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合力攻坚克难 促进优质均衡!曹妃甸以扎实举措推动义务教育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曹妃甸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推进教育优质均衡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在资源整合、师资流动、课程创新等领域展开多维探索,让每一所学校无论规模大小,无论城市乡村,都成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的童年洒满七色阳光。
——组建教共体,城乡携手促发展
坚持以城带乡、以优扶弱、优质均衡、共同发展,曹妃甸开展城区学校与农场学校联盟的新模式,构建“名校+弱校”“城区校+乡村校”办学。建立紧密型教育联盟,助力农场学校在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显著提升。曹妃甸区第一实验小学与六农场小学结为教育共同体,通过教师送教、课程资源共享,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城区的优质课程。
——教师轮岗制,师资均衡涌活力
师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核心。曹妃甸教育体育局大胆创新,实施“火炬计划”。由区内优质校教师到薄弱校实施“以一带二”帮扶,跨校区任课,对于帮扶期间表现突出的,区委、区政府予以表扬。区第一实验小学刘宏歌等五位教师对临港实验青年教师言传身教、倾囊相授,与新教师共同成长。出台教师管理50条、教师交流规定,多层次有序开展交流,三年共交流校长72人次,教师400余人次。针对农村生源逐步减少,区教育体育局制定了教师反向交流政策,调配39名农村教师到城区反向支教。
——打造课程库,个性教育绽光芒
曹妃甸教育系统优化课程结构,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特色化、校本课程多元化,构建“三化一体”的育人体系。深入开展项目化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精准教学、分层教学、作业设计等实践探索,优化名师工作室联动机制,着力优化满足新时代教育改革需求的区校研训体系。
临港实验学校以自然时序与劳动教育融合为核心,扎实推进课程实施,让劳动教育在校园内外焕发出勃勃生机;曹妃甸第七农场小学将生态教育融入课堂,组织全体师生参观了曹妃甸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助站。曹妃甸第二实验小学将传统体育与传统戏曲纳入学校体育、美育课程。全区各学校实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课程生态。
——升级硬设施,夯实教育新根基
投资达1亿元,更新学校教学装备,提升教育装备水平。其中,投资4000余万元,完成实验室改造升级,吊装实验室数量达到50%以上,仪器配备全部按照教育部最新标准配备。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区智慧黑板全覆盖,全区空调设备全覆盖。为中小中学校新建、改建微机室、常规实验室、高清互动录播教室、机器人教室。如今,全区学校硬件达标率100%,教育技术装备水平迈入全省先进行列。
教育均衡离不开家校社的深度联动。全区各学校普遍建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开放日,曹妃甸区实验学校的家长悦电台,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育人合力,成为家校沟通的桥梁。各校组织开展“千师访万家”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每学期精心组织涵盖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内容的家长学校活动。各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研学、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社会优秀人物进校园,开展丰富的育人活动,推动教育多元化发展。
——借助互联网,智慧教育展新姿
借助“互联网+教育”东风,曹妃甸打造“智慧教育”,区内八所学校入选“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校,曹妃甸区成功入选试点区。多元撬动各类资金6000万元投入智慧教育一期、二期建设,对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千兆到桌面,并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南开友谊学校开启“AI+教育”智慧探索之旅,聚焦“技术创新与教学融合”,教师利用大数据进行教学决策,学生通过智能终端自主探究,课堂效率快速提升。智慧教育不仅缩小了校际差距,更推动着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完善监测制,严守质量均衡线
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区教育体育局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义务教育质量评估,涵盖所有学科及学生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等12个维度。成立教研共同体,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以教研员及骨干教师为引领,联合区域内优质学校以及不同层次、类型的义务教育学校等多方力量,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如精品教案、教学课件、试题库、微课等。建立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打破校际壁垒,实现资源的上传、审核与下载,方便教师随时获取所需教学资源。督学和教研员落实包联责任制,捆绑负责2至3所学校,针对监测中发现的差异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及指导。
行走在曹妃甸的校园里,从农场农村的琅琅书声到工业园区的科创课堂,从老教师扎根乡村的坚守到年轻教师带着新理念的奔赴,处处可见教育均衡的生动实践。这些看似零散的改革举措,实则编织成一张系统推进的大网——资源均衡配置打破物理壁垒,师资柔性流动激活发展动能,课程多元供给满足个性需求,智慧教育消弭数字鸿沟。当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赛道,曹妃甸正在书写着新时代教育公平的新篇章。
曹妃甸教育工作者深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永远在路上。曹妃甸教育整体虽然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也还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需要我们从群众最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真正提升全区36万乡亲父老对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答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必答题”,全力推动曹妃甸教育高质量发展,向全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文章来源:曹妃甸区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