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三国演义·罗贯中)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故事,讲述诸葛亮为了化解周瑜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刁难,从鲁肃那里借了二十只装满草人的小船,趁着大雾划向曹营,利用曹操的多疑而从他那借到了十万多支箭,轻松化解周瑜的为难。那“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故事来源
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魏略)
根据《魏略》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图谋代汉的曹操带领大军南征孙权,两军隔濡须口对峙。而孙权为了探明曹军虚实,便乘着大船前去观看曹操的水寨。
孙权急中生智,急命水手掉头,让船的另一侧面向曹军。很快曹军的箭矢就把船舷的另一面也射成了刺猬,使得大船重新恢复平衡,孙权也就安安稳稳的驾船回了老家。
《魏略》中孙权“借箭”的故事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极为相似,应当就是罗贯中创作此事的原型。然而《魏略》并未提到当日有大雾,孙权也没有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样在船上扎草人误导曹操。可见罗贯中为了让故事更好看,所以丰富了不少细节。
二,事件区别
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吴历)
然后孙权亲自乘坐快船驶向曹营,而曹军众将认为孙权此来是轻视曹操而亲自前来挑战,便向曹操请求出战。但曹操认为孙权只是想亲眼观察自己的军营并打探虚实,便命全军严阵以待,不得擅自射箭迎击。
随后孙权给曹操送来书信,劝他赶紧撤军,不要在此空耗时间。同时孙权在信中附了一张纸条,称曹操不死,自己就一天不安。曹操看了,知道孙权要跟自己死磕到底,而自己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便选择退军。
《吴历》中提到曹操勒令大军严整待敌,不得乱发箭矢,似乎并无孙权“借箭”的事情。不过《魏略》是曹魏史官所做,肯定偏向曹魏方面,自然对魏军的战绩是“扬胜讳败”。而孙权“借箭”正显示其大胆睿智的一面,可见此事存在的可能性很大。
三,小说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