每天清晨看见第一缕阳光照到儿子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上,她就觉得非常温暖和欣慰:“无论孩子将来学习成绩怎么样,在做人这一块,这辈子我是不用担心的。”
此外,首淏妈妈非常认真地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风传承非常重要。她说,王首淏的五爷爷是一位曾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斗过的著名战斗英雄,首淏当作家的爸爸从小就经常跟孩子讲五爷爷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故事,还把五爷爷的事迹写进河南省庆祝建党百年的故事丛书《风雨英雄路》里,让家族的荣耀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也让首淏从小就立志做一个精忠报国、充满爱心的好少年。
“我们的父母和祖辈们,默默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的养育之恩。我相信,只要每个人、每个家庭做到了孝亲敬老,才能汇成爱的海洋,才有千万个家庭和睦,才有社会和谐,我们才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王首淏被评为“新密市孝亲美少年”时的获奖感言,是金凤路小学大力培植中华传统美德的硕果,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孝道力量传承!
师德润泽,桃李成蹊育英才
2024年3月,在新密市教育系统孝德表彰大会上,一位聪明伶俐、落落大方发表演讲的小姑娘,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这位可爱的小姑娘,就是金凤路小学五年级同学吕佳音。小姑娘用稚嫩的童音告诉我们,相比古代的二十四孝,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孝的表达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孝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誓,而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帮父母分忧是孝;妈妈生病时为她端水送药,让她得到照顾是孝;与爸爸一起跑步打球,锻炼身体不让父母操心也是孝。此外,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是孝,热情礼貌乐于助人仍是孝。
“在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下成长的我们,是否扪心自问:我们对他们的付出是否心存感激?我们是否能够不需要任何赞美,脚踏实地去行动,用一句好好学习的承诺,交上一份让父母、老师和自己都满意的人生答卷?”佳音同学朴素的言语,引起了大家的深思。她对孝道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也为她赢得了“新密市孝德好少年”的美誉。
观山何以翠色浓,缘于根基沃土育。学生们如此优秀,与金凤路小学教师们的师德引领自是密不可分。“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是语文老师王培培的座右铭,她深深懂得“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她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纯净的水晶,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用爱温暖着每一颗渴望成长的心灵。
自幼在外祖父母的养育下长大的培培老师,深受优良家风的影响以及学校孝德文化的熏陶,她深知“孝”从来都不是一种外在表现,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习惯。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行孝不能等。她说,外祖父对自己恩重于山,本以为等参加工作以后有能力了,可以多为他们做些事情,用周末时光回去看望他们,帮他们做做饭、打扫打扫房间,好好回报老人。可惜这样美好的时光却是如此的短暂。随着外祖父的离去,她饱尝了“子欲孝而亲不待”的伤痛。随后,她决心将内心这种情感倾注到教育教学和关爱学生之中,不仅自己以身作则,工作之余积极读书,锻炼,还经常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妇女节、母亲节、重阳节等感恩孝亲活动中,悉心教育学生如何传承践行孝道,如何用实际行动将孝爱化为有形。她希望能让孩子们明白,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互敬互暖就是世间最宝贵的情感。
一头秀美短发、眼睛大而明亮的周彦秋老师是金凤路小学的德育处主任,她对“和谐”二字的感触特别深。做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周主任不仅坚持每天带领老师们阅读《论语》《弟子规》《孝经》《大学》《了凡四训》等经典书籍,组织教师团队外出参加研学与感恩教育活动,身体力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知不觉自己也成了其中的最大受益者。
多年来,在德育文化的浸润下,周老师身边同事关系和谐,姊妹感情融洽,孩子孝老敬亲,就连最敏感的婆媳关系也被她处理得亲如母女。当周围邻居向她投来羡慕的眼光时,她总是打趣地笑道:“言传身教就是家风。有了好的家风,就会渐渐觉得,原来婆婆也是妈!”
尾声
当我们结束采访要走出金凤路小学的那一刻,我们回首看到了学校教学楼上醒目的大标语,那是一串朴实而温馨的叮嘱:“吃好、喝好、休息好、身心好、人品好促学习好。”在大门口的影壁上,张贴着一副极富张力的对联“诗词歌赋启迪生命怒放,传统文化恩泽精神无声”,顿时使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学校深深的、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力量。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遥想建校之初,老师们饱尝白手起家的不易。面对光秃秃没有一棵花草树木的校园,李继红校长一边带着大家伙儿在花坛中种油菜、种花生,一边捧着图纸充满激情地说道:“将来,这里一定会是孩子们的花苑、书苑、学苑、乐苑和健康苑!”
数载春秋,砥砺前行,来时的路值得怀念。十多年过去了,而今的新密市金凤路小学,早已是“五苑”竞秀:窗明几净,绿茵遍地;花团锦簇,书海生香。就连校园一角的爬山虎和蔷薇花,也从当初低矮的一簇簇,蔓延到如今铺满整墙,那繁茂而灿烂的生命力,一如新密市金凤路小学那些正在蓬勃成长的孩童们,迎着朝阳,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