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3年的时候,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上演了一场极为有名的战争,而这场战争便是众人皆知的昆阳之战。
在这场战争里,刘秀作为起义军将领,仅率三千精锐之士,便毅然与王莽集团的四十二万主力军队展开正面交锋,且一举将其击败,就此缔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令人惊叹不已的神话传奇。
恰恰是凭借着这场战争,刘秀得以迅速名扬四海,在起义军当中树立起了极为崇高的威望。此场战争的获胜,一方面给予王莽政权极为沉重的打击,仿若为其敲响了丧钟;另一方面,也为刘秀日后创建东汉王朝筑牢了根基。
然而,一谈及昆阳之战,不少人心中最为好奇的一点便是:在这场战役里,刘秀究竟是怎样凭借区区三千人,就直接将四十多万敌军给打垮的呢?并且,很多人都在议论,昆阳之战进行期间,突然有陨石砸落到了王莽大军的营地之中,这一情况到底是属实还是虚构的呢?
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把答案亮出来。要知道,刘秀那所谓的三千打四十万,实际上只是一种虚数表述哦。确切来讲呢,是当时起义军有几万人的规模,去对抗王莽一方的四十万人马。而刘秀呢,率领着三千敢死队,径直从正面冲击并冲垮了敌军大营,在这场战役里可是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所谓的陨石确实是有的,可压根没很多营销号渲染得那般神秘莫测。实际状况是,当时确实发生了陨石坠落一事。不过这颗陨石并非在双方交战之际落下,而是在双方刚开始对峙时就坠落了。在真正的作战过程里,这颗陨石可以说没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
诚然,即便将所有那些显得很玄乎的因素统统去除掉,昆阳之战依旧堪称是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最为离谱的一场战役。
若想对这场战争有更透彻的理解,那便得从当年昆阳之战正式打响之前的情形说起才行。
公元23年5月的时候,新朝的大司空王邑带领着多达四十二万的主力部队,来到了颍川一带。就这么一下子,整个南阳地区的氛围顿时变得凝重无比了。
在王邑率领军队到达颍川之前,绿林军在南阳郡其实已经闹腾好些年了。回溯四年多前,当地就有人举起义旗,且自称绿林军。只是在过往的那几年当中,这支起义军所产生的影响力一直都颇为有限。哪怕是南阳郡的高层官员,对此也未足够重视,仅仅将他们视作寻常的山贼罢了。
一直到公元22年的十月份,由于不少地方的地主纷纷起兵响应起义之事,至此,起义军的规模才得以真正壮大起来。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候,刘秀才正式开启了起兵之路。
随后,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新朝的高层便派遣了一位名叫甄阜的将军。此将军将南阳郡及其周边的军队召集起来,目的是对起义军展开围剿行动。可不曾想,这甄阜自身能力着实欠佳,一番折腾下来,不但没能成功剿灭起义军,反倒被起义军把他手下的所有军队都给彻底击垮了。
在经历了这一场战斗之后,南阳郡周边差不多变成了真空地带。原因在于,刘秀和刘縯兄弟把绝大部分的军队都给打垮了,如此一来,那时南阳郡的高层完全没有能力去镇压起义军,就连进行防守都显得极为艰难。于是乎,接下来在南阳郡这边,就只能朝着长安那个方向去请求援助了。
在同一时期,起义军方面后续出现了一些情况。由于内部存在权力方面的争夺,并且也是为了谋求后续更为良好的发展态势,他们径直拥立了刘氏宗亲刘玄登上皇位,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更始帝。在刘玄登基即位以后,起义军进而开始大规模地展开攻城略地之举。没过多久,南阳郡的大半区域便被起义军成功收入囊中。
随后,起义军展开了对南阳郡中最为重要的那座城市——宛城的围攻行动。
彼时在长安一带,王莽与其他新朝的高层人士,在获知了相关消息后,同样察觉到了事态的严峻性。所以在此之后,王莽旋即派遣了自己的堂兄弟王邑,让其召集众多兵力,前往对起义军展开围剿行动。
最终,王邑成功将四十二万大军集结完毕,随后,这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气势汹汹,其兵锋径直指向了南阳郡,大有一举拿下此地之势。
在昆阳之战拉开序幕之前,起义军以及新朝双方各自有着怎样的状况呢?上述内容便是其大致情形了。并且,在这场战争即将开启之际,刘秀身上所发生的故事那也是饶有趣味的呢。
仅仅数月之前,刘秀便追随其大哥刘縯,于南阳郡举兵起事。在这短短数月间,他们也历经了惨痛的挫败。其中最为惨烈的一回,遭甄阜暗中偷袭,整个老刘家为此折损了数十名近亲。刘秀的二姐与二哥,也都不幸在那场混战之中丧生。
然而最终,在他们成功战胜甄阜以后,还是收获了颇为丰厚的回报。想当初拥立皇帝之时,刘秀的大哥刘縯并未获选,并且刘縯这一脉的人,也没能得到几个特别高的官职,就连刘秀自己,也仅仅被封了个“太常偏将军”。但即便如此,刘縯与刘秀兄弟俩,却实实在在拿到了最为实惠的东西。
在甄阜被击败以后,其麾下的绝大部分武器装备还有各类军资,基本上都被刘家兄弟接手过来了。凭借着这些所得物资,刘家兄弟一下子就将军队规模扩充了数倍之多。而随着军队完成扩充,刘家兄弟便能够进一步去扩张势力,进而占据更多的地盘啦。
很明显,相较于那些徒有其名的官职而言,地盘以及军队无疑是更为关键且重要的存在。毕竟虚名官职只是个表面称谓,而地盘能提供实际的根基,军队更是拥有着保障与掌控的重要力量,所以二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当初拥立更始帝期间,刘秀始终忙于对军队进行整编以及扩充队伍规模之事。随后,刘秀选择绕过宛城,朝着北方持续进军作战。在王莽军主力尚未抵达之时,刘秀已然成功打出南阳郡,顺利进入到南阳以北的颍川郡,且最远将颍川郡内的阳关村攻克拿下。
当时刘秀为何要绕过宛城呢?原因其实挺简单的。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于宛城那里指挥军队对宛城展开围攻行动的人,正是他的大哥刘縯,所以刘秀才会做出绕过宛城的举动。
宛城乃是彼时南阳郡的郡治之地,要是搁在现代来讲,就相当于省会城市那般。虽说此前与甄阜经历那一场战役之后,南阳郡内绝大多数的新朝主力部队已然被消灭殆尽,可在宛城当中,终究还是留存有一部分守军的。
与此同时,宛城的城防极为坚固,要是强行发起进攻,势必会打得艰难。况且在当时,起义军一方严重缺乏用于攻城的各类武器装备。如此一来,刘縯那时可采用的战术,基本上就只剩围而不攻这一种了。但这样做的话,肯定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当中,刘家兄弟所统领的大部分军队,都得被牵制在宛城附近实施围困之举。
就这样,在刘秀持续向北进行扩张,并且成功拿下颍川郡内的阳关村之际,他最终获知了王莽大军已然抵达颍川的消息。
彼时的刘秀,其麾下军队虽说有所扩充,可整体规模至多也就几千人罢了。而刘家真正实力雄厚的大部队,在那个时候,其实是掌握在刘秀的大哥刘縯手中的。
仅仅靠着这几千人的兵力,要是还一直待在阳关村的话,一旦那多达四十二万的大军汹涌而至并展开碾压式攻击,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消灭得干干净净,连点儿残渣都难以留存下来。鉴于此情形,刘秀毫不犹豫,立刻做出决定,率领自己手下的军队开始往后撤退。
可问题在于,要是往后撤的话,那接下来究竟该撤到什么地方去呢?
要是径直退回南阳郡,然后与刘縯会合,那无疑能最大程度地汇聚力量,往后在和新朝的主力军队交战时,也会更具胜算。可千万别忘了,在这个时候,刘縯那边正带着老刘家全部的家当在全力围攻宛城呢。
要知道,倘若刘秀在这个时候选择退回去的话,那此前刘家为围攻宛城所投入的一切努力,可就全都白费啦。并且在此之后,宛城里面的守军必然会和城外的势力里应外合,一同对起义军展开反击。真到了那种境地,起义军恐怕是极其容易就会全面崩溃掉的。
最终,刘秀经过一番思索后,认为直接撤回南阳郡并非良策。不但不能撤,相反,他还得领着军队继续留在颍川,以此来拖住王莽的主力部队。毕竟拖的时间越久,对刘縯那边就越发有利。只有等刘縯成功拿下宛城,他们方可全面掌控整个南阳郡,进而具备和新朝主力正面抗衡的实力。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秀便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了位于阳关村南边的昆阳县。
确切来讲,应当是昆阳县城才对。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在历史上便是昆阳。那时,此地隶属于颍川郡,就是极为普通的一个县罢了。而昆阳城呢,说到底也就是一座寻常的县城,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然而在当时那种情形下,刘秀其实已经别无更佳的选择可走了。摆在他面前的状况使得他没有了其他更为妥当、更为有利的选择余地,只能依照当时所面临的局势去应对,毕竟已不存在其他更好的出路可供他去挑选了。
昆阳县城谈不上是极为坚固的要塞,不过好歹有城墙可供据守。彼时在昆阳县内,起义军的另一位领袖王凤正率其麾下数千人在此驻守。待刘秀抵达后,把双方的兵力合起来算一算的话,实际上也能凑出大概八九千人的规模。
凭借这八九千名士兵,再把昆阳城内的老百姓动员起来,依靠昆阳县城来坚守防御的话,说不定这一仗还是有可打的余地的。
就这样,刘秀率领着自己麾下全部的军队,快速地朝着昆阳城内撤去。待刘秀撤至昆阳城内时,城内其余几位起义军将领的看法出奇地一致。他们都觉得,就昆阳城目前的状况而言,根本没办法守住,当下必须得先撤回南阳郡才行。
谁也不清楚,彼时刘秀究竟费了多少口舌,又动用了多少筹码。总而言之,到最后刘秀成功说服了那几位起义军的高层人物,让他们同自己一道留在了昆阳城,为抵御王莽的精锐大军做好阻击准备。
就这样,昆阳之战拉开了帷幕,正式开启了这场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战役。双方军队即将在此展开激烈交锋,诸多的风云变幻也由此展开,而这场大战也自此正式打响,即将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属于它的篇章。
刘秀率领着士兵撤入到了昆阳城之中,而在新朝主力那边呢,王邑带领着麾下全部的军队,径直朝着昆阳城猛扑过来,大有要与城中刘秀一方展开一场激烈交锋的架势。
就后来的历史演进情况而言,很明显这是一个存在失误的决定。
事实上,只要王邑稍微懂得一些军事方面的知识,在那个时候他就不应当径直让全军去围攻昆阳,而是理应主动做出分兵的决策。要知道,在新朝军队这边,于人数上已然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完全有条件将军队分成好几路,同时向前进兵,如此一来各路人马之间也能相互有个照应。
并且,从战争层面来讲,昆阳城并非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完全能够安排一支几万人的军队去将其围困起来,随后让主力军队径直开进南阳郡。更为关键的是,在当时那种情形下,王邑理应先派遣一支机动性较强的部队,赶去支援宛城,破除起义军对宛城的包围态势。如此一来,他们便能够内外配合,逐步去清剿其他的起义军了。
倘若彼时王邑果真如此行事的话,那么接下来,起义军必定是败局已定,绝无胜算可言。哪怕刘秀真有召唤陨石这般神奇的本事,那也是无济于事的。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王邑压根就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
他决定把全部的主力部队统统集中于昆阳,心里盘算着先将昆阳攻克下来之后再做其他打算,就想着先把昆阳这块地方稳稳拿下,于是便把所有能投入的主力力量都汇聚到了昆阳此地。
就这样,王邑率领着多达四十二万的主力军队,把昆阳城围得严严实实,水泄不通。而这情形,连刘秀自己都觉着挺意外的。要知道,此前刘秀压根儿没料到能把王邑的全部军队都吸引过来,他最初不过是想着吸引一部分军队,好替哥哥分担些许压力罢了。
然而当下,很明显所有的压力都被他给吸引过去了。这么一来,刘縯那一方可谓是完全没了压力,可昆阳这边的情况呢,却是着实不太好应对了,这场仗要打起来难度着实不小。
彼时在昆阳城内,仔细算来,总共也就仅有九千人而已。要知道,对面可是多达四十二万人呐,这两者相较,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考量,怎么看都觉得这昆阳城似乎唯有被轻轻松松就推平的命运,毫无还手之力的样子。
然而随后,历史长河中最为奇特的一幕呈现在了众人眼前。
需留意的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昆阳之战,存在一处颇为奇特的情况。不过这奇特之处,并非是刘秀召唤陨石那般荒诞的情节。而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在王邑所率大军的重重围攻之下,那座规模不大的昆阳城,居然实实在在地守住了!
据《后汉书》所记,在昆阳之战正式打响前夕,刘秀耍了个颇为“鸡贼”的招数。他以出去寻求救援作借口,领着十三个心腹之人,赶在王邑大军完成合围之前,便早早地从昆阳离开了。至于昆阳城内的防守事务呢,就被他抛给了原本在此驻守的起义军首领王凤啦。
必须得承认,这一手段实在是极为暗黑,让人不禁咋舌。其暗黑程度超乎想象,一旦施行,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负面且极具破坏性的,真的是一种让人难以接受、内心深感厌恶的手段呢。
在新朝末年的那场起义里,绿林军真正的创立者其实是王凤。彼时的刘秀把坚守昆阳城的任务径直交给了王凤。要是王凤能成功守住,那他所率领的军队必然会遭受重创。而一旦王凤守不住选择直接投降,刘秀也可借此为其兄长清除掉一个竞争对手。
就这样,在王邑的大军尚未完成合围之际,刘秀果断率领着十三名亲信,拼死从包围圈中冲了出去。至于昆阳城这边呢,随后便由王凤带领着九千余名士兵,再加上城内的所有百姓,持续坚守着这座城池。
因此,在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里,真正最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正是最初创建了绿林军的王凤。而后,王凤率领众人坚守昆阳城,这一守便是将近一个月之久!
当我们翻阅史书便会察觉到,王凤堪称是其中最大的不合理存在。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的一介底层百姓,仅仅振臂一呼,就引领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绿林军。并且呢,此王凤竟和王莽的大伯同名,想当年王莽家族能够真正崛起,可就是由这个王凤一手促成的呢。
现今,依旧是那个名为王凤的人,其凭借自身的坚守,将要去终结王家的统治局面。
更为奇妙的是,后来那王凤居然得以善终啦!要知道,在历史上,那些率先起义的农民军领袖,绝大多数到最后结局都很凄惨。但唯有王凤不同,在推翻王莽政权之后,他仿佛直接选择了归隐,并没有接着去争夺天下。所以最终,这位带头起义的厉害人物,反倒落了个善终的结果。
事实上,在这段历史当中,最大的不合理之处恰恰就是这个。
当然啦,在坚守的那一个月期间,王凤心里其实也曾动过投降的念头呢,并且还专门派人去和王邑那一方进行沟通交流。可让人遗憾的是,也搞不清王邑那边究竟是怎么考虑的,居然直接拒绝了投降的请求,还扬言道要把昆阳城完完全全地夷为平地!
这一回,城里的普通百姓都纷纷行动起来了,与起义军一同全力抵抗。在漫长的围困过程里,昆阳城内已然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与此同时,城外的新朝大军呢,也逐渐没了耐心,军心开始变得浮躁不安起来。
同一时间,刘秀提前从昆阳离开了,随后他前往定陵、郾城等地方,着手去和周边的起义军取得联系。说起来这事儿确实有点不合常理,要知道那时刘秀在起义军当中所担任的官职并不高,他根本没权力直接去调遣人家,只能靠合理的劝说才行。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经过刘秀一番劝说,昆阳周边的诸多起义军势力,还有老刘家本身所拥有的一些武装队伍,都极为迅速地集结到了一起。紧接着,这些力量便全部跟随刘秀,一同朝着昆阳赶去,以对其进行紧急驰援。
诚然,即便刘秀成功搜集到了那些援兵,可他打心底里从未觉得就能就此将问题彻底解决掉。要知道,彼时刘秀使出浑身解数后,也仅仅搜罗到了一万七千援兵罢了。就算再把城里的九千人算上,总共加起来也还不到三万人呐。面对来势汹汹的四十万大军,这点兵力实在是显得太过微不足道,如同杯水车薪一般。
因此,到了这般时候,刘秀心中所想的,依旧并非要去彻底将问题解决掉,而是打算接着为大哥那边争取拖延时间。在他的认知里,唯有等到大哥那边完全攻克了宛城,并且带着主力部队前来给予支援之时,双方才具备真正展开决战的能力。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恰在刘秀携援兵赶到昆阳之际,宛城那边的守军已然支撑不住,最终选择开城投降了。据史料所记,刘秀于六月初一便率领军队,对围困宛城的王邑军队展开主动冲锋,而宛城则是在五月底就已经投降了。
换种说法来讲,在昆阳之战正式展开决战以前呢,宛城那边的战斗其实就已然落下帷幕了。而在接下来的几天当中,刘縯这边便着手接收宛城,同时展开相关工作,对各方面进行重新整编。
事实上,这一结果对于昆阳战场上的局势而言,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只是由于当时消息传递的速度较为迟缓,当宛城那边的战斗已然落下帷幕时,刘秀以及昆阳这边的众人,暂时都未能获悉具体的情况。于是乎,接下来刘秀便怀着决然赴死的信念,一心想要为其大哥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当然啦,那时的刘秀可是撒了个小谎呢。他并不知晓宛城其实已经被攻下了,却对下面的人谎称宛城已然攻破,而且起义军的主力也正在赶来的途中。正是因为他撒的这个谎,在此之后,众人才心甘情愿地和他一同奋勇冲锋。
顺带提一下,差不多就在刘秀外出调集兵力的那段日子当中,昆阳城的天气状况欠佳。有一天夜里,恰好有一颗流星划过天空并坠落了下来,正巧就砸在了昆阳城的周边地带。等到了五月底的时候,昆阳城四周先是下了些许小雨,随后便是大雾弥漫,久久不散。
刘秀接下来取得胜利,关键因素并非陨石,实则是大雾。大雾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较于陨石而言,它才是真正对刘秀的胜利起到决定性影响的关键所在。
就在如此情形之下,到了六月初一这一日,刘秀终究带着一万七千援兵,成功返回至昆阳周边区域。在即将正式展开战斗以前,刘秀精心将自己手下最为精锐的士兵们集合起来,由此组建起了一支人数达三千人的骑兵敢死队。而这支敢死队,便是由刘秀亲自带头统领,专门负责在前方带头展开冲锋陷阵之举。
这里额外提一下,刘秀当时所率的那三千敢死队,无论是装备状况还是人心所向,那可都是顶尖的。要知道,此前刘家是以中下层地主的身份起家,刚开始的时候连马匹都未曾拥有。不过就在五个月前,刘家兄弟才刚刚领兵击败了新朝将军甄阜及其麾下的十万主力大军,而后,甄阜这边的全部武器装备,便都归属到了刘家名下。
因而,在那个时候的刘秀,要想凑齐能装备三千人的骑兵所需物资,并非是极为困难之事。再说到人心方面,彼时众人皆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前往的,这种情况自是不言而喻,无需再多做赘述了。
就在那样一个大雾漫天的日子里,刘秀率领着手下的三千精兵强将,成功确定了王邑中军大营所处的方位。紧接着,刘秀便带着众人迂回前行,巧妙地绕了一个圈子后,从侧面迅猛切入,径直朝着王邑的中军大营全力冲了过去!
在知晓刘秀迅猛冲过来之际,王邑竟然做出了一个举动,他下令除中军大营的本部士兵外,其余各军营全部按兵不动,仅由他带着本部人马去作战。后世不少人都觉得,这无疑是王邑使出的最为愚蠢的招数。众人认为,要是当时王邑能调动其他军队,一同对刘秀展开围攻,那最终肯定是能够取胜的。
实际上,王邑当时所做的那个选择无疑是最为正确的。要知道当时天气状况不佳,要是冒然去调动其他的军队,极容易引发混乱局面。况且,即便仅仅调动中军大营的军队,王邑手头也拥有两万多人呢,就对付刘秀那区区几千人而言,那也是完全足够的。
然而王邑机关算尽,终究还是棋差一着。他怎么都没料到,刘秀自身的武力水准,居然远远超出了他的预估。不仅如此,刘秀所率领的那几千敢死队,也着实是个个都敢豁出性命去拼杀,毫不含糊。
于是,在双方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奇妙的情景便出现了。刘秀率领着几千人的敢死队,径直朝着王邑所在之处冲去。彼时大雾浓重,四处弥漫,能见度极低,王邑所率的军队压根不清楚起义军究竟来了多少人。并且,由于王邑此前下达的命令,其他营盘也无法赶来支援。
随后,刘秀亲自率领队伍,身先士卒,径直展开迅猛冲击。在这紧要关头,刘秀凭借平日里种地所练就的一身力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史籍记载,彼时刘秀及其身旁之人,亲手斩杀了数十名新朝士兵,一举突破王邑身旁军队的防护,将王邑的中军大营彻底冲得大乱。
最终,当中军大营被冲破的那一刻,身为主帅的王邑也别无他法,只能先行退走。而就是他这一退,使得整个中军大营瞬间就陷入了彻底崩溃的境地。紧接着,其他军队里的高层人员见状,也都纷纷开始慌乱逃窜起来。
就这样,王邑所率领的中军大营被成功攻破了,如此一来,这支大军便彻底丧失了指挥中枢,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各部队之间难以再像之前那般协同配合,整个军队的作战体系也随之陷入了混乱之中。
实际上,一直到了这个时候,王邑所率领的大军都还未遭受足以致命的损失。要知道,此前刘秀只不过是击败了王邑中军大营的那两万人罢了。在这两万人之外,王邑麾下可还有整整四十万人呐!只要能让王邑成功逃至其他营盘,那他完全有能力继续展开作战,要剿灭刘秀也并非难事。
然而恰恰就在这样的紧要关头,那种大雾弥漫的天气状况,又一次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在知晓刘秀已冲进来的情况后,昆阳城内的守军即刻迅速行动起来,与城外形成里应外合之势展开反攻。如此一来,王邑大军的其余各个营盘,也都获知了起义军前来增援的消息。只是,彼时大雾弥漫,让人视线受阻。
其他营盘的情况不得而知,起义军究竟来了多少人马,他们全然不清楚。并且在失去了指挥中枢的状况下,他们压根就不知道该采取何种方式去进行抵抗!
紧接着,那四十万之众的大军便开启了溃败之势!随后,溃败的局面就这么毫无阻拦地蔓延开来,整个大军彻底陷入了混乱不堪、兵败如山倒的境地之中,仿佛一瞬间,所有的秩序都崩塌瓦解了。
在古代的战争时期,最令人惧怕的情况当属溃败了。要知道,古代的通讯方式极为有限,一旦军队的阵型出现混乱,那么这支军队所能发挥出的抵抗之力便会急剧降低。
就这样,刘秀凭借着不足三万人的兵力,成功搅乱了敌方四十万大军的阵营,致使新朝大军呈现出溃逃之势。至此,刘秀顺利缔造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千大破四十万”的辉煌战绩!
不过需要留意的是,此处所使用的动词乃是“大破”,并非“全歼”哦。
刘秀虽说让那四十万新朝军队狼狈溃逃,成功解除了昆阳之围。可实际上呢,就算把溃逃途中新朝军队淹死以及自相残杀的人数都算上,刘秀真正给消灭掉的新朝军队数量,也不过就几万罢了。这几万的兵力损失,相较于四十万的大军规模而言,确实还算不上是能使其遭受重创的致命伤。
因此,要是一直等到王邑撤回到颍川郡里边,对各方面重新进行整顿,让士气等各方面都得以恢复的话,那么实际上他依旧是具备能力再次过来展开战斗的。
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刻,起义军真正的核心力量登场了。
需明确的是,早在刘秀这边展开战斗的数天之前,宛城那边的战事便已然落下帷幕。而后,刘縯以及另外的几支起义军,迅速行动起来,以最快的速率派遣军队赶赴过来给予支援。
宛城与昆阳之间,直线距离差不多有两百多里地。如此一来,当处于急行军这种情形时,刘秀刚成功解除昆阳之围没多久,起义军那边的主力援兵便已然抵达了昆阳这片战场上。
随后,他们察觉到新朝的军队已然溃败下来。尽管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并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何事。不过很明显的是,这样的机会谁都不愿错过,于是众人很快便展开了对那些溃逃军队的追杀行动。
就这样,在持续不断展开追杀的进程里,王莽政权所拥有的那四十万大军,一点一点地被消耗,最终几乎被全部消灭,所剩无几,近乎于殆尽的状态了。
实际上,这才是最为致命的情况。要知道,在诸多因素当中,恰恰就是这一点,所带来的危害程度是最为严重的,其严重性远超其他方面,真的可以说是关键且极具杀伤力的关键所在呢。
王莽政权此次出动的四十万大军,差不多已然是其举全国之力拼凑而来的了。要知道,在如此短的时间范畴内,王莽根本没办法再去募集到这般规模庞大的军队。如此一来,这一仗打完之后,王莽政权可就瞬间被掏空了家底喽。
也正因如此,起义军在后续得以迅猛发展,如同狂风扫落叶一般迅速席卷天下。紧接着,他们势如破竹般轻易地攻入关中地区,而后一举攻破长安。最终,成功将王莽推翻,结束了其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