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一生最大的敌人,为啥是他远房堂哥?扒一扒更始帝的传奇人生

奋强纪实 2025-01-30 23:16:18

公元23年二月初一这一天,在如今河南南阳的淯水河畔那个地方,诸多绿林军的高级将领们聚集到了一起,并且召开了一场会议。

早在数年前,绿林军便已然发动起义,对王莽集团的残暴统治奋起反抗。在过去的那几年时光当中,这支绿林起义军持续发展壮大,一路披荆斩棘,发展至今,已然成功占据了整个南阳郡。

随着绿林军不断发展壮大,后续便碰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抉择。因为若绿林军想要进一步发展下去,那么推选一位带头人来引领他们前行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事情,这已然成为绿林军继续发展道路上必须要面对的关键环节。

于是,就在这一日,绿林军诸多高层起义军领袖经一番商讨后,做出了最终的决定,那便是拥立舂陵刘氏的一位后人刘玄为皇帝,而此人便是历史上所称的更始帝。

随着更始帝的登基,历史上的玄汉政权便正式宣告成立了。在刘玄登上皇位后,仅仅历经四个月的时间,更始政权便在昆阳之战中取得胜利。随后过了仅仅七个月,更始政权更是一路势如破竹地杀进关中,成功将王莽击败。

王莽被杀后,转瞬之间,更始帝刘玄的威名便传扬至天下各个角落。彼时,中原的大部分区域,纷纷宣告接受更始政权的管辖,对刘玄的皇帝身份予以认可,承认其作为皇帝所拥有的地位。

就这样,在那特定的时刻,刘玄成功登顶,成为了新的天下共主。转瞬之间,这天下之主的名号便落在了刘玄头上,开启了属于他作为天下共主的一段历程。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刘玄身为天下共主,其在位时间竟如此之短,仅仅不到三年。三年期满,他便遭遇了厄运,直接被手下的士兵用绳索勒死,这般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仅仅三年时光,更始帝刘玄就从一位众人皆认可的皇帝,落得个被勒死的下场,这究竟是为何?在这三年期间,刘玄究竟历经了怎样的变故?为何不少人都认为,刘玄实则是刘秀一生最为难缠的对手?要是刘玄一直存活,刘秀最终当真就不能统一天下吗?

咱们不妨从刘玄这个人说起,来探讨一些问题。当我们了解完刘玄的整个故事后,或许心里就会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在很多时候,懂业务这件事,相较于懂管理而言,那可重要得多啦!

刘玄的故事,起始于一起醉酒之事。刘玄的父亲是刘子张,从亲属脉络来讲,刘子张往上数,其爷爷的爷爷的父亲正是西汉的汉景帝。由此可见,刘子张与刘玄这对父子,那可都是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是根正苗红的老刘家后人呢。

要知道,到了西汉末期的时候,历经一百多年的不断繁衍,汉景帝后裔这一身份可就没那么金贵啦。在那时,整个国家范围内,估计能找出上万名汉景帝的后人呢!毕竟汉景帝那是出了名的子嗣众多,而且他的孩子当中,还有像中山靖王那样的,一个人就生了一百多个儿子。

要知道,仅在南阳郡舂陵县这一个县当中,就能寻出上百个汉景帝的后人呢。就拿后来创建东汉的刘秀来说吧,他同样也是出自这一支脉的。由此可见,拥有汉景帝后人这样的身份,说实在的,还真没什么特别稀罕的,确实不算多金贵呐。

要知道,相较于其他舂陵一脉的老刘家后裔而言,刘子张他们这一房还是具备一定优势的。为啥这么说呢?原来啊,刘子张的父亲曾经出任过太守级别的官职。这要是类比到现代,刘玄的父亲刘子张,就等同于一位市长的儿子呢。有着这样的父亲,刘子张的前途原本该是无比光明的。

可问题在于,刘子张在长大成人之后,面临着两个难题。

其一,刘子张着实有些不争气,想来小时候就没多爱学习呢。如此一来,即便长大后家里全力相助,他也难以谋得太高的官职。其二,待刘子张长大成人之际,差不多快到王莽掌权之时了。王莽上台后,对地方上的刘姓家族极力打压,这使得诸多刘家后裔在仕途上愈发难以取得进展了。

于是在那之后,刘子张长大成人了,可他在仕途方面一直都没能有什么大的发展,就连当个县令这样的职位,他都始终没能谋得,仕途之路可以说是颇为不顺。

从现代的视角来讲,刘子张他们这一家子,就相当于出现了阶级下滑的情况呢。也就是说,按照如今的说法去衡量,刘子张他家所处的社会阶层呈现出了往下走的态势,这便是所谓的阶级下滑在他们家的体现啦。

在那之后,阶层逐渐下滑的刘子张碰到了一件极为离谱之事。有一天,刘子张与当地的一个亭长一同用餐。用餐过程中,那亭长大概是酒喝多了,竟直接撒起酒疯来,还张口大骂刘子张。而刘子张可没容忍他,当下就拔出佩剑,将其给斩杀了。

通常来讲,杀人就得偿命,欠债就得还钱,刘子张既然犯下杀人的罪行,按道理是应当去给受害者偿命的。然而在那时,司法的不公正之处就凸显出来了。虽说刘子张他们家的阶层有所下滑,可舂陵刘氏这一支脉在当地依旧颇具势力。于是到最后,老刘家硬是把刘子张给保住了,没让他去偿命。

然而,如此一来,刘子张他们一家便与那个亭长他们一家,全然结下了难以化解的深仇大恨。

于是,在十多年过去后,当年那亭长的儿子已然长大成人,接着便展开了复仇行动。彼时,这亭长之子瞅准一个时机,手刃了刘子张的儿子,而刘子张的儿子正是刘玄的弟弟,行凶之后,他便逃窜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自当年那场饭局起,直至亭长之子展开复仇行动,这当中发生的所有事宜,实际上都和刘玄沾不上边儿。可谁让他有那样一个爹呢,于是刘玄便也被牵扯了进去。特别是在自己弟弟惨遭杀害后,刘玄表现得颇为硬气。从那之后,刘玄径直开始广纳门客,盘算着日后寻得时机,去把那个亭长的儿子给解决掉。

大概这就是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的那种情况了吧。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刘玄还未来得及去报仇,他所招揽的门客就触犯了律法,并且还把他也给牵连了进去。于是在这之后,刘玄没办法,只得从舂陵的老家匆忙出逃,径直奔向了相邻的平林县。并且在此过程当中,刘玄还使出了诈死的一招,成功地骗过了官府,最终凭借他一人的举动,换来了全家人的平安稳定。

上述这些事儿,着实是够狗血的。想当年,要是刘子张能做点正经事,不去和那亭长拼酒喝个烂醉,后续也就不会出现这一系列状况了。若当年没发生这些事,刘玄大可以安安分分在家生活。待新朝末年之际,他还能暗中积攒力量,筹备起兵事宜呢。如此一来,说不定日后建立东汉的就会是他刘玄,而非刘秀啦。

然而,恰恰是由于这些糟糕透顶的事情,刘玄的前途被彻底断送了。他不仅落得个有家难回的境地,还只能在外东躲西藏,惶惶不可终日,甚至连一个像样的、能光明正大示人的正经身份都丧失殆尽了。

正是在这般的背景之下,刘玄的故事缓缓拉开了帷幕。

当刘玄跑到平林县之时,在南阳郡周边,有另外一件颇为有趣的事儿发生了。话说那时,众多底层百姓由于吃不饱饭,无奈之下只能外出挖野菜。可就在挖野菜的过程当中,居然因为争夺挖野菜的“权利”,这些百姓彼此间直接就动起手来啦。

在发生打斗之后,有两位颇具声望之人站了出来,为众人进行调解。随后,这帮挖野菜的人便推举这两人做了首领。接着,这帮人就此占山为王,前往旁边的绿林山,在那里开始了他们的生活。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绿林起义军便是如此了。这支起义军在历史的长河中可是声名远扬,大名鼎鼎的存在,它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也留下了诸多值得人们去探究和铭记的事迹,它就是被人们所熟知的绿林起义军。

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绿林军,其起义之举着实有点给人一种闹着玩儿的感觉。并且在最初阶段,绿林军可不像不少书中所描述的那般,在揭竿而起后,就立马去与王莽集团的暴政展开对抗了。

因而,在绿林军发动起义以后,在随后的那几年当中,其发展的速度实际上并非是很快的。

然而关键在于,彼时的王莽政权着实给绿林军起了助推作用。王莽改革失利,使得底层百姓的日子愈发艰难。南阳郡的底层民众思索一番后,认为与其持续遭受压榨,倒不如干脆去当山贼。于是乎,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纷纷前来投靠绿林军,绿林山上的人员也随之越来越多了。

此后,当地的官军也曾对他们展开镇压行动,没成想反倒被其击败。打这以后,绿林军的声势愈发浩大,整个南阳郡都渐渐受到其影响。直至公元22年,绿林军兵分两路,迈出原本的活动范围,着手去攻占其他城镇了。

就在那时,于刘玄所处的下江县周边,有个叫陈牧之人。陈牧眼见起义军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便在当地堂而皇之地竖起绿林军的旗帜,公然起兵了。而由陈牧所统领的这支军队,此后就被人们叫做“下江兵”了。

陈牧于下江县起兵之际,已在下江县藏匿许久的刘玄瞧见了希望之光。此前刘玄逃至下江县,连个像样的身份都不具备,还得时刻应对官府的追捕。在这般处境下,投身起义军,对他而言,差不多算是唯一的出路了。

于是,在此之后,刘玄便投身到了陈牧帐下,担任起“安集掾”一职。这“安集掾”呢,说白了就是负责帮忙招募新兵的一种官职。想来那时的几位起义军首领,应当是看重了刘玄来自舂陵刘家的出身,认为让他去负责招募人员的事宜,往后开展起来或许能更顺遂些。

就这样,在这一年当中,刘玄是以个人的名义,投身到了起义军的队伍之中。

就在刘玄投身起义军之际,舂陵老家这边同样有情况发生。彼时老刘家内部,有个与刘玄同辈的年轻小伙儿刘縯,也就是刘秀的大哥,他养了一帮门客,随后便干脆利落地起兵了。由于刘縯此前已做了好几年筹备工作,因而起兵没多久,就召集到了七八千人呢。

随后,在刘縯举兵起义之后,其所率的军队有了“舂陵军”的名号。起初,舂陵军与绿林军压根就不是一路的。可到了后来,刘縯带领的这支舂陵军,在当年年底的时候,竟被南阳郡的官军打败了。至此,刘縯无奈之下,只得亲自前往绿林军处拜访,表明愿成为绿林军的一员。

就这样,舂陵军加入进来后,彼时的绿林军已然包含四个部分了。其中有最初从大山走出来的绿林军的两个分支,也就是新市兵与下江兵,另外还有陈牧所率的平林兵,以及刘縯带领的舂陵兵。

在当时的起义军内部,刘縯的地位可要比刘玄高得多啦。确切来讲,刘縯的地位大致和平林兵首领陈牧是不相上下的。而刘玄呢,在那个时候不过是陈牧手下负责招募新兵的一个小小官员罢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随后的两个月时间里,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可谓是峰回路转。而刘玄竟在这样的局势变化下,一下子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简而言之,刘縯投身绿林军后,舂陵兵与其余三支绿林军便有了一致的目标,即携手对抗南阳郡的官军。就在当年年底,起义军已将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待到公元23年年初,刘縯又一次与官军交战,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在经历了这关键的一战过后,南阳郡内的官军已然遭受重创,几乎被全部击溃。如此一来,好几支起义军便拥有了绝佳的契机,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去攻打城池、占领地盘,进而实现自身势力的迅猛扩张。

然而问题在于,面对这样的结果,其余三支起义军心里可并不痛快。要知道在之前的战斗过程里,刘玄充当了作战的主要力量,而其他三支起义军大体上都只是起着辅助的作用。如此一来,等到战斗结束,击败官军所获得的那些收益,基本上都被刘縯收入囊中了。

照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要是一直保持正常态势,要不了多长时间,刘縯便会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进而逐步将其他几家起义军都给兼并掉。

很明显,这样的情况是其他几家起义军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当时的情境下,这种状况摆在那儿,其他那几家起义军就是不可能去接受它的。

那么接下来,起义军领袖这边便着手思考应对之策了。恰好在这个节骨眼上,众人脑海中浮现出了刘玄这个人。经过一番考量,最终大家一致做出决定,推举刘玄为皇帝,借由这样的方式来对刘縯起到节制的作用。

事实上,这可算得上是极为高明的一招啊。它在诸多策略或者做法当中显得颇为出众,有着独到之处,巧妙地达到了某种目的或者产生了很不错的效果,真的是相当高明的一个举措呢。

需明确一点,彼时起义军面临的最大压力主要源自外部。如此一来,他们既要对刘縯加以制衡,又绝不能让起义军出现分裂局面。在此情形下,推举刘玄为皇帝显然是最为妥当的抉择。毕竟刘玄与刘縯皆为舂陵刘家的后裔,即便由刘玄称帝,多数舂陵刘姓族人也不会持有异议。

于是,在公元23年二月初一这一天,起义军内部经过一番拥立的举动后,刘玄顺理成章地正式登上了皇帝之位,开启了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称帝历程。

彼时的刘玄已然称帝,可明眼人都能瞧出来,他不过是被众人推出来充当挡箭牌的罢了。要晓得,在那时,起义军的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南阳郡这一处地方,就连南阳郡内的绝大多数县城都尚未被攻克拿下呢。如此情形下的这位皇帝,显然是没多少真本事、没啥含金量的。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那时的刘玄压根就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班底。他此前不过就是个负责招募新兵的,哪来的什么嫡系势力呢。反观舂陵刘氏这边的情况,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是更加倾向于支持刘縯的。

因此,在这个时候的刘玄,他实际上就如同一个傀儡一般,完全没有什么实际的掌控权,只是空有其名,方方面面都受到他人的操控,做不了主,差不多就是个摆在那里、任人摆布的傀儡模样呢。

正是这样的局面,致使后续诸多悲剧接连上演。此局面宛如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一系列悲剧事件不断发生,使得后续的发展充满了令人痛心的悲剧色彩,也由此奠定了后续诸多悲剧出现的基调。

自登基那日起,刘玄内心便从未甘愿当个傀儡皇帝。实际上,他绝非是那种彻头彻尾的无能之人,其自身亦是存有血性的。若非如此,此前他又怎敢去豢养门客,还一心想着要为弟弟报仇雪恨呢。

然而问题在于,彼时身处刘玄帐下,他竟然连一个亲信都未曾拥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刘玄究竟应当采取何种举措才好呢?

在当时那个情形下,刘玄实际上面临着两个抉择。其一是要扛住来自各方人员施加的压力,凭借皇帝这一身份,率先主动奔赴前线去参与作战。通过一次次获取胜利,由此来树立起属于自己的威望,进而逐步将兵权掌握在手中,最终稳稳地坐定皇位。

这一选择着实是最为艰难的。要知道在当时,其余那几位起义军领袖,压根就不可能真正听从他的指挥调度,更不会允许他去染指军队。反观老刘家这边呢,大部分的军队可都掌握在刘縯一人手中。

还有一个选择是,运用政治手段去持续对刘家以及起义军双方的力量加以平衡。凭借着这样的政治手段来让自己稳稳地坐上皇位,以此来稳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最终,刘玄做出了自己的抉择,他选取的是后者。

于是,在刘玄登基以后,便径直以皇帝的名号,大规模地给数位起义军将领加官进爵。然而反观舂陵刘家这边,刘玄仅仅给刘縯以及刘縯的叔叔刘良授予了高官。刘玄借助这样的做法,成功地扶持了起义军势力,同时压制住了老刘家,得以暂且稳坐皇位。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随后刘縯采取了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应对针对他的压制之举。只见刘玄径直调遣自己麾下的军队,以极快的速度展开攻城略地行动,打算先将那些能够获取到的实际利益,统统收入囊中再说。在此期间,刘玄还亲率主力部队,对南阳郡的郡城展开了围攻。

就这一招的运用,使得其余几个起义军势力只能将军队派遣过来对刘縯予以支援。就在对方围城之际,刘縯抓住时机,快速对其他几支起义军展开整编工作,并且大力扩充自己所统领的军队规模。如此一来,仅仅过了短短几个月,到该年五月底的时候,刘縯麾下的兵力已然接近十万之众了!

彼时的刘玄已然称帝,可起义军的大部分兵力实则掌控在刘縯手中。即便把其余几支起义军的力量全都汇聚起来,恐怕也难以与刘縯相抗衡。

更为重要的是,后续在刘縯对郡城展开围攻之时,其弟刘秀于昆阳成功击败了王莽集团的主力部队。经此一役,王莽麾下多达四十多万的主力军队被彻底击垮。而这一战过后,刘縯又顺势对王莽集团的残军展开追杀,最终将王莽集团的所有主力全部消灭殆尽。

彼时,仅凭借政治手段,刘玄已无力压制刘縯了。况且,王莽集团所施加的外部压力也在渐渐消散。照此情形发展下去,要不了多长时间,刘縯便可径直杀向关中,将王莽铲除。而后,刘縯便能顺势废掉刘玄,进而自己登上皇位称帝了。

刘玄怎会愿意呢?于是接下来,他也只能选择铤而走险之举了。在昆阳之战结束后,刘玄先是针对舂陵刘氏这边的人,展开了大肆封爵的行动。彼时,老刘家这边足有上百人,只要是和刘玄家沾亲带故的,基本上都得到了封爵。

凭借着这样的方式,刘玄很快便获取了刘氏家族内部给予的支持。

就在这时,刘玄瞅准了一个时机,率领着好几千人,径直来到了刘縯所在的军营之中。随后,刘玄蓄意挑起了一场冲突,紧接着便以刘縯对他有不敬之举作为由头,毫不留情地将刘縯杀害了。

在后续东汉的史籍记载中,刘玄的那番做法,可是被史官们批得极为厉害,简直是骂得狗血淋头。不过要是从后世的视角去审视的话,我们又不得不认可,刘玄所采取的这个手段,着实是颇具技术含量的。要知道,他一方面成功除掉了刘縯,而另一方面呢,却也未曾致使起义军内部出现分裂的状况。

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在此事过后,舂陵刘氏当中的大部分人,依旧对他予以支持。

仅从政治手段方面来讲的话,刘玄的这一番操作,实实在在算得上是一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诛杀权臣”之举。

接下来的情况是,刘縯遭到杀害后,其麾下不少人都不敢公然为他报仇雪恨。就连刘縯的亲弟弟刘秀,在这个时候也未敢表露丝毫的不满之意,反倒主动向刘玄表示臣服。如此一来,在更始政权内部,老刘家和起义军这双方的力量,没过多久便再次达成了平衡状态。

并且,刘玄借着诛杀刘縯这一时机,成功树立起了自身的威信。打这往后,他便不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傀儡皇帝了。接着,刘玄又快速对刘縯的班底进行瓦解,同时趁此契机,大力培养属于自己的亲信。在此期间,他还将诸多与自己关系亲近之人,径直安排去掌控军队。

实际上,这一套操作属于相当高端的那种。

当刘玄忙于内部整合事宜之际,前线的起义军可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差不多就在刘縯惨遭杀害的同一时间点,前线起义军十分顺利地攻破了武关,由此得以进入关中地区。最后,在当年的九月初,起义军成功攻破长安,一举将王莽消灭掉了。

更始政权成功推翻了王莽的统治,彼时刘玄宣称要继承刘家大业,恢复汉室江山。正是打着这样的旗号,一时间得到了各地广泛认可。随后,刘玄派遣使者对各地展开招抚行动,不少地方的郡守及地方官纷纷表示愿意向刘玄称臣。

另外,在此期间,刘玄针对其他敢于称帝的刘姓后裔,亦是毫不手软,果断施以重击。就像在王莽死后,有个叫刘望的人公然称帝了。对此,刘玄可没丝毫客气的意思,直接调遣军队前往,迅速就将其给扫平了。

就这样,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刘玄实现了令人惊叹的华丽逆转。短短一年的光阴,见证了刘玄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转变,他成功达成了这一堪称华丽的逆袭,着实让人意想不到。

公元23年二月初的时候,刘玄才刚刚登上皇位称帝。彼时在他手底下,压根就不存在任何属于他的嫡系军队,他本人实际上不过就是个傀儡罢了。然而到了这一年的九月底,刘玄已然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天下共主”。虽说大部分地方他都尚未能真正掌控起来,可起码当地的那些地方官员,都已经愿意将他尊奉为皇帝了。

在整个古代史的范畴来看,这样的成绩那可真是相当惊人呐。就说后来的汉献帝吧,要是他能具备刘玄一半那样的手段与能力,说不定曹操早就被弄得尸骨无存,连骨灰都给扬了呢。

整个过程里,刘玄基本没出现啥失误之处。要说他有啥做错的地方,大概就是没对刘秀下手了。在除掉刘縯后,刘玄着实应该顺势把刘秀也杀了,如此方能彻底杜绝后患。要是当时刘玄真的这么干了,后续也就不会生出那么多的麻烦事儿啦。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我们认真去查看刘家的家谱的话,就能体会到刘玄所面临的难处啦。就亲戚层面来讲,刘玄的太祖父,跟刘秀、刘縯兄弟的太祖父,那可是实实在在的亲兄弟呢。

故而,此前刘玄诛杀刘縯,大可拿刘縯对其不敬当作理由。彼时刘玄才给其他刘姓族人封了官,况且又有说得过去的由头,即便他除掉了刘縯,其余刘姓家人也不至于太过抵触。但在此之后,要是他再对已然绝对臣服于他的刘秀下手,恐怕就极易致使其他刘姓家人与他彻底貌合神离了。

要是出现了这样的局面,舂陵刘氏这边的人心就会变得涣散起来。如此一来,老刘家这一方想要和起义军那一方形成相互制衡的态势可就太难了。而真到了那种时候,刘玄他自己的皇位必然是难以坐稳当的。

在当时那种局面下,刘縯离世之后,对于刘玄而言,其实最佳的做法并非是立刻就将刘秀杀掉。而是应当在后续寻得一个契机,把刘秀送到一个注定九死一生的局当中,再瞅准机会让刘秀陷入绝境,从而达到坑死他的目的。

而恰恰就在当时,刘玄所采取的做法正是如此。

就在刘縯惨遭杀害后没多久,刘玄便给刘秀安排了一项任务。他委派刘秀以使者的身份,前往河北一带,去对当地各个郡县展开招抚工作。

在刘玄的眼中,彼时的整个河北地区局势复杂,暗潮汹涌,诸多人士表面上对他表示顺从,可心里却并不服气。处于这样的形势下,他派遣刘秀前往北方进行招抚事宜,然而却未给其配备一兵一卒,如此一来,刘秀想要完成任务根本就毫无可能。所以依刘玄所想,刘秀北行之后,无非就两种结局:要么狼狈不堪地逃回来,要么干脆就被人给杀害了。

倘若刘秀逃了回来,刘玄便能借着招抚不力的借口,毫不留情地将刘秀杀害。要是刘秀不幸被其他人给杀了,那同样也能一下子把刘玄心里头的那块心病给彻底解决掉。

直至此处,刘玄实际上并未出现任何差错。在这一阶段的整个过程当中,刘玄的表现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决策等各方面,都还未曾犯下什么错误呢,一切都还算是在合理且正常的轨迹之上运行着。

可问题在于,刘玄即便机关算尽,也万万没料到刘秀的能力居然如此之强!刘秀往北方进发之时,身边未曾携带一兵一卒。然而仅仅过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刘秀便将河北彻底平定了下来,甚至还登基称帝了呢。

当然了,刘秀那边所发生的故事,那可就是另外一回事啦。而在这之后呢,就说刘玄这边吧,在接下来的好几个月当中,刘玄实际上一直都没有出现什么差错呢。

起义军成功攻破长安后,刘玄旋即派遣军队赶赴关中地区,对长安城周边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了全方位清理。仅仅在王莽被杀五个月之际,刘玄便径直做出迁都长安的决定,就此将关中选定为自己的根基所在,作为稳固统治的老巢。

很明显,从战略层面来讲,刘玄所做的这一选择无疑是正确的。要知道在秦汉之际,向来是得关中便可得天下。当刘玄成功占据关中,又顶着天下共主的名号,如此一来,往后不管是谁妄图造反,他都占据着极大的优势,胜算颇高。至于后续的削藩以及战争等情况,不过是再次上演当年刘邦削藩那类故事罢了。

然而在此期间,刘玄却遭遇了其人生里的第二个足以致命的事件。

差不多就在他进行迁都的同一时间,在四川那个地方,有个名叫公孙述的人,居然直接聚集兵力,擅自称王,将整个四川都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

更始政权在控制了关中地区之后,由于这一结果的出现,竟然没办法对四川进行掌控了,如此一来,也就相当于失去了一个极为庞大的战争基地,这对其后续发展等方面无疑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当时那种情形下,倘若公孙述未曾选择独立行事,那么刘玄所面临的局势无疑是胜券在握的,取得胜利对他来说几乎不存在什么悬念,其获胜的局面已然是板上钉钉的了。

只可惜,刘玄在战略方面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那便是公孙述的出现。公孙述的存在,给刘玄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使其在战略布局等方面遭遇困境,进而成为了刘玄难以回避且对其发展形成阻碍的一个关键问题所在。

当然了,从战术层面来讲,接下来刘玄依旧没有出现差错。在完成迁都长安这件事后,刘玄便着手进行大范围的诸侯分封事宜。彼时的刘玄,已然不顾当年刘邦所定下的白马之盟了。为能维持两股势力间的平衡状态,他同时给刘氏宗室以及那些起义军将领都封了侯。

就在给两大势力进行平衡封王的同一时间,刘玄还有另外一个举动,即着手扶持外戚势力。这一行为与他平衡两大势力封王之事是同步开展的,都是其当时在局势把控方面所采取的相关举措。

刘玄心里明白得很,仅仅让两股力量维持平衡,那难度可不小。可要是再去扶植起一股力量来,进而构成一个权力三角形的态势,这样保持平衡就相对容易些了。依照此前西汉的一贯传统来看,接下来最为合适的扶植对象,理所当然就是外戚喽。

于是在那之后,刘玄将自己心腹赵萌的女儿迎娶进门。并且,刘玄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放权事宜,把诸多权力都交予赵萌,而他自己呢,则慢慢退居到幕后,盘算着要去充当一个在背后操控全局的角色了。

截至此处,在战术层面而言,刘玄并未出现任何差错。从开始到当下这个阶段,就战术方面的表现来讲,刘玄一直都保持着正确的决策与行动,没有犯下哪怕一丝一毫的失误呢。可以说,在战术这一关键环节上,刘玄做得相当到位。

然而与此同时,自赵萌掌握权势以后,从战略层面来讲,刘玄终究还是犯下了一个足以致命的错误。

可以这样说,此前公孙述搞独立那一出,使得刘玄稳坐天下的可能性化为泡影。而刘玄选择放权给赵萌,大力扶持外戚来掌握权势,这一举措更是成为了将刘玄推向绝境、断送其前程的根本缘由所在。

在当时的情况下,刘玄明显出现了失误,那就是对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简而言之,更始政权作为一家公司而论,已然上市了,可天下尚未统一。在这个时候,身为皇帝的刘玄,最该做的事情应当是亲自去抓业务方面,就是亲自率领军队,外出将天下平定。而绝非是躲在皇宫之中,凭借政治手段来玩平衡那一套啊!

不妨把这比作当下的一家创业公司,处于创业与扩张之时,公司的老大务必精通业务,且要对业务全权负责。要是在这个阶段,老大换成了一个仅知晓财务和管理,却对业务一窍不通的人,那这家公司大概率是难逃厄运,必死无疑了。

彼时的刘玄恰恰就犯下了这样的错误。在那个时候,刘玄在相关事宜上出现了失误,而这个失误正是我们所提到的那一种,他没能正确对待或处理好某些情况,从而导致了这样一个不该出现的错误发生呢。

当刘玄躲于宫中玩起平衡之术时,外面陆续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变化。其一,刘秀在河北之地不断攻城拔寨,逐步实现了对河北的统一。其二,由于刘玄深居宫内,致使赵萌得以掌控朝政。如此一来,外戚势力虽在更始政权里迅速壮大,却也引发了宗室以及其他起义军将领的诸多不满。

于是没过多久,在更始政权的内部,人心便开始离散了。特别是那些起义军的将领们,在被外派到地方之后,便肆意妄为起来,在当地作威作福,没多长时间,就把民众惹得怨声载道,民愤极大。

就在如此这般的状态之中,那根足以压垮刘玄的最后一根稻草,终究还是降临了。

这根被称作赤眉军的,就是那根稻草。

在绿林军发动起义之际,山东地区同样活跃着一支起义军,这支起义军正全力反抗王莽统治,其发展势头颇为迅猛。然而,由于昆阳之战结束得太过迅速,此后绿林军得以顺利反推,一路进军至关中地区,相较而言,赤眉军在那时却始终被局限在山东一带。

即便如此,在更始帝成为天下共主之际,赤眉军已然发展到了数十万人的规模。那时的赤眉军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虽说在名义上尊奉更始帝为皇帝,可实际上自身大体上并不听从其管束。

彼时的赤眉军,心里头打的主意倒也不错。他们本就没打算要造反,只是想着能在新建立的政权当中,谋得几个较高的位子,好为自己争来一份荣华富贵。可谁曾想,等赤眉军的那些领袖们去见过刘玄之后才发现,刘玄根本就不乐意给他们安排太高的官职,就连封爵之事也不愿意应承下来。

这下可把赤眉军这边给惹恼了。

后来赤眉军这边思忖一番后觉得,既然你都不愿意给我们授予官职,那我们索性另立一个皇帝得了。反正我们手上有兵力,也占据着地盘,又何必要怕你呢?

于是在此之后,赤眉军径直朝着关中进发,其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要一举将刘玄给消灭掉,带着这样的决心,他们一路向着关中奔袭而去,势要达成干掉刘玄的目标。

在得知这件事的时候,刘玄头一回有了些许慌乱的感觉。但说实在的,那会儿他还没到特别惊慌失措的程度。毕竟当时赤眉军尚未越过函谷关,有函谷关这道天险横在那里呢,刘玄心想着,就算局势再糟糕,赤眉军也没法打到关中这一片儿来。

然而后续的战争局势清晰地表明,在决定一场战争究竟是胜利还是失败的诸多因素当中,从来都不是所谓的天时与地利起到关键作用,真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直都是“人和”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

彼时更始政权内部斗争异常激烈,并且更始帝对军事一窍不通。在这样的情况下,函谷关守军的防守安排可谓是混乱至极。最终,赤眉军采取了巧妙的策略,径直绕过洛阳,而后选择走山路,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对函谷关发起了奇袭行动。

就这样,在经历了一番短暂的交锋过后,函谷关最终被成功攻破。自此,整个关中地区便如同赤眉军刀俎之下的鱼肉一般,完全落入了他们的掌控之中,沦为了任由其宰割的一块肥肉。

随后,赤眉军径直朝着长安进发,一路气势汹汹。在进军途中,赤眉军拥立了老刘家的后人刘盆子,让其登上了皇位,成了新皇帝。待赤眉军抵达长安时,刘玄也曾抵抗了一段时间,可面对多达三十万的赤眉军,刘玄终究还是无力抵挡,败下阵来。

公元25年十月的时候,刘玄已然到了为求保命而别无他法的境地,最终也只得向赤眉军举起了白旗,乖乖地投降了。

刘玄投降后,时间不长,就被赤眉军里一位名叫谢禄的将领,以出去放牧打猎作借口,将其带出。最终,在谢禄的授意之下,谢禄的亲兵竟直接把刘玄给勒死了。

这便是更始帝刘玄最终的归宿,其结局便是如此了。更始帝刘玄在历经诸多事件与波折后,迎来了这般的收场,这就是属于他最后的结果呈现啦。

仔细审视刘玄的整个经历便会发觉,刘玄着实有着相当厉害的政治手腕。起初他不过是被众人拥立的傀儡罢了,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就成为了大家一致认可的天下共主。尤其他诛杀刘縯这一举措,那真的可以说是极为经典的操作了。

然而关键在于,刘玄此人虽有着极强的政治手腕,可他却存在一个足以致命的短板,那便是其并不擅长打仗这一方面。

倘若他精通军事且善于打仗,那么最终的结局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要是刘玄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能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刘秀想要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大概率是无法达成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