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对正式通过法律途径终结婚姻的夫妻诞生。大诗人徐志摩作为事件的男主角,高调的登报申明:“我们已自动挣脱了黑暗的地域……欢欢喜喜的同时解除婚约……现在含笑来报告你们这可喜的消息……”
而彼时离婚案的女主角——张幼仪,刚为徐志摩生下第二个孩子,在成为徐夫人的第7年,她亦成为“第一个被离婚”的女人。
斗转星移,数十年后的张幼仪对侄孙女张邦梅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一个人。”
本文围绕着张幼仪女士的经历,浅谈“什么是自我”、“为什么女性需要自我”以及“平衡家庭和事业,实现自我”。
什么是“自我”弗洛伊德认为的“自我”,是个体的内部需要和外在环境之间的中介,是本能欲望的执行者。
简单点说,“自我”根据“我”的喜好,负责处理现实世界所遇到的事情。比如职场女性日常工作需要利索的服装,她们在面对一条结构繁复,面料极易勾丝的蕾丝裙子时,会更倾向于选择一条方便工作的裤子。
这些“自我”选择往往对自己更有利,或者能令自己更愉悦。
造成大部分中国女性日子过的很辛苦的一点是,她们不知道什么是“自我”。正如张幼仪在自传里写的:“在中国,女人家是一文不值的。她出生以后,得听父亲的话;结婚以后,得服从丈夫;守寡以后,又得顺着儿子。”
张幼仪举止端庄,温柔贤惠,12岁时入读江苏省立女子学校。张家在当时也是显赫的望族,父亲是上海宝山县巨富。大哥张君励被称为“民国宪法之父”,同时又是著名的哲学家。二哥张嘉璈曾任中央银行总裁、铁道部长。
张幼仪与家人
徐志摩讨厌父母包办婚姻的做法,所以看到张幼仪的照片,只扫了一眼,就嘲讽她是“乡下的土包子”。
坦白说,凭张幼仪的修养和家世,她和土包子真没有一点关系。若真要挑刺,那时的张幼仪只是贯彻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犹如一只提线木偶,没有什么“自我”思想罢了。
为什么女性需要“自我”有人说," 自我 " 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必须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 "自己"。对张幼仪来说,徐志摩就是那个“东西”。
张幼仪和徐志摩
1.没有自我,就易他信
嫁给徐志摩之前,母亲教导年仅13岁的张幼仪:“女子,必须依靠着男子才能活着。进了徐家的门,绝对不可以说不。”不是不可悲的,也不是不可怜的。母亲是爱着女儿张幼仪,才会把自己的婚姻哲学讲给她听。
但是,妻子需要舍弃“自我”,去依附丈夫的想法,一开始就注定了张幼仪和徐志摩走的是完全相反的两条路。
徐志摩想要的是自由恋爱,张幼仪却面对父母之命欣然接受。
徐志摩想要的女性是独立的,有思想的,张幼仪却事事以徐志摩为中心,犹如菟丝子时时依附。
张幼仪越顺从,徐志摩越看不起她。
母亲说什么,张幼仪就信什么。可是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同的,张幼仪母亲的经验并不适用于她。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心里自然没有一杆秤去衡量自身与外物,连缕清自己优劣点的能力都没有,更遑论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2.没有自我,就易被动
唐代女诗人李冶说,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当“灵魂伴侣”林徽因一出现,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就更加摇摇欲坠了。
林徽因
张幼仪怀孕了,徐志摩就毫不在乎的让她打掉。张幼仪害怕,说有人因为打胎而丧命,徐志摩就冷冷的回应,别人坐一趟火车还有丧命的,难道就不坐车了吗。
林徽因不会和有妇之夫在一起,徐志摩就火急火燎的找张幼仪签字离婚。
千里迢迢,漂洋过海去找丈夫的张幼仪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一门心思的委曲求全和付出,得到的只是孤零零的在异地独自生孩子,签署离婚协议。
两个人的婚姻,一路走来都是徐志摩出招,张幼仪被动接招。张幼仪不敢表达自己,更不敢对徐志摩说说“不”,她小心翼翼的看着徐志摩的“脸色”行事,试图讨好。生活对于没有“自我”的张幼仪来说,却越发沉重不堪。终于,所有的青春年华和付出终于由一纸协议化的干干净净。
爱一个人是会让自己因为这个人变的更好,而不是彻底丢弃自我,过度依赖对方。
女性如何找到“自我”也许只有当一个女人一无所有时,才会一无所惧。头顶着“弃妇”的名号的张幼仪在经历异国的丧子之痛后,幡然醒悟。自己再如履薄冰的为别人又如何了?还不是被命运狠狠地摔到了谷底。张幼仪的“自我”终于觉醒。
1.勇敢表达自我心声,遵循内心原则
习惯讨好和附和别人的人,他们一般都耳根子软,别人多说几次,他们就容易接受观点。因为他们希望融入到别人的圈中,妄图通过牺牲自己的观点或利益来获得别人的认可。这其实是没有“自我”的表现。
一个人的价值和所作所为,需要自己去定义。别人随口的一句话说你是个没用的人,难道你就是没用的人了吗?人的心里要有自己的价值观,遵循内心的原则才是对自己负责。
当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情事弄得满城皆知,沸沸扬扬的时候,甚至连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指责徐志摩的不是,梁启超,郁达夫……
徐志摩和陆小曼
辜负自己,抛弃自己的人受到了那么多人舆论的谴责,这该是一个很解恨的事,但张幼仪这次却没有附和。她召集了家里人,反而意外的宣告,要大家都不许说徐志摩的坏话。
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张幼仪这次的不附和,是她作为母亲,对自己大儿子的一种保护,亦是她格局的大气。不再从众的她已然在内心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2.勇敢作出尝试与选择,实现自我经济价值
凭借着在欧洲自学的流利德语,张幼仪回国后先去了东吴大学教授德语。
后来她又和人合伙开办服装公司“云裳”。当时上海旗袍之风刚兴起,张幼仪抓住这一风口,又将欧洲先进的面料和时尚元素引进,云裳很快就在上海风靡起来。众多上层社会的闺阁名媛都以能穿上“云裳”的服装为荣。当年的“土包子”俨然已成为引领时尚潮流的人。
再后来,张幼仪执掌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战时动乱,很多银行、信托公司纷纷停业倒闭,女子商业银行却历经波折而岿然屹立。直到1955年金融业公私合营才宣告结束,一共开办了31年。张幼仪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
一路的职业尝试,一路历练,张幼仪逐渐找到了属于她的自强、睿智与位子。连从来不拿正眼看她的前夫徐志摩都仍不住感叹:“她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这些年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
结语50岁,张幼仪终于遇到一个性情温和的苏医生,在孩子的祝福下,她收获了俗世美满的婚姻。1988年,她以88岁高龄逝世于纽约,长眠在绿草如茵的“芳诺依福”墓园,墓碑上刻着她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名字:苏张幼仪。很多知道张幼仪故事的人,他们到了纽约旅游,都会到她坟前送上一束花。
回望张幼仪的一生,青涩时期懵懂无知,在不幸的婚姻中仰人鼻息,而当她与过去的“旧我”决裂后,才发出发出凤凰涅槃的力量。
不是所有的好姑娘都能拥有好的婚姻,但是女性永远拥有从一段不幸的婚姻中解脱的主动权。诚如张幼仪一般,实现“自我”救赎,重新为自己的人生描绘出一幅动人画卷。