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麦海去岳麦

鹿鸣新闻 2025-04-09 11:51:48

■ 司马晋

掐指一算,我们村的田地已承包出去近三十年了。

我的村子在县城城北,我们下地得走三公里的土路。

春种、秋收农忙时节,给我们小孩子印象最深的不是收成如何,而是去田地那条长长的土路。

没机动车的时候,爷爷和父亲就将收获的庄稼装进板车,他们替换着拉车,我和弟弟就在后面跟,遇到有陡坡的地方,“一二、一二”我们有节奏地喊着,用劲向前推,“快到马路上了,快到马路上了!”汗水流下来,我们在为自己鼓劲,可眼前的路总好像没尽头。

有机动三马车后,柴油燃烧的黑烟缭绕,“轰隆、轰隆”的发动机声音轰鸣。有时候,三马车、拖拉机,会赶在一起,一辆接着一辆,到小桥边的拐弯处,它们就像是喝醉了酒,颠簸着像是一个个慢腾腾的蜗牛。

“如果出了我们村,就是田地就好了!”邻家小伙伴二涛这样说。

是啊,我也做过这样的梦——梦中,有这样一个村子,夏天被金黄的麦子包围着,秋天由青纱帐般的玉米田疼爱着。赶着老牛,掂着锄头,出了门就是自家肥沃无边的田地。

这样的天选村落存在么?

一、天选岳麦

2017年,我的姑父就曾向我提到过一个村子,这个村子名字叫岳麦村。在他的描绘中,这村子的地理样貌分明是我梦到村子的容颜。

姑父70岁,家住新立街。那里老早就是县城的中心,他们的田地早早被占用开发,闲暇的时候,没了土地的姑父就爱骑车各乡各村转。

“认识清丰的村子,你一定要去趟马村乡岳麦村!”

“从高堡乡南乜城进,沿着麦田边的小路,沿途过马厂村、孟卜村、白马杨村、前姚村、坡里村,穿过这些村子和田地,就可以到达岳麦村。”姑父对我说。

岳麦村,是我们医保局派驻工作队的村子,2014年脱贫。岳麦村位于清丰县马村乡东南5公里处,有三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岳麦村是传统的农业村,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近些年来,岳麦村加大投入,全村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形成了以辣椒、果树、大蒜、韭菜为主要品种的多产业的农业发展态势。2017年,我在办公室和窗口业务两边跑,当时还不是党员的我,特意向在岳麦驻队的同事了解了这个村的情况。

“清丰村子那么多,为什么非得去岳麦村呢?”后来,我好奇地问姑父。

“也没啥,就是那里的地好、人好、庄稼好!想喝黄糊涂了,想蒸馍了,就去我战友的村子,让他买些岳麦的玉米和麦子!”

哦——原来如此。我想起我在姑父家喝到的玉米粥,那粥是正宗的、天然的玉米面,可清香呢!

与姑父交谈之后,我的心中就埋下一颗种子,我得去一趟岳麦,来一趟穿越南乜城到岳麦的农田之旅。

二、初识岳麦

2018年的春天,我和朋友专程骑行到了岳麦村。

从南乜城向东,一条平整、长长的小路延伸村中,路两边的细柳充满生机,她们垂下万条丝绦;柳荫道两边是开阔的田野,一块块麦田在这里相连,绿油油的麦海一眼望不到边。这条小道就像一道立体的、环形的海底隧道,直通麦海的另一端,行走在其中,车如舟儿自在漂,人似鱼儿悠闲游。经过了马厂村、孟卜村、白马杨村后,柳树“隧道”开始消失,而新的更长、更平整的田间路蓦然出现,她与麦苗的绿、天空的蓝、云朵的白交融,转到这条小道上,像是海底隧道滑行出来的鱼儿,我们被一下子弹射到荡漾着绿波的大海。用不了太多时日,清丰的夏天就来了,金色的麦浪会在这里翻滚,掌握方向盘的农民就成了水手,一辆辆收割机会在这里的海面上航行。

穿越了前姚村、坡里村,路的尽头是一条小桥,小桥下河水缓缓潺潺,两岸的杨树葱葱郁郁,在春天的清风中,清澈的河水唱着歌,欢快地向北流淌,而到了这边,小河路边田里的麦子突然壮实起来,比起我们刚才经过的那些麦田中的麦子,它们个头更高大,新发的麦穗更多籽。看到这生机勃勃的麦田,我想,岳麦村应该就在眼前了。小桥、流水、人家,蓝天、白云、麦海,岳麦村“路转溪头忽见”,东边是仙庄镇高家,北边为马村乡大岳村,南边挨近宅刘家村的田地,被肥沃麦田包围的岳麦村,真的是一处世外桃源啊!

岳麦村路上,我们与两位村民老哥相遇,他们一位背着喷雾器,一位扛着锄头去田地。我们想确定一下这里是不是岳麦,就向他们询问。

“当然是岳麦啦!”两位老哥笑着说。

“你们这是才下地去么?”我问两位老哥。

“不是,不是!东南西北,俺们整个村被地包围着,一出门就是自己家的地,刚才俺回家去了!”挽起裤管,扛着锄头,黝黑脸庞的老哥对我说。

“俺们岳麦的地肥,同样的种子,我们收获的粮食不但多,还好吃!”提到岳麦的地,背着喷雾器的老哥憨厚地笑了,他脸上的皱纹褶在一起,这里有他和这片农田的故事。

岳麦村内的主街是一条修得平整结实的水泥路。村里小卖铺前,买瓶水的功夫,门口人们的闲聊让我听见:“还得是党的好政策,这么好的路,都直接修到家门口了!”一位做着手工的大嫂嘴角上扬,洋溢着微笑,“听说,咱们村下一年又要有新变化,由驻村工作队帮助,这里将扩建一个有健身器材的文化广场!”另外一个抱着孙子闲玩的大娘插话。

到了岳麦的最东头,我们没有再行走。远处,一位精神矍铄、满头白发的老人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他略微躬身,推着轮椅上的人慢走,轮椅上的人应是他的妻子,患病后五官虽些许变形,但仍能看出她年轻时的清秀容貌。走到开阔地边,他们停了下来,长久向麦田远处凝望。

后来,我和朋友多次来过岳麦,也多次遇到过他们。

他们是谁?

静静的麦田没有说话。

他们望着麦田时,麦田也望着他们,他们和田野是一幅美丽的油画。

三、同桌岳麦缘

我注定与岳麦村有缘,它启动了我探究清丰传统村落的按钮,而助推我投身于乡村建设洪流中的人,却是我的高中同桌——承伟。

也是2018年,周末的一天,在高堡乡一个传统村落探访时,我偶遇了杨承伟,时任高堡乡纪委书记的他,虽是周末,但依旧在忙碌着,在我们相遇村子中的沟渠边,他与村委、村民代表投入地讨论着,“如何更好保留旧迹做好传承,怎样把村的特色更好地宣传……”听他们的谈话,这已是他们第六次完善村落规划了,明天见面还要继续改进。

好久后,承伟才结束他的工作,向路边的我小跑了来。拭去额头的汗珠,拍去裤管的泥土时,我才发现他脚穿着球鞋,鞋面已经损毁破旧,还黑乎乎的。

“好几个星期了,没回过家,在乡里村里来回跑,这老球鞋舒服,就是没顾得刷!”承伟有点儿不好意思。

与承伟交谈前,记忆像是回旋镖飞在我脑海,这怎么能是我高中时代的同桌——承伟呢?那时他高瘦、白净,说起话来还有些稚气。这也不是九年前,我在县住建局碰到的承伟,那时的他黑发、高壮,就像个体育运动员。现在的他白发上了双鬓,腰也略弯,小跑来时还有些气喘。

承伟向我介绍这个村子未来的变化。说到兴奋处,他眼神坚定,眼睛有光。

与他回乡里的攀谈中,我感受到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带着初心和使命,全身心地投入,为家乡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尽心竭力,是他当时的工作状态。

“说实话,当时刚从县单位来乡里时也不适应!但……”在他办公室中,他边说边熟练打开药瓶,一粒粒放在瓶盖的药被他一饮而尽。

我看了这些药,有治疗胃病的,也有治疗高血压的。

“预防,预防!我可没那么矫情,已经注意了哈!”承伟看我有点儿眼神漂移,开起玩笑。

“但,当你对乡村泥土气息闻惯了,老乡们质朴的期待实现了,你会发现你越来越离不开这片土地了!”承伟接着说。很难想象这是从小在县城长大,没太吃过农村苦的承伟现在的想法。

近几年来,或快或慢,或大或小,我们身边的村庄在发生着欣喜的变化,破茧已成蝶——像城关镇葛营村、马庄桥镇赵家村、双庙乡沙格寨村、韩村镇西赵楼村、马村乡白马杨村……这些是变化大的,看得见蜕变的村落,还有更多的乡村铆足了劲,就像传统村落的代表岳麦村,它们正借助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向更宜居、更美丽的村庄慢慢改变着。

由承伟的工作日常,想着这些年村落的变化,我不禁感慨,哪有乡村天生富裕美丽呢?正因为有千万个像承伟那样,热爱乡村,敢于将青春热血抛洒乡村的人,我们的乡村才有蜕变,乡愁才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

“没有什么大口号,干啥的就是干啥的,认准一个事业,无畏风雨,全身心投入,问心无愧地付出,老了之后再回顾,你才会体会到人生奋斗的价值!”那天,承伟说的话让我很难忘记。

从这之后,我的想法转变。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岁月静好来之不易,在这个不与时俱进,知行就会滑坡的年代,我们如果不担当起自己的担当,只会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碎片化的社会海洋中迷航。

于是,我就从单位办公室和窗口工作做起,小事细节处精益求精,并在而后疫情突发时,主动靠前,请缨一线。我想,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我必须也得像承伟那样,沉下心去,在奉献和付出中使自己充实,因为我们是同桌——从高一开始,就有共同志向的同桌。

经受了组织的考验,2018年,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22年,我们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洪军征询我的意见,问我:“你愿意去马村乡岳麦村驻村吗?”“怦怦、怦怦”面对考验,我心惶恐,但想到前些年的所见及历练,我瞬间又充满了力量,带着领导的交待和嘱托,沿着上任驻村工作队的足迹,我真的要穿越麦海去岳麦了!

后来,我来马村乡报到,竟又遇到了承伟,此时的他已从高堡乡调任马村乡,并担任马村乡党委副书记。1996年,高中时我们为同桌,28年后,我们还是同桌,不过是走进农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携手并肩的“同桌”了。

四、岳麦在改变

岁月无声,潜移默化的改变在发生着。

2016年,岳麦村南北两条街道上,平整的水泥路东西贯穿,村内大胡同小路也与泥泞的土路说了再见。

2018年,由帮扶单位支持,工作队、村委将村内主街中段旁的健身广场建了起来,帮扶单位还送来了海棠树,不久后,“医保局牌”的海棠花悄悄开放。

2022年,工作队为岳麦村的大街小巷全部安装上太阳能路灯,在飘荡着海棠花香和田野气息的广场上,老人们在闲聊,孩子们在玩耍,路灯将岳麦村村民的幸福点亮和拉长。

时间很快,转眼到了今年——2024年。

2024年7月25日,县组织部副部长李永、马村乡党委副书记杨承伟、马村乡各村支部书记就“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座谈,村支书挨个发言说村况时,岳麦村“岳麦”二字引起李永部长的注意,“咱清丰村名带粮食作物的村不多啊!你们村是不是有什么典故和历史呢?”“如果有机会可以让大家都了解了解!”

2024年8月2日上午,岳麦村委办公室内,承伟书记、包村干部潘世壮、驻村工作队智勇、永飞和我,被一位老人的讲述所吸引。

这位老人的名字叫王全礼,县农牧局的退休职工,因为他熟知清丰古村落的风土人情,岳麦村支书王雷军特意邀请他来讲讲岳麦村的村史。

这位老人不是别人,他正是在我还没在岳麦村驻村前,骑行这里时,经常碰到的那位老哥。

在王全礼的讲述中,我们得知了王全礼的老伴是马村乡卫生院妇产科的退休职工,十一年前,患有高血压的她突发脑梗塞,但无奈出血量大,又伴有严重的糖尿病,虽经及时抢救保全了性命,但却身体瘫痪,意识不清。老两口的儿女大学毕业后都在郑州工作,母亲患病后他们更是孝顺有加,将父母都接了去,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就医条件,但王全礼还有老伴就是在那住不惯,老两口一出去就想念清丰,惦记家乡。病情一稳定,就急不可待地回了岳麦村。

十一年,十一年如一日啊,王全礼像照顾孩子一样照料老伴,从没腻烦和抱怨。十一年了,王全礼头发全白,腰也更弯了,但邻居们却说,他的老伴气色却越来越好。王全礼说:“没犯病前,我哪操过什么心,家里、生活都是老伴处处照顾我,现在老伴患病了,怎么能让她受委屈呢?”

在村子中,他手推轮椅上的老伴,在村子小路边走走停停,有时还深情凝望农田,这岳麦的田地是他们眼中的风景。

全礼老哥说:“岳麦这个村子可不简单啊,它是有说头的!现在走出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但,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应该忘记自己是哪个庄和村的!”

“岳麦人也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那里迁徙过来的,我们村的王姓和马庄桥镇后游子庄王氏同宗,由那里分支迁于这里,后与路家、杨庄合为大村名为‘岳麦’,岳麦这个地方,自古就是块风水宝地,中原上的土地本来就肥,这里更是好地中的好地!”

“为什么?”队员智勇追问。

“比如,我叫王全礼,这个名字是我爷爷给我起的,但‘li’字是鲤鱼的‘鲤’,并不是身份证上礼貌的‘礼’。为啥是鲤鱼的‘鲤’呢?就因为很久以前,岳麦这一带黄河流过,黄河中鲤鱼最有名气,‘鲤’有鲤鱼跳龙门之意。后来,黄河水不断冲刷、变化,形成黄河冲积淤地,天赐沃土,适宜种植农作物,尤以小麦品质好闻名,据说,古代进贡朝廷粮食,岳麦的‘麦’在当时同种作物中首屈一指!所以,我们村中就有粮食名称的‘麦’字。”

“至于‘岳’字的来历,据说历史上岳飞岳家军从这里路过并驻军,当然这只是传说。也许,岳麦村的‘岳’取自‘岳’字的本意呢!‘岳’——高大的山,‘岳’再加上‘麦’后的意思是,这里的麦丰收后,就像一座高大的山——金色巍峨的麦山!”王全礼说。

“无论从事着啥,俺们都盼着岳麦村更美更好呢!”全礼老哥的叙聊被一个响亮的声音打断,这声音来自家挨近村委,户中有突发严重困难的大嫂,不知什么时候,她掐着辫子已站在村室门口有一会儿了,在2023年防返贫监测中,她家的飞来之灾被发现跟踪,在政策的扶持和持续关注下,她逐渐摆脱阴云,家庭状况已开始向上向好。

“是啊,岳麦离不开‘麦子’,离不开土地,爱种地的村民们,地种得壮实丰硕,有的还种出了规模,出去打工挣钱的,也像岳麦的‘麦子’一样,有正气,能吃苦,互帮助,他们相互带动,像钢筋、装修工这样的技术工种越来越多,家里也越来越富有,而文化程度高、做生意或参军走出去的岳麦人,同样也将岳麦有正气、能吃苦、互帮助的‘麦子’精神发扬光大,靠着诚信和坚持,把自己的事儿做得红红火火,长长久久,无论干啥,这些人身上都有着岳麦人天生的脾气和秉性!”

“这不,刚有一两天吧,有在外做企业,也有在外治理一方、管理一行的岳麦人打电话,想为村子的美丽宜居,贡献些力量呢!”支书王雷军说。

听到这些后,我们不禁感慨万千,岳麦不但有堪称地理标志产品的小麦、玉米,也有悠久流传的村史和淳朴民风,更有金色巍峨的“麦子”那样的人,他们是爱家乡,离不开家乡的岳麦好女儿、好儿郎。

送走王全礼老人,我们在岳麦的田边走了很久,8月的北中原,玉米株棵棵壮硕得像一个个等待检阅的士兵,这生命力蓬勃张扬的青纱帐啊,绿油油的绵延无尽头,顺着长长的小道,向高远处望去,雨后蓝天白云的色彩清透,她与这青纱帐沁人的绿美妙相连。身处其中,我不禁在想,怎么会有这么美丽、神奇的道路呢?

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呢?

这是一条传统村落走向锐变,充满希望的道路!

这更是一条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道路!

这条路需要更多的人去建设,需要更多的人热爱农村、关注农村、回归农村,这是一条漫长,需要带有情怀和坚持不断开拓的道路。

这条道路上,有无数的岳麦老人“王全礼”,也有无数关注本村发展的能人和乡贤,更有无数种好每一株庄稼,出门打工也带着各自村落“麦子”精神的新时代农民。他们没有一些所谓“精明人”的旁观和碎语,也没一些所谓“聪明人”对生养自己村落的嫌弃和逃离,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他们站得直、行得正、能吃苦、肯学习,带着对家乡的热爱,他们用各自的实际行动反哺着家乡,为自己家乡贡献着力量。

在这条道路上,我的同桌承伟同学已奋斗了七年,七年的风雨兼程,七年的无怨无悔,七年的充实付出,他说脚踩着泥土,吹着田边风心里才踏实,他说,在这条路上他愿意干七年再七年。如今,我们工作队、他和我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同桌共济”“同桌同心”,无畏崎岖,继续携手前行着,而远处一幅乡风文明、宜居美丽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0 阅读:0

鹿鸣新闻

简介:秉持专业新闻理念,报告时代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